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如火如荼,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在社会需求、技术突破、政策驱动与经济背景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态势良好,产销量持续上升,市场渗透率逐年提高。然而,新能源汽车行业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企业竞争激烈、品牌频繁背刺、个性化供给不足、出海挑战加剧等。
新能源汽车企业如何把握发展方向、克服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投资者如何抓住产业链上下游带来的投资机会?地方政府又将如何借助新能源汽车行业机遇实现快速发展? 金融学系助理教授李波,以“中国股权投资市场与新能源汽车投资”为题,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投融资趋势、区域发展情况、产业政策支持、国际市场竞争等角度,进行了分析解读。
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现状
如今,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正在走向全球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 2024年汽车出口仍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出口量585.9万辆,同比增长19.3%。2021年以来,中国车企海外开拓持续见效,出口数量快速提升,成为拉动中国汽车产销总量增长的重要力量。
在李波看来,中国汽车出口实现飞跃式发展,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强势拉动,主要表现在出口大幅增长、高端市场布局、“量价齐升”的出口态势等三个方面。
中国头部新能源汽车企业,如比亚迪、吉利、蔚来等,不仅将产品销往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还积极布局挪威、瑞典、德国、荷兰等欧洲高端市场。 这些市场对中国高端车型的接受度较高,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并推动了产品溢价能力的提升。而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出口均价也在逐年提升。这种“量价齐升”的出口态势,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带来了更丰厚的利润回报,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市场需求的强劲拉动下,新能源车企的出海战略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李波表示,近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遭遇“逆风”,一方面反映了有关国家以“公平竞争”“国家安全”为名搞保护主义、贸易壁垒,违背市场经济原则和世贸组织规则,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日益增强的国际竞争力。
在李波看来, 中国新能源汽车参与国际竞争,有着供应链完整度强、产业聚集度高、充分的市场竞争、超大市场规模快速促进技术迭代的优势。
具体而言,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制造业规模连续十多年居全球首位。这一优势体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就是拥有涵盖从材料研发、工程设计到制造管理、总装集成的全产业链,形成了一批契合“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要求的汽车产业集群布局。
国内一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的地区,基本上都形成了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打造了由整车企业带动、配套先进智能网联产业链以及优越产业政策环境的产业生态。
此外,中国体量巨大的消费市场和丰富多样的用车环境,为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迭代升级提供了土壤。“无论是售价几万元的代步车,还是几十万元的主流国民车,各级别的新能源汽车都能找到发展空间。同时,由于中国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新技术的接纳程度更高,不少车企都将新产品、新技术率先投放在中国市场。”李波说。
而技术的迭代、工艺的改进、成本的降低等也需要发挥企业的作用,市场竞争是激发企业活力的最重要的动力来源,中国能够通过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有竞争力的企业脱颖而出。
投资吸引力将继续增强
在李波看来,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车企在全球汽车市场一直扮演着“跟随者”的角色,但伴随着外资巨头相继入股中国新能源车企,表明中国汽车工业正在从过去的“以市场换技术”迈向“以技术换市场”的新发展阶段。随着外部融资的密集推进,新一轮造车新势力“上市潮”也在悄然酝酿。
“新能源汽车投资在过去几年中经历了波动性增长。就投资案例数而言,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15年的77起增长到2021年的249起,2022年和2023年也分别达到308起和281起,显示出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尤其是在2020年后,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推动了这一增长。” 李波说。在投资金额方面,2020年达到705亿元,2021年维持高位,反映出大规模投资项目的集中;2022年投资金额降至272亿元,但2023年回升至372亿元,表明投资者在经历高峰期后对市场前景的看好趋于理性。
“整体来看,新能源汽车投资自2020年后进入快速增长期,尽管2022年有所回落,2023年依然保持较高水平,未来投资可能在高基数上保持稳定增长,投资者更倾向于在市场成熟的基础上寻找稳定的回报。”李波说。
李波表示,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投资显著增长,特别是在投资案例数和市场占比方面的提升,反映出该领域日益增强的市场吸引力。
数据显示,我国的汽车投资案例数从2015年的459起逐年上升至2023年的945起,其中新能源汽车在总投资案例中的占比也从1.7%增至3.3%,表明其已成为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核心赛道。此外,新能源汽车融资市占率的提升同样显著,2017年仅为0.46%,而到2022年已攀升至7%。
