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汽车作为当下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历经多年演进,在诸多方面取得显著进步,然而,续航能力虚标的问题却始终如影随形,困扰着广大消费者与行业从业者。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续航标准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续航标准的现状与影响
目前,纯电汽车续航里程的测定,主要依据 NEDC(新欧洲驾驶循环)、WLTP(全球统一轻型车辆测试程序)以及 CLTC(中国轻型汽车行驶工况)等标准。这些标准各有其特点与适用范围,但在实际应用中,却都难以精准反映车辆在真实世界中的续航表现。
以 NEDC 标准为例,该标准诞生于上世纪 70 年代,主要模拟欧洲的城市和郊区驾驶工况。其测试过程相对固定,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车辆在平坦路面行驶,且空调等设备处于关闭状态。这种测试条件与实际驾驶场景存在巨大差异,实际驾驶中,路况复杂多变,频繁的启停、高速行驶、爬坡以及不同的气候条件,都会对车辆续航产生显著影响。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为了保证车内舒适,空调等设备的使用会大幅增加电量消耗,而 NEDC 标准对此并未充分考量。这就导致按照 NEDC 标准测定的续航里程,往往在实际驾驶中难以达到,给消费者造成续航虚标的直观感受。
WLTP 标准虽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测试方法,增加了测试工况的复杂性和真实性,但仍然无法完全覆盖所有实际驾驶场景。它同样是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对于实际驾驶中诸如极端天气、特殊地形等因素的考虑仍显不足。
CLTC 标准是我国根据国内实际驾驶工况制定的测试标准,相较于 NEDC 和 WLTP,更加贴合我国的交通状况和驾驶习惯。然而,它依然面临着与实际驾驶场景存在差距的问题。实际驾驶中,驾驶者的驾驶风格千差万别,有人习惯激进驾驶,频繁急加速、急刹车,这会使车辆耗电量大幅增加;而有人则驾驶风格较为平稳,车辆能耗相对较低。CLTC 标准难以将这些个体差异因素全部纳入考量。
续航标准虚标的深层次原因
从汽车制造商的角度来看,续航里程是衡量纯电汽车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较高的续航里程数据能够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从而提升产品的市场销量。这就导致部分汽车制造商为了追求漂亮的续航数据,在测试过程中利用现有续航标准的漏洞,采用一些取巧的手段来提高测试成绩。例如,在测试前对车辆进行精心调试,使其处于最佳运行状态,而这种状态在实际使用中很难长期保持。
此外,行业监管的不完善也是续航标准虚标的重要原因。目前,对于纯电汽车续航里程的测试和标注,虽然有相关标准,但在执行过程中,监管力度相对薄弱。部分企业在续航里程标注上存在夸大宣传的现象,而监管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处罚机制,无法对这些违规行为形成有力威慑。这使得一些企业敢于冒险,为了短期利益而忽视消费者的权益。
解决续航标准虚标的途径
要解决纯电汽车续航虚标的问题,首先需要对现有的续航标准进行完善和优化。进一步增加测试工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充分考虑实际驾驶中各种可能影响续航的因素,如不同气候条件、路况、驾驶风格等。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收集大量实际驾驶数据,以此为基础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测试标准,使测试结果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车辆在真实世界中的续航能力。
加强行业监管至关重要。监管部门应加大对纯电汽车续航里程测试和标注的监督力度,建立严格的审查机制,对违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同时,建立消费者投诉渠道,鼓励消费者对续航虚标的企业进行举报,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汽车制造商也应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摒弃短期利益导向,注重产品质量和技术研发。通过提升电池技术、优化车辆能耗管理等方式,真正提高纯电汽车的续航能力,而不是在续航标准上做文章。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纯电汽车续航能力虚标的问题,核心在于续航标准与实际驾驶场景的脱节。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完善续航标准、加强行业监管以及企业自身努力等多方面入手。只有这样,才能让纯电汽车的续航能力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推动纯电汽车行业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