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7年将是国内汽车行业最卷的三年,对小鹏汽车是最关键的三年,也是最有机遇的三年。”
蛇年开工第一天,何小鹏以一封主题为“行稳致远,2025向蓝海进发”的《开工信》,为车市即将到来的新一轮“血战”营造出紧张沉重的氛围。
正如1月重夺新势力销量NO.1的小鹏随即打出“行业唯一‘五年0利息0首付’购车政策”继续攻城略地那样,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加速洗牌的当下,如何突破重围、实现规模化增长,是所有新势力车企都面临的生存挑战。
虽然去年仅零跑和小米两家完成了自己设下的销量目标,但今年把销量目标增长率设定超过3位数的新势力车企,足足有6家。
其中,去年完成44万辆的鸿蒙智行,更是把目标定在了“100万”,意欲成为国内首家迈入“百万俱乐部”的新势力车企。
当然,今年同样势要加入此俱乐部的还有吉利银河。
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开年就用一份三千多字的“新春寄语”,宣示了吉利“开启百万银河时代”的决心。
相信跟余承东“新年信”中屡屡提到的 “MAKE IT POSSIBLE”一样,“百万目标”不仅是战斗口号,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重塑的标志。
事实上,每年的新年致辞,都是企业家们向外界释放战略信号的重要时刻。
像何小鹏、余承东更突出“进”,而李书福、王传福、魏建军等传统车企掌门人,更在意“稳”。
比如李书福希望吉利今年依然“穿越周期、稳健当行”,而魏建军则希望汽车产业稳健发展,在奔跑中调整好呼吸,行稳才能致远。
透过各位大佬2025年的开工信,我们能够看到,中国汽车行业正进入新一轮竞争升级期,新能源汽车行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市场的饱和、价格战的白热化,还要在智能化、全球化等方面迅速突破。
在看来,销量、AI智能化、出海,将成为2025年汽车企业绕不开的“三大生死考验”。
(1)销量:规模化生死战
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进入淘汰赛阶段,销量成为决定车企生死的第一战场。对于所有新能源品牌来说,规模化交付能力已成为衡量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指标。
在各大车企的新年致辞中,销量目标成为高频关键词。从何小鹏、雷军到王传福,所有新能源大佬都在强调规模的重要性,因为销量不仅关乎市场占有率,更决定着供应链稳定性、资金周转能力以及投资人信心。
拿小鹏汽车 1月交付30,350辆,同比增长268%为例,连续三个月突破3万台,何小鹏将2025年定位为“行稳致远之年”,也意味着销量破3万+的稳定交付能力将成为晋级门槛。
事关看看雷军今年要用SU7+YU7的组合冲击年交付30万辆的目标,背后实则也是意味着月交付将达到2.5万甚至更高,才能打进新能源第一阵营。
不然,当吉利、比亚迪这样的头部传统车企如今单月销量已几乎相当于它们全年销量的形势之下,接下来的销量生死战只会愈发残酷和激烈。
当鸿蒙智行和吉利银河都剑指“百万”,这背后不只是产品竞争,更是产业链、渠道、品牌力的全面较量。
销量的本质是供应链的支撑,是生产制造能力的验证,更是资本市场信心的直接反映。在新能源市场加速洗牌的2025年,能否保持规模化交付能力,直接决定了一家车企的生存权。
从特斯拉、小鹏开年扔出的新一轮价格攻势来看,2025年,价格战仍然没有尽头,但竞争的逻辑已悄然生变。
正如何小鹏在《开工信》中强调,要用“体系化作战能力”打赢这一战。这就意味着:谁能实现更高效的生产制造?谁能打造更完善的智能化体系?谁能构建更稳固的用户生态?等这些能力,将成为未来新能源市场竞争的真正壁垒。
(2)AI本土化成新战场
新能源汽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电动化竞争”,而是进入智能化决胜期。尤其近期Deepseek的爆火,更让何小鹏坚信,AI正在给所有行业都带来巨大的机遇。
“下一个十年,我相信AI会驱动汽车产生巨大变革,也会驱动全球范围内硬件软件产生巨变。”他指出。
换言之,谁能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AI大模型上领先,谁才能在未来市场中拥有更大的竞争力。
何小鹏明确表示,小鹏将在2025年下半年率先实现L3级自动驾驶,并称L3将成为新能源行业的“iPhone 4 时代”。
同时余承东也强调,华为的鸿蒙智行将主导高端智能驾驶市场,并且在芯片、软件、算法等全链路推进自动驾驶技术落地。
目前,华为、小鹏、特斯拉正在智能驾驶赛道展开最激烈的竞争。毫无疑问,谁能最早实现真正的L3自动驾驶,谁就能定义行业的下一个标准。
与此同时,比亚迪在2025年也将全力追赶智驾进度。据悉,今年起比亚迪将在全系车上搭载智驾方案,包括海鸥、海豚等低价车型,新车型将按照不同的价格段搭载不同的智驾方案。
如今拥有百万规模的比亚迪一旦加入这场“智驾平权”竞赛,也就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已不再只是电动化竞争,而是正式迈入智能化决胜期。
“拥抱AI,就是积极拥抱新质生产力。”淦家阅在新年信中说到。
而吉利继2025CES发布行业首个“智能汽车全域AI”技术体系后,最近更凭借官宣其自研大模型与DeepSeek已完成深度融合,再度构建起在AI领域的护城河。
由此可见,AI能力或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智能汽车品牌的市场分层。Deepseek大模型的爆火,让何小鹏、淦家阅等车企掌门人都坚定了AI驱动汽车行业变革的方向。
(3)海外成兵家必争之地?
2025年,可以预见新能源车市场的竞争将进一步全球化,尤其当国内市场已经进入存量竞争,海外市场势必会成为新的必争之地。
李书福在新年致辞中说到,美国大选落下帷幕,经济全球化遭遇强劲逆流等等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持续展开,并不断升级。
这一背景下,中国车企的全球化路径变得更加复杂,一方面是欧洲、东南亚等市场的新能源红利,另一方面则是欧美市场对中国新能源品牌的竞争封锁。面对这种局面,各大车企纷纷加速调整策略,争取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主动权。
2024年,比亚迪、小鹏、华为、极氪等新能源品牌已经在欧洲市场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而2025年,欧洲市场的竞争将进一步升级。
好比问界M9等车型正加速进入欧洲市场,凭借智能化技术抢占高端市场份额,并计划进一步拓展海外渠道。
2025年,全球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将比国内更加复杂,欧洲是高端新能源车企的试金石,东南亚和中东是增长引擎,而北美则是充满挑战的未知战场。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谁能快速适应全球市场规则,建立本地化优势,谁就能真正成为新能源时代的全球品牌。
可以预见,2025年,新能源车企的出海战,不只是销量之争,更是品牌、供应链和技术实力的全面考验。
(4)功夫拍案
在销量、智能化、全球化三大赛道全面交锋的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企的终极淘汰赛正式打响。
2025年,没有“躺赢者”,新能源车企必须在这场“最卷的三年”里杀出一条生路,才能进入真正的晋级赛。
胜者晋级,败者出局,没有中间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