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突围工业机器人国产化 专访瑞松科技董事长孙志强:自主创新驱动中国智造

IP属地 北京 编辑:沈如风 时代财经 时间:2024-12-27 14:00:48

编者按:「中国科创故事」是一个讲述中国上市企业科创故事的访谈栏目。我们聚焦科创企业生态圈,传递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鲜活的案例,见证中国科创力量的崛起。这是第9期专访,看科创板上市企业瑞松科技如何创新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福建,这个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省份,走出了两个制造业的商界之王,一位是“电池大王”曾毓群,一位是“玻璃大王”曹德旺。

“福建商人有三个做汽车技术的,一个是给新能源汽车做电池的宁德时代,一个是提供玻璃的曹德旺,还有一个就是瑞松科技。虽然我们的规模比他们小很多,但在这个领域已经成为了细分龙头企业。”在瑞松科技(688090.SH)董事长孙志强眼里,两位闽商在各自领域所取得的成绩,也是他的事业目标——引领中国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以自主创新实现产业报国之志。

孙志强出生于60年代的泉州,在“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商业文化熏陶下,他早早进入了社会打拼。在20世纪90年代,孙志强赶上了“贸工技”的时代。1995年,他成为了日本松下机器人、电焊机在中国的首家代理商和品牌授权技术服务合作伙伴,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孙志强不断学习日本企业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通过不断地积累资本,与机器人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抓住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历史机遇,到打破国际巨头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封锁,再到实现 AI 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创新应用,孙志强走出了一条中国机器人智能制造领域自主创新的产业报国之路。

突围工业机器人国产化

2007年,为扩大业务范围,瑞松科技与日本北斗株式会社共同投资成立了合资企业广州瑞松北斗汽车装备有限公司,开始引进、消化和吸收汽车智能制造的核心关键技术并走向制造及研发领域。

2012年,通过对长期以来积累的技术、人才、客户、资金、品牌等多方面资源的整合,孙志强正式成立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此进入自主科研创新阶段。立足机器人及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孙志强的商业版图从汽车生产解决方案向3C电子、机械重工、海工船舶、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智能制造系统拓展。

这背后,是孙志强对技术的执着和创新钻研。

2015年,孙志强带领的瑞松科技向德国IBG工业集团出口首批机器人系统关键零部件。此外,公司自主研发的白车身柔性智能化生产线突破性进军欧美市场,开始向国际拓展。

自此,瑞松科技在汽车智能制造领域应用成果不断创新高:成为丰田TNGA平台的首个海外工厂的核心供应商;为自主品牌广汽传祺首次实现了全产线无人化生产;为自主品牌广汽埃安汽车生产首次采用铝制车身、轻量化设计提供技术保障;为马自达汽车提供柔性智能车门装调线率先实现量产;为本田、比亚迪、小鹏汽车、吉利提供的生产线智能柔性水平达到国际一流等,成为中国最具规模的汽车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

与此同时,瑞松科技还积极向一般工业领域延伸——自主研发SCARA机器人正式推向市场;精密电子柔性自动化装配生产线精度达微米级;打造了航空航天-半导体后封装智能柔性生产线;开发具有领先性搅拌摩擦焊技术及高端装备。

“我们已经看到日本将机器人大规模应用到工业制造中,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的产业发展跃迁,我认为这是中国必然要走的路。”孙志强在接受专访时表示。

为了突围工业机器人国产化,通过自主创新驱动“中国智造”,瑞松科技还创新研发基于AI的工业机器视觉技术、构建基于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云的数字化平台RIDP以及致力实现工业软件国产化替代等。

经过多年来的技术研发和成果积累,瑞松科技在机器人控制与仿真、智能化系统技术、先进焊接技术、智能装配及定位、工业互联网应用等多方面积累了多项核心技术,形成多项知识产权,使公司在智能生产线开发与控制、柔性生产设计等方面处于行业前列。2023年,瑞松科技实现营业收入10.16亿元,研发投入占比超过5%;截至2024年6月,公司累计授权专利255项,其中发明专利87项,占比34.12%;软件著作权69项。

2020年2月,瑞松科技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第四家登陆科创板的广州企业。在科创板开市5周年的时间点上,与孙志强就创业经历、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业、科创板发展趋势等主题进行了深度对话。

抓住新能源汽车风口

:你曾说“走过典型的‘贸工技’三步发展过程”,当下如何看这三者的顺序与关联?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孙志强:没有前面的积累和基础,就没有今天的瑞松科技。成为日本松下在中国的首家代理商开展贸易活动,让我快速地进入市场并获得技术积累和资金来源。

而瑞松北斗的设立主要是为了通过引进、吸收、转化国外先进技术,更高效完成通过自主研发实现的技术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除了与日本北斗的合资,我们还与德国西门子、德国博世力士乐、德国库卡、日本松下、日本发那科、日本基恩士等国际知名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合作。一方面坚持自主研发,注重研发投入建设,一方面深谙竞争中“知己知彼”的重要性并且正视与国外技术的差距,坚持利用国外先进技术促进自身成长。这与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是契合的,其正确性也是毋庸置疑的。

如今,瑞松科技通过对自主研发的投入,不断攻克技术难题,形成了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帮助公司在市场中建立了强大的技术壁垒和竞争力。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迅猛,瑞松科技的相关业务也实现了爆发。瑞松科技是如何抓住这一产业迭代机遇的?能否分享一下在这个过程中做了哪些关键的决策?

