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主们常常戏称,购买电车就像是请回了一位需要细心照料的“老爹”。尤其在冬季,这句话更是成为了许多车主的真实写照。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电动车电池的续航能力遭遇了严峻挑战。
在寒冷的冬季,电动车电池内部的电解液流动性减弱,直接导致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大幅下降。原本标注为100公里续航的纯电动汽车,在开启暖风的情况下,实际行驶距离往往只能达到60公里左右;而500公里续航的车型,实际也只能勉强行驶300公里。
面对这样的困境,不少北方地区的车主为了节省电量,宁愿选择忍受严寒,穿着厚重的棉衣、戴着手套开车,也不愿开启车内的空调或座椅加热功能,因为这些操作会进一步消耗电量,严重影响车辆的续航。
这一现象并非个例,而是广泛存在于新能源车主之中。此前,汽车之家进行了一项覆盖50多款车型的冬季续航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在平均气温为10℃的低温区域,23款测试纯电车型的纯电续航保持率平均仅为86.19%;而在平均气温低至-15℃的寒冷区域,22款测试纯电车型的纯电续航保持率更是骤降至46.02%。
面对新能源车的续航焦虑,工信部近日出台了一份2026-2027 年度对车企燃料消耗量和新能源积分管理要求的征求意见稿。这份文件为新能源车企们指明了方向,也为解决电车冬季续航问题带来了希望。
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了两点关键要求:一是车企的新能源积分要达到一定比例,2026年需达到48%,2027年则需达到58%;二是新能源车企需通过提升电耗和低温续航能力来获得高积分。文件中明确,将新国标规定电耗值的85%设为目标值,测试车型的电耗越低,积分越高;反之则越低。同时,对于低温续航达标的车型,将给予1.2倍积分奖励。
为了响应这一政策要求,新能源车企们纷纷开始“内卷”,努力提升车辆的续航能力。一方面,他们选择与质量过硬的电池厂商合作,采用先进的电池技术来提升能量密度;另一方面,他们也在算法和热管理系统上下功夫,通过优化电池管理水平和降低能耗来提升冬季续航。
例如,某款车型搭载了基于先进问顶技术打造的电池,通过缩短极耳长度和提升空间利用率,大大提升了汽车的冬季续航。而另一款车型则自主研发了自适应轨迹重构算法,实现了电量的自动校准,使得车辆在低温场景下使用时,电量估算误差大大降低,从而提升了冬季续航。
还有一些车企通过优化热管理系统来降低能耗。例如,某款车型采用了双模热泵技术,在CLTC工况下,-15℃时无需额外开启加热器,热泵即可维持座舱舒适温度;-20℃时热泵还能从空气中吸热,为座舱补充热能。
对于消费者而言,工信部的这份征求意见稿无疑是一件好事。它不仅为新能源车企们出了一张考卷,让他们通过实际测试来展示自己的硬实力;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购车参考依据。今后,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车时,除了可以参考汽车之家、懂车帝等媒体出具的测评榜单外,还可以多多关注工信部出具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