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控领域素有“小华为”之称的汇川技术,其新能源车业务正站在发展的关键节点上。近日,汇川技术旗下的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联合动力”)分拆上市有了新进展,深交所已正式受理其上市申请。
联合动力作为汇川技术新能源汽车业务的核心载体,自2016年独立为子公司以来,专注于为众多主流新能源汽车厂商提供动力系统解决方案。乘着新能源汽车行业高速发展的东风,联合动力的营收实现了连续快速增长,其在汇川技术总收入中的比重也日益提升。
自2024年4月新“国九条”提出“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并明确“从严监管分拆上市”以来,A股市场分拆上市的热情明显降温。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超过20家企业撤回了“A拆A”的上市申请,其中不乏知名上市公司。
在当前政策背景下,上市公司若想实现分拆上市,除了需满足分拆规则这一基本要求外,还需在行业属性、业务及技术的先进性以及是否符合政策导向等方面接受更多监管审视。尤其对于关键行业的领先地位和突破性核心技术等方面,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汇川技术之所以能在工控领域崭露头角,并进而在新能源车赛道上取得一席之地,与其深厚的“华为基因”密不可分。汇川技术的创始人团队中,绝大多数出身于华为,实控人朱兴明更是曾担任过华为电气业务部门的产品线总监。
2003年,朱兴明等人在深圳创办了汇川技术,凭借华为电气在变频器领域的技术积累,迅速推出了自己的模块化矢量变频器,并在电梯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此后,汇川技术将这一经验复制到其他离散制造行业,在变频器市场上攻城略地。
依靠变频器市场的成功,汇川技术于2010年在创业板上市。此后,公司不断拓展产品线,逐步将业务伸向光伏逆变器、汽车空调、商用车电控、工业电机、传感器等领域。同时,汇川技术也在工业自动化另外两个核心领域——伺服系统和PLC上取得了显著进展。
正是基于在工控领域的深厚积累,汇川技术得以在新能源车赛道上崭露头角。华泰证券曾指出,汇川技术的新能源车业务之所以能快速增长,得益于“工控业务的技术同源,以及通用自动化板块的稳定资金支持”。
2009年,汇川技术组建新能源车领域团队,尽管当时缺乏电机、充电等相关技术和业务,但凭借电力电子技术这一最本质的竞争优势,汇川技术逐渐在新能源车领域站稳脚跟。公司主打乘用车电控产品,并为海马、江淮、众泰等车企供货。2012年,汇川技术与客车龙头宇通签订战略合作,为其独供主驱动电机控制器。
2016年,朱兴明预感到汽车电动化的大趋势将至,决定重心押宝该领域业务。同年,联合动力成立,实现汇川技术旗下新能源汽车业务的独立法人运营。
招股书显示,联合动力在新能源车的一些核心细分赛道上处于头部地位。根据NE时代统计,2024年上半年,在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公司电控产品份额约11%,在第三方供应商中排名第一(总排名第二);驱动总成产品份额约5.9%,排名第四;电机产品份额约4.7%,排名第五;OBC产品份额约4.6%,排名第八。
然而,联合动力的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尽管过去几年收入增长飞快,但净利率却处于较低水平。这主要是由于行业价格战激烈,联合动力选择了扩大产能、提高销量来应对,并通过销量提升降低成本摊销,进而实现盈利。然而,这种以产能扩张换取利润率的道路,对于现金流不太充裕的联合动力来说,充满了挑战。
报告期内,联合动力的资产负债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多为负数。同时,随着行业价格战持续和公司进一步扩张产能,预计资金投入还将继续扩大。作为头部车企供应链公司,联合动力的话语权似乎并不算高,应收账款激增且数额较大,这直接影响了公司的回款速度。
在当前“A拆A”集体遇冷的背景下,联合动力的上市能否获得监管层通过将是一大考验。尽管已有少量企业有实质的审核进展,但整个2024年,超过20家终止分拆上市的企业中不乏明星企业。然而,也有保代人士认为,尽管分拆上市明显遇冷,但“A拆A”审核还没有陷入完全停滞,因此联合动力上市并非没有一点希望。
招股书显示,联合动力所处行业符合国家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中的相关要求。公司已成功取得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并主导或参与多项国家标准制定。然而,在“发行人及核心技术人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的条件上,联合动力目前尚处于空白状态。
联合动力究竟能否如愿登陆A股,仍需等待市场的进一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