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走出 “舒适圈”,新能源能拉合资车企一把吗?

IP属地 北京 编辑:顾雨柔 车记 时间:2025-02-09 12:33:09

在汽车行业发展的浪潮中,新能源汽车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而在中国,这股浪潮更是汹涌澎湃,使得依赖燃油车的合资车企不得不走出 “舒适圈”,寻求新的发展方向。那么,新能源真的能成为合资车企的救命稻草,帮助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振雄风吗?

合资车企加快新能源转型步伐

近期,多家合资车企在新能源领域动作频频。长安马自达发布 “长安马自达中国市场行动纲领”,计划到 2027 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累计投入 100 亿元,从今年起每年至少推出 1 款新能源车型,目标是在 2027 年实现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达到 90%,年产销量达到 30 万辆,并立志成为合资新能源 “第一品牌” 。与此同时,其新能源旗舰轿车 Mazda EZ-6 开启预售,凭借多种配置和动力版本,加速在主流新能源市场的布局。

东风本田也不甘落后,发布了新能源品牌车型 —— 灵悉 L,价格下探到 12.98 万元 。从品牌发布到首款车型上市,东风本田喊出 “快时代的慢匠人” 口号,强调将安全和驾乘感受放在首位。随着东风本田新能源工厂的投产,其新能源汽车规划也进一步提前,提出到 2035 年四轮汽车的电动化比例达到 100%,并计划构建丰富的电动化产品阵营。

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在新能源领域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上汽大众 id. 家族累计销量达到 30 万辆,持续称霸合资纯电市场;上汽通用 9 月新能源汽车销量翻番,1 - 9 月新能源汽车终端销量合计 7.6 万辆,同比增长 101%。这些成绩虽在庞大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不算特别突出,但对于处于转型困境的合资车企来说,无疑是一丝曙光。

燃油车销量下滑倒逼转型

合资车企加快新能源转型,背后是燃油车市场的持续低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9 月传统燃油车国内销量下降至 94 万辆,比上年同期减少 40.2 万辆,同比降幅达 30%。而新能源汽车月度销量已连续数月增幅超过 50%,不断蚕食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

长期以来,合资品牌在燃油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如今燃油车的不景气让它们的销量不断下滑。以上汽集团为例,今年 1 - 9 月,比亚迪累计销量达 274.8 万辆,同比上涨 32.1%;而上汽集团同期销量为 264.9 万辆,同比下滑 21.6%,其销量冠军的宝座被比亚迪取代。主流合资品牌市场份额也在不断缩水,今年 1 - 9 月仅有 41%,德系、日系、美系、韩系品牌的零售份额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在燃油车销量下滑的同时,合资企业在中国还面临产能关停并转等问题,部分合资品牌甚至退出中国市场。但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合资车企自然不愿轻易放弃,于是纷纷加快新能源转型,试图抢占新能源市场份额。

新能源能否成为合资车企的翻身利器?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认为,随着合资车企新能源战略的推进,完成转型后销量有望提升,持续下滑的局面或可扭转。然而,合资品牌销量大幅下滑的根本原因在于新能源转型滞后。过去,它们在燃油车领域优势明显,利润丰厚,不愿轻易走出 “舒适圈” 投身新能源领域。毕竟新能源汽车从市场推广到盈利需要较长时间,很多企业在前期投入巨大却难以短期内获利。

但市场不会等待,自主车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如今已迈入快速增长轨道,在新能源领域站稳脚跟,甚至在豪华车市场也分得一杯羹。如今,合资车企虽然开始在新能源转型上动真格,将战略重心转向新能源,缩减燃油车产能,但在资深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看来,合资品牌与中国品牌的这场争夺战胜负难料。关键在于谁能精准把握中国消费者对智能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推出更贴合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目前,抢占先发优势的中国品牌已具备一定竞争力,合资车企若想成功转型,必须放下身段,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总体来看,新能源为合资车企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转型之路充满挑战。合资车企需要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市场策略等多方面发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应对来自自主品牌和其他竞争对手的挑战。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将愈发激烈,我们拭目以待,看合资车企能否借助新能源实现逆袭。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