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百镜大战之外,CES2025还有哪些趋势值得关注

IP属地 北京 编辑:冯璃月 钛媒体APP 时间:2025-01-13 18:34:26

文 | 窄播,作者 | 李威

CES2025无疑是本周科技圈的最大热点。相比CES2024,我们在眼花缭乱的AI产品信息轰炸下,越来越难判断真正的机会在哪里。

我们能够看到,AI进一步激活了市场对消费电子的信心。在美国消费技术协会(CTA)的统计中,今年的参展厂商总数超过4000家,注册观众近15万名。其中,来自中国(含港澳台)的参展厂商有1475家,超过了疫情之前2019年的参展数量。

很明显,AI也重新唤起了中国厂商对CES的热,有不少厂商都是第一次带着自己的产品参展。并且,具备供应链优势的中国厂商在眼镜和机器人两个热门品类中,已经成为最主要的一群参与者。同时,在AI已经开始渗透的各个硬件和场景中,也都能够看到中国厂商的身影。

如果说CES2024上,人们对初露锋芒的生成式AI还抱有更大的期待与野心,那么CES2025上,对生成式AI转向应用的判断,已经在驱动大家寻找更多确定性的方向。这也能解释为什么,AI眼镜和陪伴机器人几乎成为CES2025的代名词,而类似AI Pin和Rabbit R1的独特产品却没有出现。

CES2025的主题「DIVE IN to the Future」很形象地描绘了这个状态。厂商和消费者都在一头撞进AI催生出的庞大机会空间,尝试从中打捞共识和确定性。之前大家站在岸上,会自以为看到了清晰的方向,但跳入水中后,一些方向可能会再次变得模糊。

通过整理CES2025的信息,我们总结出了四点洞察,希望能够对于校准入水之后的前进方向提供参考。

洞察一:AI眼镜可能不是一个好机会

AI眼镜在过去一年的爆发性增长,通过CES2025进行了一次集中呈现。不仅是Rokid、XREAL、雷鸟这样的老资历眼镜厂商展示了自己的产品,还有闪极、李未可科技、Gyges Labs、LookTech等新创公司也将自己的产品带到了CES上。同时,雷神这样的PC厂商,也在CES上发布了自己的眼镜产品。

已经有人给这种竞争态势冠上了「百镜大战」的名号,这很容易让人想起此前团购的「百团大战」、直播的「千播大战」、大模型的「百模大战」,以及大战背后的残酷淘汰过程。AI+眼镜具备的入口潜力,刺激了不同领域的厂商投身其中,再次形成了众人争渡的情况出现。

各家也都在尝试建立属于自己的差异化产品能力。雷鸟与阿里通义合作,通过定制大模型来提升AI眼镜的反应速度;预计在今年第二季度开售的Rokid Glasses,兼具了AR和AI功能,能够在实时翻译时,显示字幕;LookTech把眼镜的重量做到37克,续航达到14小时。

采用DigiWindow技术让Halliday智能眼镜有了更大的差异化,在CES期间获得了很高关注度。简单来说,DigiWindow技术就是在眼镜框内侧上方放上了一个微小的显示模块,当人眼看这个模块时,能够实现与智能手表相近的显示效果。在这个解决方案下,Halliday智能眼镜的重量能做到35克。

但是整体来说,AI眼镜还并未真正达到市场的引爆点。就像XREAL创始人徐驰对《第一财经》所说,今天智能眼镜上的AI体验,远不如手机上的AI APP好用,那(元年)这件事就是不合理的。百镜大战的出现,说明行业的进入门槛太低。

在CES2025上,就有中科创达、亿境虚拟、Vuzix、歌尔股份、莫界科技等上游企业展示了智能眼镜相关的技术解决方案。DigiWindow技术则由Gyges Labs(前仙瞬科技)自研,而朱啸虎则是Gyges Labs的投资人。互联网时代挑动大战的人,也正在努力成为AI时代的卖水者。

这也意味着,整个智能眼镜行业的上游生态链足够成熟,中间对大模型能力高度依赖,面向消费者又对营销能力有更高要求,创业公司想要从大厂手中分得足够的机会,很难。

洞察二:陪伴机器人会更早实现商业成功

相较智能眼镜,本次CES2025上另一个大热门——陪伴机器人,切中了当下社会的情绪需求,可能会更早实现商业上的成功。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从机器人领域来看,情感陪伴是一个容错率更高的方向。同时,随着AI能力的提升,强互动能力的机器人会给到用户越来越多的陪伴感。

尽管宇树科技、大象机器人、CASBOT灵宝、众擎机器人都出现在了英伟达的合作伙伴名单中,黄仁勋自己在演讲中也在鼓吹,「我们从感知式AI、生成式AI,正在进入物理AI的时代,即能够运行、推理、计划和行动的AI」。但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人形机器人和机器狗的落地还需要更长时间。

整个看上去,CES上关于人形机器人和机器狗的展示,与亦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的展示相比,并没有什么质的提升。反而是,宇树科技在给自己的机器狗产品增加「Lovely Pet」功能,使其进入普通家庭,在用户心情不好时,想办法讨他们欢心,成为一个更聪明的「机器宠物狗」。

