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中国车市疯狂内卷,2025年的中国车市只会更加窒息。”
绝不是杜撰,之前的年终盘点中,文章开篇的一段话,成为了我对于整个大盘最精炼的总结与判断。
而从刚刚结束的1月终端成绩单来看,留在牌桌上的各家主机厂,俨然已经开始新一场的大乱斗。没有太多的遮遮掩掩,纷纷选择刺刀见红。
就拿所谓的“行业风向标”特斯拉为例。
先是突袭发布万众期待的焕新版Model Y,又在春节假期刚刚结束第一天,在华官宣针对焕新版Model 3全系车型,推出限时赠送保险且可叠加五年免息。
一套组合拳下来,让价冲量的决心明晃晃摆在了台面上。
其实,早在半年前,当这家美国新能源车企第一次搬出五年免息之时,就觉得如此操作非常的聪明且高效。
既变相维持住了产品的终端售价,又真真切切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门槛,完成可以称得上“一举两得”。随后,其一次又一次的延长该政策直至今天,同样能够证明因此收割了不少订单。
不过,理性客观的讲,五年免息就根本而言,还是一次“变相官降”。进一步延伸,如今天文章标题提及的那样,特斯拉的所作所为还是在打“价格战”。
当然,以身入局的,绝不止其一家。
新势力造车一拥而上
“小鹏汽车1月共交付新车30,350辆,同比增长268%,喜迎交付量开门红,重回新势力销量第一;新年开工第一天,小鹏汽车推出行业唯一五年0利息0首付购车政策,至高贴息金额57000元;推动油智同价时代到来,将智能驾驶进行到底。”
不知是巧合也好,还是有意为之也罢,距离特斯拉官宣针对焕新版Model 3全系车型,推出限时赠送保险且可叠加五年免息仅不到一小时,其直接竞争对手小鹏紧跟着出牌。
甚至继续加码“零首付”。
但仔细研究其相关海报,却稍微有点“擦边球”的意味。因为,只有小鹏X9能够享受。而小鹏G9、小鹏P7i、小鹏G6,均为“零首付+三年免息”。至于目前不愁卖的小鹏MONA M03、小鹏P7+,则没有参加。
顺势,再结合上月工信部新车申报目录的蛛丝马迹,这家新势力造车更像是借此契机清理一波老款产品的库存。
相比之下,1月交付量不算太过亮眼的蔚来,实际上早在春节假期期间,同样祭出了自己的最新限时销售政策。
重点,肯定是全系在售二代平台车型可享五年免息。
除此之外,还能获得1万元选装基金、5年NOP+免费使用权、48张免费换电券。而以蔚来ET5或蔚来ET5T为例,如果采用BaaS车电分离购买,首付为4.56万元,月供在包含电池租金后为3768元,日供仅为126元。
必须承认的是,展现出了一定诚意。
当然,也从侧面反映出今年这家新势力造车订单层面的巨大压力。毕竟,李斌已经立下Flag,全年销量必须翻番。换言之,将冲击45万辆。所以,从一季度开始,便不容有失。
十分微妙的是,正当撰写这篇稿件的时候,蔚来第二品牌乐道,也祭出了最新的销售政策。虽然没有五年免息,但考虑到L60的定位与售价,“零首付+三年免息”的力度并算不小。
而作为旁观者,更想说:“无论小鹏也好,蔚来也罢,包括特斯拉,随着几家热门新能源品牌的下场收割,一场血雨腥风徐徐拉开了帷幕。”
接下来,相信“五年免息”一词,在2025年将会越来越频繁的出现。究其背后的底层逻辑,还是由于中国车市的“价格战”根本停不下来。
五年免息真的划算吗?
“你说五年免息真的划算吗?”
“冲就完了。”
本段开篇的一问一答,来自于和身边某位友人的交流。随着焕新版Model 3可以采用五年免息购车并未还送保险,对于入手特斯拉一直处在观望阶段的他心动了。
不过,也与大多数消费者担忧有些类似,觉得该政策会不会是一场金融游戏。而我给出的反馈非常简单直接。
作为论据,仍然拿焕新版Model 3为例,其一年保险明码标价8千元。假设年化利率为2.5%,采用五年免息后能节省超2.2万元。两项最终相加,试问超3万元的福利谁会拒绝?
实际上,分期购车更适合两类消费者。
其一,如果前期预算没有特别充沛,但收入较为稳定,有不错的偿还能力,那么五年免息确实让你可以触及到更好的产品,享受更好的体验;其二,如果你拥有全款入手的实力,也可以尝试五年免息。毕竟,要知道钱是会不断贬值的,月供则是固定的,何乐不为。
反正,就我个人来说,肯定会选择使用。至于究竟划不划算,选择权还是在大家自己手中。
就像把该问题抛给DeepSeek后,它给出的总结一样,“在特定条件下(如无手续费、无附加条款)可能划算,但需警惕隐藏成本。对于资金充裕的用户,全款仍是更透明、省心的选择;若选择分期,务必综合比较落地价并严格审核合同细节,避免落入免息陷阱。”
言外之意,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定要量力而行。
由此继续转换视角,此刻依旧清楚的记得,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早在2023年便曾抛出:“未来3-5年,车市整体或不同细分市场会持续开打价格战。”
而进入2025年以来,这场厮杀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你降我也降”。反之,各家主机厂正在用更加手段多样的方式收割订单,五年免息亦是其中的一种载体。
与此同时,能够预见的是,这场恶仗肯定会变得更加惨绝人寰与不留情面。
每一个细分板块的价格体系,都会被彻底的推翻与打破,一条条“鲶鱼”将会疯狂搅动一片片红海。无论合资品牌也好,自主品牌也罢,都得脱一层皮。
总之,在格局尚未清晰与明朗之间,所有参与者都得咬着牙挺下去。从中受益的,永远是存在需求的潜客们。
“醒一醒!买车的好时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