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朋友或许听过“三擎混动”,但你听说过“三能混动”吗?这就是吉利汽车正在大力推进的醇氢汽车,主打“可醇、可油、可电”。
不信?吉利最近就拿出350辆醇氢电混汽车,服务于今年的哈尔滨亚冬会。那可是动辄-30℃的极寒地带,醇氢电混需要同时解决甲醇发动机和三电系统的低温性能问题!如果没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吉利哪来这么大的信心和诚意呢?
有一说一,“可醇、可油”不算太新鲜,毕竟在燃油车时代,老司机们都见识过“油改气”——在后备厢里面装一个硕大的气罐,从而将油气分开放置,通过电控阀门进行切换。烧气(压缩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的动力表现的确弱一些,加气流程也比加油繁琐,且有一定安全隐患,但成本比汽油低得多,因此许多省份的出租车和公交车都曾大量使用。
至于乙醇汽油,在东三省、河北、山西等地已推广多年。E10意味着乙醇含量为10%(南美部分地区甚至提供E90标号的生物汽油),加注更安全,对动力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和发动机内部积碳生成。与此同时,生产乙醇的主要原料为含糖作物、含淀粉作物以及纤维类原料,都是可再生资源且来源丰富。
而吉利的新方案,则使用与乙醇化学结构相似的甲醇,且做到了甲醇与汽油同口加注、任意比例混用,说明吉利将加注、储存、输送、爆燃这一全链路环节存在的腐蚀性隐患和冷启动不佳彻底解决。
用甲醇的好处是啥?现阶段国内的甲醇主要通过天然气、煤、焦炭转化而成,属于利用率不高的副产品,因此价格也相对低廉。而我国石化能源储备刚好属于“煤多气多油少”类型,如果能加大甲醇消耗,无疑可大幅缓解车辆对石油的依赖。
更重要的是,得益于中国发达的化工体系,甲醇的价格体系是现成的,相比生产、储运成本极高的氢能源具有明显优势。给大家算一笔经济账,全国各地的甲醇批发价格普遍在2000-2700元/吨,结合0.79g/ml的密度和中间利润,零售大概在2-2.7元/升。已知醇氢电混(HEV)的醇耗约为9.2升/百公里,核算下来每公里出行成本不到0.25元,完全不输使用快充补能的纯电车。
至于甲醇/乙醇热值不及汽油而产生的动力偏弱问题,如今与电驱系统叠加之后,也基本不复存在。毕竟对于电车加速更快这个事,如今大家已经形成共识。
综上所述,吉利应该是考虑到东北纯电普及难的现状,用一项立足于成熟上游产业的原创技术创新,解决了高寒地区用户“续航无忧”与“低出行成本”难以兼得的难题,同时减排效益立竿见影,还能确保碳中和背景下国家能源自给自足,是一套减排、降本、体验不损失的体系化创新方案。
至于这项技术能不能开枝散叶,就得看今后相关产业政策的支持力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