黄仁勋展示人形机器人合作伙伴

但是,机器狗作为陪伴型宠物机器人出现,还是会太过「辣眼睛」。我的一位朋友产生过购买机器狗的想法,因为她觉得可以买来给她家孩子驮书包。同样的,日本公司Jizai展示的机器人Mi-Mo有一个台灯头和五条实木腿,会跟在孩子屁股后头提醒他们该准备上学了,这看上就像是机器人监工在驱赶人类幼崽劳工。

相较而言,毛茸茸,还有一双大眼睛的Ropet会更适合作为一个陪伴者出现。在CES开展三个小时后,售价299美元的Ropet就已经卖出了50台。在萌友智能的设想中,这款机器人将主要面25岁~35岁的年轻女性,而不是儿童和老人,从人群上也能实现一定的差异化。

美国Tombot公司推出了一款被称作Jennie的AI宠物狗,以拉布拉多幼犬的形态,为阿尔茨海默病、自闭症、焦虑症病人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健康护理。目前这款产品已经卖出了超过7000台。TCL也发布了一款分体式的陪伴机器人Ai Me,能够与用户聊天、拍摄视频、管理智能设备等,像是一个从情感陪伴切入的未来机器人管家。

洞察三:AI小巧思正在促成新生意

AI能力叠加一些小巧思也有可能催生出新的生意。日本公司显然是这方面的佼佼者。在CES2025上,来自日本的Yukai Engineering展示了两个具备小巧思的AI硬件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可以被称作「科技潮玩」。

一个产品是可以挂在包上的树懒宝宝机器人Mirum,它可以通过传感器检测到周围的人或物,转动头部与他们进行互动,另一个则是可以趴在咖啡杯上的机器猫Nékojita FuFu,它在AI能力支持下,实现在不同间隔时间和强度下向热饮吹气。

这两款产品都计划在2025年上市开售,前者定价70美元,后者定价25美元。在此之前,环球影城的热销产品——可以蹲在肩膀上的海德薇,售价在300多元,与Mirum相比,它只能通过声音实现简单互动,但在被触摸时不会有反应。如果与中国供应链结合,降低成本,这类产品会具备很强的爆款潜力。

Withings公司展示自己在健康领域的小巧思,将AI健康检测与镜子结合起来,推出了一款概念产品OMNIA。OMNIA会通过与Withings的智能手表、体重秤和睡眠监测器等设备连接,收集用户的健康数据,并在镜面上进行显示,给用户提供个性化的AI健康建议。

另一个与健康相关的小巧思是Eli Health推出的家庭激素系统Hormometer。用户把Hormometer的前端放入嘴中一分钟,用手机拍摄该部分,就可以分析出皮质醇和孕酮两种激素的测试结果,为用户提供与压力、睡眠、运动表现和生育能力相关的健康建议。

当然,这两个健康产品会在硬件基础上,再收取一部分软件和AI能力相关的会员费用。但这并不影响一部分人去购买一块可以每天早上能够顺便看一下自己综合健康数据的镜子,以及一个不需要试纸的皮质醇和孕酮测试设备,特别是这个设备还计划继续推出其他激素测试服务。

洞察四:从有限改造中发掘老赛道的潜力

InnAIO的创始人魏博在1月8日发了一条朋友圈说道:「InnAIO的AI语音硬件和相框都卖得特别好,CES是我们来美国的第一站,开门红我们做到了。」魏博提到的AI语音硬件是一个可以吸附到手机上的圆形硬件,通过它能够实现实时语音翻译,并支持在微信、What’s App的视频通话中添加实时字幕。

基于AI实现实时翻译是一个老赛道,不乏翻译机、翻译软件、AI助手这样具备实时翻译功能的软硬件产品存在。InnAIO针对实时翻译的速度进行了优化,然后通过形成跨应用的实时翻译能力增加了产品的便利性,进而得到了一部分用户的认可,在CES上获得了比较好的反馈。

这也说明,对一些老赛道进行有限改造,也有可能从中抓住新的机会。在CES2025上,这些机会正在被不同的厂商从生活场景中抓出来。我们不但可以看到AI冰箱,也能看到AI管理的灯带,AI辅助烤肉的烤箱,以及AI控温调湿的室内花园。

来自日本的DIC集团本来是一家精细化学品开发公司,但他们研发出的一款的无人机产品HAGAMOSphere,却获得了CES2025创新奖。这款无人机产品内部有8个螺旋桨和一个多面体形状的保护罩,在算法控制下,8个螺旋桨可以让无人机在保持平衡的同时,向任意方向移动,而保护罩能让其在地面滚动。

灵活且坚固的搭配,让这款无人机能够适应多种复杂场景。虽然这还是一款原型机,但也让人看到了在无人机赛道中,依然存在可以改进的空间。但这需要打破思维的局限,找到更多跨领域整合的思路。AI未来在这方面也许能给人们提供能力和思路上的双重支持。

当然,在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也需要避免一些无效的产品创新。在CES 2025上也可以看到一些无效创新的产品,比如智能的香料分配器,一个可以扫描食谱的空气炸锅,一辆支持语音调节助力的自行车,还有给电视配备的AI内容总结功能。这些功能要么是变简为繁,要么是在空想需求,为了AI而AI。

就像TechCrunch的一篇稿子中所说,供应商们在墙上扔人工智能意大利面,看哪些能粘住,因为这样做几乎没有下行风险,而潜在的上行空间巨大。2025年,行业可能更需要有确切思路的AI产品创新,并持续深度地去验证和优化这些产品。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