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互联网江湖 作者:刘致呈
最近,投资大佬段永平回国了。
在母校浙江大学,段永平与师生的交流活动中有人问,“拼多多和步步高、OPPO、vivo都把本分当作企业文化。但在企业经营上有很大的不同,该如何理解这种差异?”
段永平坦言,对拼多多了解不多,但对黄峥的为人和商业理念极为赞赏。“我觉得他和我一样,是一个看本质的人。”段永平说。
黄峥之外,段永平还有广为人知的两个“徒弟”,一个是vivo的创始人沈炜。
另一个是OPPO创始人陈明永。
以“本分”为原点,今天的拼多多、vivo、OPPO走出三条不同的道路。
“本分”的价值内核驱动下,拼多多已然成长为比肩阿里的巨头;vivo长期占据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第一,“本分”文化结出的硕果,是直面苹果、三星的底气。
最让人看不懂的反倒是OPPO。
从行业里“学霸”到“差生”的转变需要多久?
OPPO的答案是只要一年。
据IDC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OPPO以18.6%的市场份额位列市场第一。2024年Q3市场份额里,OPPO跌出市场前五,沦为“others”。
OPPO“沉沦”的速度,似乎有点快。
如今手机市场竞争激烈,第一与第五份额差距不超过5%,换言之,即便是沦为“others”OPPO可能依然有10%以上的市占率。
话说回来,今天的手机行业,都是在血海里厮杀的头部玩家,高手过招,有时候胜负往往就在毫厘之间。
OPPO“求稳”的代价
脱胎于步步高、师从段永平,OPPO的“本分”也是刻在骨子里的。
用陈明永的话说,他当年跟着段永平做小霸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本分”的意识。
在一次OPPO举办的未来科技大会上,陈明永说:经商不靠“凶”“狠”“诈”“猛”,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善的方式,一样可以实现美好的结果。
沦为市场中的“others”显然并非陈明永口中那个“美好的结果”。
OPPO的“沉沦”其实是有迹可循的。
2022年Q2,国内400美元以上的高端手机市场中,OPPO的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13%下降到8%。高端市场的Find系列销量不达预期。OPPOFind X2首发售价6999元,发售不久价格跳水,从未公布过的Find X2的销量也成了一个谜。
手机行业里,OPPO的确是一个好的“跟随者”,但未必是一个优秀的创新者。
一直以来,OPPO的产品策略都太稳健了。
OPPO的增长逻辑其实很简单,以中规中矩的产品蹚出一条稳健增长的道路,然后安于已经被同行验证的增长之道。
在创新的道路上,OPPO不是没有尝试,比如自研闪充技术,比如曾经布局芯片研发,加大技术投入。但这些尝试的结果,似乎并没有给OPPO带来高端化的质变。
一个例证是,重启Find系列的一手“好牌”,OPPO没能打出应有效果。
今年10月份,OPPO发布了Find X8系列两款机型Find X8、Find X8 Pro,发布会上,除了新加入的部分AI能力,主要的卖点还聚焦厚度、重量、芯片、屏幕等传统硬件上。
Find系列产品虽然延续了OPPO手机的所有优点:比如OPPO Find X8 官方标配16GB+512GB 的内存组合,搭载天玑9400平台,5000万像素的摄像头、80W的超级闪充……但在各家安卓旗舰都在堆硬件的现在,这些参数并不能被充分的“标签化”。
从品牌心智的角度看,不能被“标签化”的旗舰,不是一款好旗舰。
苹果的每一代旗舰都能被标签化,比如苹果15Pro MAX是首次引入钛合金的旗舰手机,苹果16Pro MAX是首款搭载AI能力的旗舰……
三星的旗舰也能被标签化,比如S23U的长焦能力,S24U的直屏以及那根没什么用但很有标志性S Pen……
马后炮的角度看,OPPO把Find系列定位高端化并没有错,但遗憾的是,空有“高端”的定位,却没能重拾过去“Find系列”成功的内核:
创新、进取,以及对优秀设计的执着。
过去,OPPO的产品标签是自拍影像,是闪充。但如今市场格局的变化似乎表明,这两点不足以支撑OPPO继续向上。
先来说影像。
影像能力是不是安卓旗舰的“护城河”?是,也不是。
在旗舰产品上,影像能力始终是护城河,比如三星的光学变焦,再比如苹果独一档的摄像能力。
过去OPPO的影像成功的秘诀之一,是“堆底”。摄影圈有这么一句话:“底大一级压死人”。
问题是,各家影像旗舰都成了“奥利奥”,影像技术的提升空间越来越小,特别是对于旗舰机来说,大家的技术能力没有本质上的差异,所以大家都在挖掘“风格化”的创新。
这也是为啥这两年,影像算法创新逐渐超过硬件创新,过去只依靠核心供应商来提升产品参数的策略失效了。
过度的追求硬件影像能力的另一个副作用是,工业设计ID的趋同,当安卓旗舰手机都成了“奥利奥”,反而没有了品牌的差异化。
没有足够差异化的影像旗舰,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护城河。
客观地讲,Find系列的影响能力的确很强,也称得上是旗舰,但缺乏过去FInd引以为傲的差异化,可能是一大“败笔”。
再来说充电技术。
