都说,从今年开始,中国车市的竞争本质上就是智能化的竞争。
此前,从基础的语音操作到流畅的人车交流,再到人车家全方面的生态建设,中国车企几乎将你能想到的智能化操作全部安到了车上。结果就是,好像所有人都将有无智能化当作了选车的必要且充分条件。尤其是在网络上,大有人将大众、丰田等传统车企的新车归为了“古董”。
话到这里,这是乱象吗?在中国的话,我估计没人敢说一个“是”字。为了构建智能化优势,各大车企恨不得要以一天24小时不休息的代价卷死全行业,哪还有什么逆反心理去说“智能化”不重要啊。
那到了这个春节,由国产大模型公司杭州深度求索开发的DeepSeek应用一下子就火了。人人都拿着“十万个为什么”对DeepSeek进行狂轰乱炸就算了,对于汽车圈来说,DeepSeek的出现自然也让人发现了推动智能化发展的下一个支点。
过去这两天,大量车企官宣要和DeepSeek进行合作,我们都看在了眼里。
2月6日,吉利汽车宣布自研大模型星睿与DeepSeek已完成深度融合。据悉,与DeepSeek-R1深度融合后,吉利将对星睿车控FunctionCall大模型、汽车主动交互端侧大模型等进行蒸馏训练。
届时,吉利智能汽车AI不仅能对用户的模糊意图实现精准理解,进而准确调用约2000个车载接口,还能基于车内外场景主动分析用户潜在需求,并为用户主动提供车辆控制、主动对话、售后等服务,智能交互体验将大幅提升。
2月7日,岚图汽车宣布,其旗下车型岚图知音已完成与DeepSeek模型的深度融合,成为汽车行业首个搭载该技术的量产车型。
此前,岚图座舱已完成DeepSeek全系列模型接入和部署,AI智能体将在云端与DeepSeek大模型融合,带来精准智能交互体验。从2月14日起,岚图知音用户可通过OTA更新体验新技术,后续还将逐步解锁更多DeepSeek能力,显著提升智能座舱体验。
2月8日,东风汽车宣布,已完成DeepSeek全系列大语言模型的接入工作,包括猛士、奕派、风神、纳米等自主品牌车型将于近期陆续搭载应用,旨在让汽车成为“会思考”的出行伙伴,将为用户提供更智能的出行体验。
除此之外,智己也酝酿了要和DeepSeek合作的计划。就连小鹏汽车CEO何小鹏都在内部信中也提到了DeepSeek。
他表示,DeepSeek大模型给全球科技圈带来了震撼,不仅率先实现了媲美OpenAI大模型的产品体验,更将成本压缩到极低。借此,何小鹏也预测了,未来十年,以大模型为主的AI,将加速推向高阶自动驾驶。AI会驱动汽车产生巨大变革,也会驱动全球范围内硬件软件产生巨变。
终上所述,对于“以AI为核心的智能化竞争就是2025年车企竞相发力的要点”,想必也没什么好反驳的了。毕竟,在不久前才落寞的2025CES上,吉利就凭借行业首个“智能汽车全域AI”技术体系,展现了其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强大实力和前瞻性布局。
但话说回来,卷智能化的究竟目的又是啥呢?说那些要推动技术迭代的话就没必要了,自然就是先要帮助自己多卖车呀。
今年的车市行情一定不会比去年强到哪里,就意味着,多多卖车这件事仍是一件很难的事。那有了这般背景,高调选择和DeepSeek合作的本质意义,是不是像极了去年那波大家要和华为联动的行为?
好嘛,当消费者对那些自带话题性的技术或公司表露出如此痴迷样子,车企自然就会选择跟进。这也无可厚非。那在各个品牌接入DeepSeek之后,消费者多多少少也能从中感受到一些来自AI的小小震撼。
不过呢,对于车企来说,要说DeepSeek是不是能从源头改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我依旧认为,那都是想当然的。
话说,从新能源产业风起的那一刻起,无论是老牌车企,还是新势力造车,任何一家中国车企都在从各个维度找些有噱头的卖点。
如今,随着智能化愈发成为吸引新用户的标签,那企业试图借DeepSeek之名包装自己,或许是对的。但是,从过去这一年的市场反应来看,当新能源产品都趋于同质化,相较于品牌本身带来的势能,用力造势实在是成效有限。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小米SU7和华为系的新车,这些产品得以大卖难道是因为那些花哨的配置吗?说到底,在这个内卷至死的年代,任何新的操作里,除了所谓的对新技术的渴望,营销成份还是很足的。
好了,话不多说。至于这一系列的操作能给这些车企带去多少产品优势,就看此后的市场表现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