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近期推出的“三能混动”技术,在汽车行业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技术以醇氢汽车为核心,实现了“可醇、可油、可电”的多能源驱动模式,标志着吉利在新能源领域的又一次大胆尝试。
为了验证这一技术的可靠性,吉利特意将350辆醇氢电混汽车投入到了今年的哈尔滨亚冬会服务中。在-30℃的极寒条件下,这些汽车不仅要面对甲醇发动机的挑战,还要确保三电系统的低温性能稳定。这无疑是对吉利技术实力的一次严峻考验。
回顾历史,类似的多能源驱动模式并非首次出现。在燃油车时代,“油改气”技术就已经在一些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尽管烧气的动力表现相对较弱,且加气流程繁琐,但由于成本远低于汽油,因此仍然受到了出租车和公交车的青睐。然而,安全隐患和动力问题始终是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相比之下,吉利的新方案则采用了与乙醇化学结构相似的甲醇作为燃料。甲醇不仅可以与汽油同口加注、任意比例混用,而且吉利还成功解决了加注、储存、输送、爆燃等全链路环节的腐蚀性隐患和冷启动问题。这一技术的突破,无疑为甲醇燃料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道路。
甲醇作为燃料的好处显而易见。在国内,甲醇主要通过天然气、煤、焦炭转化而成,属于利用率不高的副产品,因此价格相对低廉。而我国石化能源储备特点是“煤多气多油少”,加大甲醇的消耗不仅可以缓解对石油的依赖,还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更重要的是,得益于中国发达的化工体系,甲醇的价格体系已经相对成熟。与生产成本极高的氢能源相比,甲醇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据吉利介绍,醇氢电混汽车的醇耗约为9.2升/百公里,每公里出行成本不到0.25元,这一数据甚至不输使用快充补能的纯电动车。
甲醇/乙醇热值不及汽油导致的动力偏弱问题,在吉利醇氢电混汽车上也得到了有效解决。通过与电驱系统的叠加,醇氢电混汽车不仅动力强劲,而且加速性能卓越。这一技术的应用,无疑为高寒地区用户提供了“续航无忧”与“低出行成本”兼具的解决方案。
吉利的这一创新不仅解决了高寒地区用户的出行难题,还带来了显著的减排效益。同时,在确保碳中和背景下,这一技术还能促进国家能源的自给自足。可以说,吉利醇氢汽车是一套减排、降本、体验不损失的体系化创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