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克萨斯国产终于尘埃落定。
近日,雷克萨斯官宣,将在上海市金山区成立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研发生产公司。至此,像肥皂剧一样传了很多年的雷克萨斯“国产”事宜终于官宣剧终了。
汇总多方信息来看,此次雷克萨斯国产有如下几个关键信息,一,和特斯拉一样,在中国独资建厂,且同样在上海地区;二,新工厂投资约50亿,初期年产能预计10万辆,将于2027年正式投产;三,新工厂只生产纯电动车型,首款投产车型或将是LF-ZL(有观点此前猜测是ES或RZ),将主要面向中国市场,但不排除未来返销海外市场。
客观地说,雷克萨斯选择国产有多重因素考量,首当其冲的是,雷克萨斯国产将提高品牌在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长远的角度,这将有助于加速丰田汽车整体加速转型,也是丰田进一步深化现地化进程的标杆。
对于中国汽车来说,此前特斯拉国产被视为“鲶鱼效应”,有效拉动了整个汽车工业的进步,那么雷克萨斯此次国产,则是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开放、合作以及共赢的态度。
打破以往国产路径
在丰田中国发布的公告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这样的表述,雷克萨斯将在上海研发、生产纯电动汽车以及电池。这背后的含义是,雷克萨斯将跳出国外车企传统意义上的国产路径。
换句话说,以前,国外汽车巨头在中国市场国产,都是把自己的热销主力车型拿出来,在中国市场进行本地化生产。这样做的好处不言而喻,热销车型有知名度,有群众基础,有品牌溢价,可以更轻松、更快地收获销量。
比如,丰田在全球最畅销的车型卡罗拉,B级车的王者凯美瑞,本田的思域和雅阁,日产轩逸和天籁,还有宝马3系、奔驰C级等,都是如此。但是,雷克萨斯此次国产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它没有把旗下最畅销的ES车型进行国产,或许是认识到要想在中国新能源市场杀出一条血路,只有放下以往的包袱和枷锁,用一种全新的姿态,才有机会收获果实。
此前,已经有其他车企走过类似的道路,比如把一款热销车型拿过来,冠以燃油车型的纯电版的称号,效果嘛自然不尽如人意。原因有很多,有些车型纯纯是油改电,体验肯定好不到哪里去;再比如,有些品牌因为决策流程过于冗长低效,对于市场上的新需求、新趋势做不到快速响应,从而错失了时机;再有就是燃油和纯电一起发展,两手都要抓,结果往往是顾此失彼,燃油节节败退,新能源又迟迟顶不上来。
或许,雷克萨斯正是看到了上述案例,才下定国产只搞纯电的决心,要的就是全力以赴,心无旁骛。这或许也解释了雷克萨斯此前国产一直迟迟不能落地的原因。毕竟一个国产项目落地,对于丰田这样规模的企业,做出只生产纯电车型的决定,一定会遭到各种内部利益反对的,这需要时间和精力来平衡。
做好全面的准备工作
雷克萨斯正式宣布国产之前,雷克萨斯已经做好了全面的准备工作。
首先就是,人事方面的任命。今年1月,丰田中国方面宣布,雷克萨斯中国执行副总经理李晖升任丰田中国总经理。这是丰田1964年入华以来,第一次由非日本籍高管出任总经理,也是第一位华人总经理。显而易见,李晖最大的KPI就是把雷克萨斯国产这个项目迅速立起来。
当年,特斯拉工厂从签约到土地摘牌,再到正式开工,只用了半年左右时间,创造了“当年动工、当年投产、当年交付”的“上海速度”。有特斯拉的“珠玉在前”,雷克萨斯国产或许可以争取到更多的可能与机会。这就需要有一个深谙中国市场的掌舵人来坐镇各种琐事。
加入雷克萨斯之前,李晖曾在广汽集团任职近20年。他在广汽丰田任职期间,凯美瑞、广汽汉兰达、雷凌、威兰达等明星车型都成功实现国产化,为广汽丰田销量的一路走高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广汽丰田国产化、本土化的经验如今正好适用于当下的雷克萨斯。
第二,2024年的北京国际车展上,雷克萨斯亮相了下一代纯电概念车型LF-ZC和纯电旗舰概念车型LF-ZL。随着国产项目的落地,这两款车型量产将实现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的100%“国产化”。
中国拥有全球最成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涵盖上游资源开发、中游电池及零部件制造、下游整车生产与销售等环节。丰田选择在上海建厂,就是要充分利用中国完善的产业链和人才资源的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
此外,雷克萨斯国产项目将与丰田在常熟的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协同,加速技术落地。
更深层地看,雷克萨斯国产已经成为丰田的试验田,为丰田在中国市场业务,尤其上游研发提供更多的机会,未来还有可能反向输出全球市场。
雷克萨斯国产有两方面重要意义,对于雷克萨斯的正面影响,我们在前面说过很多,这里不再赘述。对于全球车企巨头而言,这是一个积极信号,外资车企在华运营更加自由,合资模式逐步被弱化,未来市场结构或将重建。
这也说明了,中国供应链的全球化影响力增强,正在成为世界级的汽车制造中心,无论是中外车企,要想做好新能源,就离不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