闪充技术上,“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 成了用户关于OPPO品牌记忆中为数不多的闪光点,但现在,氮化镓技术成了“标配”,在电池能量密度以及材料的物理极限限制下,快充的天花板已经到了。
况且,隔壁友商有双引擎闪充技术也有120W闪充,安卓阵营里,闪充技术也正在成为“标配”。
归根到底,高端化,靠的不是堆硬件,做参数,而是以产品为介质,给用户足够的理念感知。从这个意义上,如今OPPO手机上的创新,甚至不如当年老罗的锤子T1。
这可能与团队规模的变化有关。
过去在OPPO内部,精益小团队敏捷执行给OPPO带来了独特的竞争力,但这两年随着团队规模的迅速扩大,组织结构的更新变得越来越迫切。未来,现有的组织架构还能不能与之相适应?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撕不掉的“厂妹标签”,站不稳的AI定位
影像技术也好快充技术也罢,手机行业的高端化之战,不仅是产品战、创新战,归根到底是个“认知战”。
“厂妹机”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OPPO品牌标签,为了撕掉这个标签,OPPO推出了子品牌Reno,后来又有了一加。
但问题是,如今,Reno系列产品定位变得越来越模糊,一加与OPPO合并之后,Find系列、Reno系列,再加上一加,使得OPPO自身的品牌战线变得更多了。
2021年,OPPO与一加合并,一加成为OPPO的子品牌。
在外界看来,OPPO与一加合并,更像是战略“退却”之后的收缩。
一方面,一加这个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存在感越来越低,反倒是海外市场支撑起了相当一部分销量。
另一方面,营销策略和渠道策略的增长逻辑失效,OPPO也需要重新梳理品牌阵线,把更多的资源向Find系列倾斜。
显然,OPPO一直都希望通过品牌营销投入等方式来撕掉C端固有的认知标签。
但有时候“撕品牌标签”就像是在念“紧箍咒”,越是用力贴得越紧。
OPPO在营销投入上的花费并不少,虽然没有公开的数据,但品牌明星代言、社交媒体营销和体育赛事营销动作一直不断。
营销之外,产品上越来越“果味儿”十足,定价上,高端旗舰精准定价与苹果Pro错位竞争,标准系列与苹果数字系列拉开一个身位,主打一个“平替”。问题在于,产品上越是靠近“苹果平替逻辑”,“厂妹标签”可能就难以撕掉。
道理其实很简单,找明星代言也好,体育赛事营销也好,都掩盖不了OPPO的一个“短板”:品牌的技术基因不够浓厚。
实际上,OPPO也尝试过另外一条技术路线下的高端化之路:研发芯片。
有那么一段时间,OPPO其实是和华为最像的中国手机品牌,两者研发芯片,公司最大受益者都是员工。天眼查APP显示,欧加的疑似实际控制人是工会委员会。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芯片项目无疾而终。2023年,经历4年的探索,OPPO不得不宣布关停ZEKU公司,并解散研发团队。有媒体报道OPPO的XR业务相关人员将转向AI方面,探索AI Device或机器人等方向,只保留了少数人员。
芯片之路上的折戟,对OPPO的影响不只在于士气,还在于丢了锐意开拓进取的勇气。
老实说,芯片这个赛道太难,华为也是投入了很多年,才啃得下来,彼时放弃也是为了及时止损,无可厚非。
如果说,芯片业务的失败是“试错”,那么过去几年OPPO在IoT业务上的失利,则是在为战略决策的失败“买单”,
2021年,OPPO将「新兴移动终端事业部」改为「IoT事业群」,同时将组织架构一分为三,此后开始探索IoT业务。
2023年,OPPO集团助理副总裁,IoT事业群负责人李开新因个人原因离职,外界猜测,或许与OPPO IoT业务进展不佳有关。
在IoT业务投入大量的资源之后,OPPO不得不面临一个现实是,OPPO没有能力和足够的资源支撑起像小米那样庞大、完善的IoT生态链。当初陈明永希望看到的那个OPPO生态,并没有实现。
现在,问题来看,造不了芯片、玩不转生态,如今OPPO一夜之间就能玩得转AI吗?
2023年11月,OPPO正式推出自主训练的大模型,OPPO开始押注AI战略。如今,OPPO手机业务主打AI概念,在OPPO Reno13 系列上搭载了系统级AI。
如今的OPPO拼命地想要站稳“AI手机”这个标签,但市场都明白,真正意义上带领安卓阵营迈入AI时代的不是OPPO,而是三星。
实际上,手机厂商想要做好AI并不容易,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数据的问题。
目前来看,手机厂商都发布了自己的意图框架方案,鼓励开发者、用户与第三方APP数据接入,以支持AI手机的迭代,但很多APP厂商表示,会保障个人隐私数据,手机厂商想要说服APP方开放API,可行性可能并不高。
未来,手机厂商要如何获取数据来训练自己的大模型?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从投入的角度来看,手机厂商做大模型,难度不亚于做芯片,以苹果为例,在芯片领域苹果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而大模型领域,还是选择与Open AI合作。
由此,摆在陈明永面前的一个问题是,在AI技术上,今天的OPPO能超越苹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