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车叔观察】AI成为汽车新基因:从DeepSeek上车看智能化终局

IP属地 北京 编辑:赵云飞 汽车点评AC 时间:2025-02-10 13:32:47

2025年初,全球科技圈的焦点被一家名为DeepSeek的中国AI公司点燃。其大模型R1以“低成本、高性能”的特性横空出世。一股AI浪潮似乎正在席卷各行各业,而正处于电气化、智能化转型期的汽车行业,也在努力将AI纳入其中。

最近,吉利汽车、东风、宝骏相继宣布将接入DeepSeek,与此同时,奔驰宣布将GPT技术深度整合,特斯拉的端到端智驾FSD V12累计行驶里程突破12亿英里,理想、小鹏等新势力纷纷将公司战略锚定为“AI公司”……

车企的AI化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一场关乎存亡的生死赌局。但究竟AI如何重构汽车的价值链?这场变革将把行业带向何方?

智驾革命:从“机械执行”到“类人思考”

特斯拉FSD V12系统的端到端AI架构,通过300万段真实路况视频训练神经网络,替代了30万行工程师手写的C++代码。这种架构让车辆在面对复杂路况时,能够像人类驾驶员一样通过经验积累做出决策,而非依赖预设程序。

这并非孤例。吉利与DeepSeek合作开发的“星睿智驾”系统,通过大模型“知识蒸馏”技术,将云端训练成果压缩至车端芯片运行。在杭州亚运村路段实测中,车辆面对无标线施工道路时,决策响应速度比传统规则算法提升40%。这种进化意味着,智驾系统不再依赖预设程序应对“Corner Case”,而是像人类驾驶员一样通过经验积累迭代进化。

宝骏这边行动更加迅速,其灵语智舱与DeepSeek深度融合,享境成为行业首个实车装载车型。对于简单问题,宝骏享境能够迅速给出回应,让用户感受到AI的便捷与高效;而对于复杂问题,系统则会进行深度思考和精准分析,确保为用户提供准确且全面的答案。宝骏享境的这一创新,不仅提升了车辆的智能化水平,更让用户在出行过程中享受到更加贴心、智能的服务体验,真正将AI打造成了用户的智能出行伙伴,为用户的出行生活增添了更多的便利与乐趣。

行业格局因此剧烈震荡。曾经以毫米波雷达数量和摄像头像素为卖点的车企,如今纷纷转向算力与数据储备的竞争。华为ADS 3.0系统凭借云端超算中心的百万公里仿真训练,让问界M9在重庆8D魔幻立交桥场景中实现零接管;小鹏XNGP通过用户日常行车数据构建“场景库”,仅用三个月就将广州城中村的通过率从72%提升至91%。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技术伦理的争议。当AI决策导致事故时,责任应归属于算法开发者、车企还是用户?欧盟最新出台的《自动驾驶权责法案》试图用“黑匣子”数据记录仪界定责任,但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安全底线,仍是横亘在行业面前的深水区。

人机共生:从“工具属性”到“情感伴侣”

“打开空调”这样的指令,在2025年的智能座舱里已显得过时。AI对交互逻辑的重构,正让汽车从执行命令的机器进化为理解需求的伙伴。

例如蔚来ET9搭载的“场景化AI引擎”,能够通过车内传感器捕捉用户状态并主动提供服务。当检测到驾驶员频繁眨眼时,系统会主动调亮氛围灯并建议停靠最近服务区;发现后排儿童哭闹,即刻启动安抚模式:调暗灯光、播放儿歌,甚至通过座椅振动模拟摇篮节奏。

奔驰MBUX 3.0系统整合GPT-5多模态模型后,不仅能识别20种方言和混合语序指令,还能通过车内摄像头捕捉用户表情。这种能力让车辆从执行命令的机器进化为理解需求的伙伴。

更深层的变革发生在生态连接层面。吉利银河OS接入DeepSeek大模型后,车辆可以基于用户日历安排主动规划行程:工作日早七点自动导航至公司时,会同步推送会议提醒;周末则根据天气推荐露营地点并预约充电桩。理想汽车更将智能座舱延伸至生活场景,其“MindGPT”助手在手机端提醒用户“车辆检测到胎压异常”,同时推送最近维修站点的优惠券。

这场交互革命正在改写市场规则。J.D. Power调研显示,63%的消费者愿意为“情感化交互”支付超过15%的溢价。行业正从参数竞争转向“认知能力”竞争,车辆能否理解模糊指令(如“我饿了”“孩子哭了”)成为差异化核心。

产业重构:从“制造竞赛”到“数字战争”

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内,曾经机器轰鸣的冲压车间正被数据中心取代。吉利星睿智算中心的102亿亿次/秒算力,相当于同时处理30个城市所有道路的实时数据;长安汽车与阿里云共建的“九章智算平台”,每天训练的自动驾驶里程数超过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这些场景折射出汽车产业价值链条的根本性迁移。传统以发动机、变速箱为核心的“三大件”技术壁垒,正在被算法、数据、算力的“新三大件”取代。博世2024年财报显示,其AI芯片业务营收首次超过ESP车身稳定系统;宁德时代则投资50亿美元研发“AI电池管理系统”,通过实时学习用户驾驶习惯,将续航误差控制在3%以内。

供应链的洗牌同样残酷。大陆集团被迫关闭多家传统传感器工厂,转而收购AI初创公司加强软件能力;英伟达Orin芯片虽占据智驾域控制器60%份额,但华为昇腾910B、地平线征程6的崛起,正在打破垄断格局。更具颠覆性的是开源生态的渗透——特斯拉公开部分FSD代码后,极氪、哪吒等车企快速搭建起自研体系,传统技术的护城河加速瓦解。

这场变革也催生了新的竞合关系。吉利与DeepSeek的“模型即服务”模式,要求车企必须具备数据清洗和场景标注能力;华为则通过ADS智驾方案绑定多家车企,形成类似安卓的生态联盟;东风与DeepSeek的“模型即服务”模式要求车企具备数据标注与场景建模能力,华为通过ADS方案绑定多家车企形成生态联盟。而那些仍依赖供应商打包方案的车企,正逐渐丧失定义产品的能力。

车叔总结

2024年全球汽车行业研发投入超3000亿美元,其中58%流向AI相关领域,中小车企的淘汰率同比激增37%。但正如智能手机淘汰功能机、电动车颠覆燃油车的历史规律,AI与汽车的深度融合注定不可逆转。那些将AI深度植入组织基因的车企,正在争夺的不仅是市场份额,更是定义下一个出行时代的权力。

或许数十年后回望,2025年会被视为汽车文明的“奇点时刻”——当机器开始理解人类的喜怒哀乐,当出行工具进化为生活伴侣,这场由AI驱动的产业革命,终将让汽车成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宇宙的终极载体。汽车不再是钢铁与代码的堆砌,而是具备感知、思考和进化能力的数字生命体。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