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热管理市场正展现出显著的地域化特征,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凭借其先发优势,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远超日本和韩国,加之成本优势与高效的响应能力,国产热管理企业正加速进入头部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供应链体系。
热管理系统作为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统筹发动机、空调、电池、电机等关键部件及子系统的匹配、优化与控制,确保整车热平衡,提升经济性和动力性,保障行车安全。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相较于传统燃油车更为复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空调系统热管理的差异、动力系统热管理的转变以及新增的电池热管理需求。
插电混动车结合了传统燃油车和纯电动车的特点,其热管理系统设计更为复杂,还需增加发电机热管理模块。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的复杂度提升直接带动了其价值量的增加,从传统的2230元提升至6410元,几乎翻了两番。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升以及热管理系统中核心零部件数量和组件的升级,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市场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张。据华经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全球及中国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2264.6亿元和967.48亿元,2022年至202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分别为42.7%和28.1%。
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为热管理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根据乘联会和LMC Automotive的预测,到2025年,国内乘用车市场总销量有望达到2400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预计将达到50%。这一趋势将推动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
在技术变革的推动下,热管理行业的供应链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国际巨头如电装、法雷奥等长期占据燃油车热管理市场的主导地位,而国内企业则从零部件做起,逐步向模块和系统产品升级。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国内外企业再次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国内企业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包括国内整车厂的偏好、产品的价格优势以及强大的成本管控能力。
目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主要分为国际企业和国内企业两大类。国际企业如电装、法雷奥等拥有完备的产品线,主要为系统集成化产品;而国内企业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下游汽车电动化率的不断提升和国内外主机厂、造车新势力产量的增加,其市场份额正在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