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电动汽车到极寒之地进行低温测试很时髦。似乎不这么做就落伍了一样。从相关机构和厂家公布的测试结果来看,成绩并不那么理想。已公布的60款测试车型,低温续航衰减达成率都低于50%。也就是说,在低温条件下,这些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不到标定续航里程的一半。
电动汽车低温焦虑比较突出
电动汽车有四大焦虑,一是续航焦虑,二是补电焦虑,三是高速焦虑,四是低温焦虑。
随着动力电池技术的提高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目前前两大焦虑已经得到很大改善。但是后两大焦虑则是骨子里带来的问题,没有那么容易解决。特别是低温焦虑,解决起来难度更大。
由于低温焦虑,一些北方地区,推广电动汽车难度很大。去年10月到新疆博尔塔拉附近的赛里木湖试驾捷途山海T1,返程去机场的路上,送我的GL8司机对我说,博尔塔拉冬天温度很低,这里的车子都是燃油车,电动汽车几乎没有。上个月在哈尔滨参加车企活动,乘坐了一辆纯电动MPV,司机告诉我,这辆车标定的续航里程700多公里,在当地零下20多度的低温下,跑几十公里40%的电就没了。
本人冬天在北京乘坐过几次纯电动出租汽车。司机抱怨说,350公里的续航里程,跑100多公里就得充电。为了延长续航里程,空驶时尽量不开空调。为了御寒,司机只好穿着棉鞋棉裤和大棉袄。
除了续航里程缩短,低温条件下电动汽车充电慢、启动困难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造成低温焦虑的原因何在
电动汽车在低温环境下,形成低温焦虑的主要原因,在于电池性能下降、充电困难、驾驶体验不佳。
在低温环境下,电动汽车的电池性能显著下降,导致续航里程缩短。以锂电池为例,低温会导致电解液黏稠度增加,电池内部电阻变大,电化学反应不充分,从而使电池的可用容量和输出功率减少。不少电动汽车在低温环境下续航损耗超过50%。动力电池最佳电芯温度在0到40摄氏度之间,温度过低会导致充电效率降低。
低温不仅影响电池性能,还影响充电速度。在寒冷天气中,充电速度会变慢,在极端低温下,充电系统可能无法正常启动。电池充电时产生的热量也会被迅速带走,进一步影响充电效率。
在低温环境下,电动汽车的驾驶体验也会受到影响。车辆启动可能会变得困难,尤其是在电量不足的情况下。空调系统的能耗增加,导致电池能量消耗更多,进一步缩短续航里程。即使耗电量相对较少的热泵空调,在零下20℃环境下制热效果也不好。有关测试显示,许多电动汽车车型低温环境下的空调采暖通过率仅为五成。
如何解决电动汽车低温焦虑
低温焦虑严重影响电动汽车在北方寒冷地区的推广和应用,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技术改进、使用习惯优化和基础设施完善等多方面入手。
从技术层面的改进来看:一是优化电池热管理系统。通过电池自发热或外部加热元件,预热电池至最佳工作温度(10-30℃),提升充放电效率。实施智能温控策略。低温时优先加热电池,而非直接为座舱供暖,减少能量浪费。 采用热泵空调系统。相比传统PTC(陶瓷加热器)加热,热泵空调能耗降低30%-50%,显著节省供暖电量。
二是电池材料与结构创新。采用耐低温电解液,降低低温下离子传导阻力。推广固态电池。固态电池电解质低温性能更优,可缓解续航衰减问题。目前还在研发之中。在电池包保温设计时,采用隔热材料或相变材料减少热量散失,维持电池温度。
三是充电技术升级。充电桩配备加热装置,确保充电接口和电缆在低温下正常工作。
除了技术进步,在低温环境下,用户使用习惯也需要改进。
为了帮助车企设计生产适应极寒条件的电动汽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办的中汽冬测,去年年底在内蒙牙克石举办。牙克石有中汽中心投资建设的国内唯一国家高寒机动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在专业工程师操作下,在极寒条件对新能源汽车的启动性能、制动系统、电池续航、车内温控等进行专业科学严谨的全面检测测试。从而为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总而言之,解决低温焦虑需要“技术+习惯+基建”三管齐下。随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低温对电动汽车的影响将逐步减弱。但是,要彻底解决低温焦虑,还需要一个过程。现阶段在极寒环境使用和推广电动汽车,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