孙志强:作为汽车领域新的发展方向,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一直是瑞松科技重点关注对象。

对于瑞松科技来说,从传统汽车制造过渡到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上没有任何障碍。在制造方面,最大的变化是车身的制造,需要结合更多轻量化的技术,例如车身需要将钢和铝结合,技术难度比较大。这其中牵涉到很多新的投入,还有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数字化等等技术的储备。所以瑞松不仅仅是给客户提供设备,更主要的是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广汽埃安的第一台新能源车钢铝车身制造技术,就是跟我们一起研发出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的沉淀、团队的稳定非常重要。我们在对研发技术人才的培育方面做了很多前期准备工作,核心人员的稳定性非常好。

所以对于抓住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机遇,我们是技术基础和有准备的。目前,公司有超过10家以上新能源客户,包括广汽埃安、广汽丰田、广汽本田、东风本田、比亚迪、零跑汽车、小鹏汽车、吉利汽车等,我们可以提供包括新能源钢铝车身柔性智能焊装产线、新能源动力电池壳体产线、电池包、电池包总成等产线。

:机器人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瑞松科技可谓是中国制造产业中的一个隐形冠军。瑞松科技是如何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在推动国产化方面,国内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主要面临哪些挑战?政府给予了行业哪些支持?

孙志强:我们的定位是做高端的工业技术、装备和整体解决方案,一方面与客户一起共创解决方案,合作共赢,另一方面要将产业上下游连接起来,通过构筑与上下游核心技术、产品的战略合作、产品合作、资本合作,与重点研发机构和平台的产学研合作,参与重点行业和产品标准的制定,来延伸公司产品与服务的价值链。

通过在不同行业细分领域的不断攻克突破,从满足大量碎片化的应用场景需求,逐步到全面完成全产业链智能化,最终为实现制造向智造的转型升级赋能。

我认为工业机器人产业链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三个。一是工业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包括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占工业机器人总体成本近70%,但目前国产减速器(RV减速器和谐波减速器)性能与进口品牌存在一定差距,应用推进较慢,导致国产工业机器人成本较高。二是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比,国内工业机器人精确度、智能性有待提高,缺乏核心技术,导致国内工业机器人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三是目前国际品牌占据国内市场已久,很多标准和习惯已经形成,要推动国产化,无疑对国内工业机器人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国内品牌在价格、性能、服务等方面竞争日益激烈。

机器人是工业制造的关键装备,国产化是必须采取的措施,而且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国家、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我国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对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通过制定和发布行业规范与标准,引导政策向符合规范的企业集聚,提高工业机器人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同时支持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支持企业加强与国际市场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科创板能够为企业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

:今年是科创板开市5周年,也是瑞松科技上市四周年,您认为科创板对中国科技创新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如何评价科创板的融资能力?

孙志强:科创板对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我国形成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促进了中国科技创新和资本市场更好地融合,为资本市场支持创新驱动战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科创板“硬科技”特色鲜明,上市公司高度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融资支持下,科创板上市公司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企业“科技含量”不断提升。通过科创板的“集聚效应”,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对推动创新规模化起到了示范作用,助力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

据上交所数据披露,截至2024年6月底,573家科创板企业总市值超过5.4万亿元,IPO首发募集资金超9100亿元,累计融资超过1万亿元。同时对比平均融资额,科创板每个企业IPO募集金额为15.9亿元,高于主板14.93亿元、创业板9.25亿元、北证2.01亿元。

这些数据反映了科创板在资本市场有着强大融资能力,有着较高的活跃度和较大的吸引力,体现了投资者的信心,也证明了科创板对科技创新企业吸引力较强,能够为企业提供较为充裕的资金支持。总体来说,科创板在融资能力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和优势,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科创板制度不断完善和市场发展壮大,科创板的融资能力还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不久前,证监会推出了“科创板八条”,进一步突出“硬科技”特色的同时,提高科创企业再融资,您如何看待这些变化?

孙志强:“科创板八条”是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其核心是优先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硬科技”企业和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上市,支持科创板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方式整合产业链资源等等。这使得科创板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培育支持作用更加凸显。

我认为,这些变化体现了科创板坚守“硬科技”定位的决心,有助于科创板上市公司获得更多资金支持,提升科创板公司的产业协同效应和持续经营能力,也提高了投资者对科创板市场的信心和预期。未来,随着这些措施的不断落地和完善,科创板市场将更加成熟和活跃,资本市场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为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2024年,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耐心资本”,在您看来,政策层面、企业层面应当如何留住“耐心资本”?如何展望科创板未来的发展趋势?

孙志强:“耐心资本”是一种长期投资的资本形式,它不追求短期高收益,而是专注于企业的长期价值和回报,它强调对投资项目持续跟踪和评估,以及通过投资推动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注重企业的长期价值创造。

我认为,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耐心资本”,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一个新动向,通过政策引导资本市场形成更加合理的投资观念,促进资本向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流动,为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提供有力的支撑。而对于企业来说,耐心资本能为企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有利于企业的长期规划和创新发展。

要留住“耐心资本”,从政策层面应该明确其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支持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长期资本、耐心资本进入市场。构建良好的投资环境,包括法规完善、监管透明、信息公开等,为“耐心资本”提供稳定、可预期的投资环境。同时加强对“耐心资本”的监管,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

从企业层面来说,应该明确企业长期战略目标和价值定位,优化财务策略和盈利能力,使投资者看到企业的成长潜力和未来价值。同时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提高信息披露质量,设计合理的股权激励计划,积极寻求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引进具有产业资源和资金实力的战略投资者等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关注和支持。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