“ 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投资者对市场前景的乐观态度,也显示出该领域在整体融资市场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这种增长得益于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共同推动。未来,随着市场的成熟和用户接受度的提高,新能源汽车投资的吸引力将继续增强。”李波说。
从投资领域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较为热门的投资领域为汽车零部件制造、先进制造和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零部件制造、先进制造包括电池、动力系统、车身材料、底盘等一系列新能源汽车生产时所需要用到的材料的制造。
从数量上来看,迄今为止,零部件制造、先进制造领域汇集了295项投资事件,而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环节汇集了177项投资事件,热门领域集中在行业中游与上游。
从地域分布看,2023年新能源电动车投资显示出显著的地域集中趋势,主要集中于一线和准一线城市,如上海、北京和广州等地,这些地区不仅吸引了大量资本投入,且投资案例数明显较多,体现出强劲的市场活跃度。
“整体来看, 新能源电动车投资依然高度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反映了资本对具备优质市场环境与产业配套设施的区域偏好。”李波说。其中,北京在投资活跃性上尤为突出,案例数量远超其他城市,而上海则在总投资金额上保持领先地位。相比之下,杭州、嘉兴、重庆等新兴城市也展现出一定的投资吸引力,资本逐渐向具备创新活力和产业基础的区域扩散。
未来发展获双重动力支持
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国内销量稳步复苏,国际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未来发展越来越聚焦高端化、智能化。就投融资而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投融资规模总体增大,融资轮次集中在早期轮次,投融资活动较为平稳。
“整体来看,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投融资环境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预计未来仍将吸引更多资本的进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有来自政府引导基金和非政府引导基金的双重支持。”李波说。
在李波看来,政府引导基金的设立不仅体现了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战略重视,还表明了政府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引导作用。尽管投资案例数量相对较少,通常聚焦于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基础设施建设,但意在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来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这种引导性投资能够有效降低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与此同时,非政府引导基金的案例数量远高于政府引导基金,表明市场主体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强烈投资兴趣。这些市场主体包括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及产业资本等,它们通常具备灵活的投资策略,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非政府引导基金的活跃,反映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和良好前景,使得各类资本在该领域的投资愈加积极。
“如果看私募股权市场的话,政府引导基金已经占了约78%的体量,大家一定会觉得新能源汽车行业大概也是同样的,但事实相反。”李波及团队观察到,政府引导基金在EV投资中的参与程度只占13%,非政府引导基金占了87%,从实际的参与程度来说,更多是靠市场发力。
李波分析称, 将两者结合来看,政府与市场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政府引导基金通过提供战略性支持,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从而增强行业的整体活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也为政府的政策实施提供了反馈与支持,进一步优化了资源配置。
“政府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和引导,其投资金额相对较小,但其作用是为企业提供初期支持,并通过技术和市场的成熟带动后续的市场化投资。非政府投资金额较大,意味着他们更多是在企业已经具备一定实力后,进行市场化投资,承担的风险和投资回报预期也较高。这两种投资形式互为补充,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李波说。
李波,金融学系助理教授,曾任教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司金融、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史。最新研究包括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的技术采用和人才配置以及政府、机构和公司之间的影响。她的研究涵盖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重要问题主题,如反腐败、破产法、产业政策和风险投资市场。研究成果发表在各种国际顶级的学术期刊上,例如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Review of Finance, the Journal of Law, Finance, and Accounting。论文发表Investing with the Government: A Field Experiment in China与政府共同投资:来自政府引导基金的一项实验获得第四届青木昌彦经济学论文优胜奖。获得皇后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西方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
来源 | 北大光华对外关系部
编辑 | 王蒙
近期发布:
刘俏:让我们从山到海,重新构想增长丨光华@破五
点击解锁!光华的这一年,如此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