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百年变局之下,中国汽车正在加速变革。2024年车市在政策助力下穿越凛冬,企业在大浪淘沙中跌宕起伏,智能化随AI洪流深入人心……今年,政策将如何引导油电稳步转型?企业怎样应对极致的竞争考验?产品是否会在同质化中卷出新意?技术应用能否安全妥帖地服务用户?
推出预见2025系列报道,回首来路,预见未来。今天推出第三篇,市场篇(下):江河日下 革旧鼎新。
市场篇(下):
江河日下 革旧鼎新
合资能守住哪些地盘儿?
中国汽车转型不断提速,比如自主品牌的乘势而上,合资品牌的江河日下,发展速度都远超预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去年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1797万辆,市场占有率突破65%,同比上升9.2个百分点;与之对应的合资品牌占有率仅剩3成多,并且以超过10%的速度持续下滑。
今年合资品牌能否收复失地,新车必然是排头兵。宣传方面,合资新车往往突出电动化,力求体现转型决心,那么市场上这波量产车能否收获高销量?多数业内人士对此摇头沉默,只有个别车型被看好。新能源汽车评论人、电动汽车观察家总编辑邱锴俊认为,宝马新世代车型由专属的新能源智能化平台打造,展现出在电动、电驱、交互层面较强的竞争力。不过新世代车型今年推出,首款车明年在沈阳投产。
新车不够给力,源于技术落后,不少合资企业都在加紧补短板。新能源汽车评论人、电动汽车观察家总编辑邱锴俊告诉,合资品牌补课的路径往往是联合中国供应商,比如电动化方面利用比亚迪的三电技术,或是上汽自主品牌的纯电、插混技术,智能化方面则青睐华为、Momenta等供应商,这些短板补齐之后会提高产品力。
今年,一汽大众将迎来产品大年,智驾和智舱大多与中国供应商联合开发;丰田铂智系列新车也由中方主导自研,市场效果值得观察。
更深层次的新技术开发、深度本土化都需要管理、组织模式的深刻变革,对于合资企业来说阻力不小,无法一蹴而就。然而,市场淘汰赛还在加速演进,一步慢、步步慢的压力仍然笼罩着合资车企。
今年,合资品牌的整体市场份额将退守30%以下,部分细分市场的地盘儿相对稳定,新能源汽车评论人、电动汽车观察家总编辑邱锴俊认为,行政级别的轿车、超豪华车、福特或路虎所在的个性化越野市场,暂时相对“安全”。在更畅销的主流家用车区间、传统豪华车腹地,销量和定价权的争夺日趋激烈,留给合资品牌的时间越来越少。
车企及格线又提高了?
高烈度竞争加快了企业淘汰速度,短短一年时间,产品成色十足的高合深陷困境,背靠地方国资的哪吒频频传出坏消息,就连百度和吉利支持的极越都出现闪崩,让汽车行业去年的收尾格外令人唏嘘。
今年刚刚过去一个月,前途汽车(苏州)有限公司被申请破产清算,合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业内普遍认为,今年行业马太效应加剧,出清步伐还会加快,其中尾部新势力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爆雷可能性更大。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吴钊告诉,新势力车企都把智能化作为核心卖点,这也意味着大体量且持续的资源投入。
早些年,股东愿意为长期收益牺牲短期盈利要求,但是随着智能电动竞争迈入新阶段,盈利能力和现金流健康度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这两年到了股东要求“盈利见效”的新阶段,车企的淘汰进程也将加速。盖世汽车研究院统计,目前市场上35%的品牌月销过万,46%的品牌月销超过5000辆,从市场规律判断,大部分月均销量3000辆左右的品牌将会出局。盖世汽车研究院副总裁王显斌向介绍,除了保证销量规模和现金流稳定,车企还要具备全面的技术、管理、服务能力,对用户的定义和快速响应能力,市场竞争进入了“全能赛”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淘汰并不一定意味着彻底退出,很多新势力企业有政府投资参与,即使遭遇困境,也不会以破产告终。盖世汽车研究院副总裁王显斌认为,今年和明年会出现大量并购机会,有些强势企业需要某领域技术,或者需要产业链的各种整合,都可能产生并购需求;而弱势企业的技术、人才、渠道等仍有价值,被收购是重生路径,也是最佳归宿。
不少车企负责人曾预测,淘汰赛的终局只留存七八家甚至三五家企业,对此,业内观点并不统一。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吴钊告诉,未来的智能电动市场行业必将更加集中,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车市容量极大,不同地区、城市层级和人群的用车需求与场景千差万别。对中国消费者而言,汽车既可以是资产又是出行代步工具,还是智能生活终端,这给不同品牌和车型留下相应的生存空间。
4S店爆雷会越来越多吗?
一年之间,经销商爆雷、退网、退市从“小概率事件”变成了“见怪不怪”的现象。北京最大奥迪4S店退网、宝马全球首家5S店闭店,“全国百强经销商”之首摘牌退市……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退网的4S店数量将达到4000家,波及奥迪、宝马、凯迪拉克、东风日产、捷豹路虎等主流品牌。
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副会长李金勇告诉,今年经销商退网仍会加剧,比如保时捷品牌将在未来两年缩减1/3经销商,这类车企行为加速了4S店主动退市;同时,燃油车市场以两位数降幅持续下跌,巨额亏损也会倒逼部分经销商被动退网。
转网新能源品牌是业内共识的一条出路,不过新路并不好走。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副会长李金勇介绍,新能源市场集中度高,前三家企业占据一半市场销量,前十家企业的销量占到85%的份额,这意味着经销商的选择非常有限。
李金勇进而分析,比亚迪经销商近5000家,其中1/3很难赚钱;特斯拉、理想、蔚来坚持直营模式;长安、吉利、奇瑞更多选择原有伙伴布局新能源渠道,留给传统经销商转型的机会并不多。这其中,以BBA为代表的经销商成了香饽饽,部分新势力品牌看中豪车经销商的经验和客户积累,开出优厚的转会条件,中升集团旗下数十家店、永达集团十几家店从BBA转为鸿蒙或问界的授权网点,豪华车商“转会”新能源品牌渐成潮流。
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副会长李金勇向介绍,目前华为、小米的经销商都在低调赚钱,虽然保有量有限导致售后用户不多,但前端销售订单火爆,盈利能力极强,而理想、蔚来、特斯拉的售后服务商也赚得盆满钵满,与多数经销商亏损的大盘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