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南亚电商平台Lazada的处境引发了业界广泛关注。作为早期东南亚电商市场的领跑者,Lazada如今却面临着被后来者超越和包抄的尴尬局面。
2012年,Lazada在东南亚各国逐步上线,并迅速崛起成为当地的电商巨头。然而,随着2015年Shopee的崛起,Lazada的地位开始受到挑战。到2019年,Shopee已经超越了Lazada,成为东南亚电商市场的新领头羊。此后几年,Lazada一直活在Shopee的阴影之下,交易额仅为其一半左右。
更为严峻的是,东南亚电商市场近年来涌现出了众多新兴平台,如TikTok Shop和Temu等,它们以新颖的模式和强劲的增长势头,不断冲击着Lazada的市场地位。特别是TikTok Shop,依托TikTok庞大的流量基础,以“内容电商”的新形态迅速扩张,在印尼等市场取得了显著成绩。而Temu则在横扫欧美市场后,杀入东南亚,主打低价策略,对Lazada构成了新的威胁。
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Lazada的业绩压力日益增大。据悉,Lazada在2024年第二个工作日开始了大规模裁员,涉及多个办公地的约20%员工。这一举动被外界视为Lazada在困境中寻求自救的举措。
然而,Lazada的困境并非仅仅源于外部竞争。内部的人事变动频繁也对其业务稳定性造成了影响。自2016年被阿里巴巴控股以来,Lazada在7年内更换了4任CEO,高层管理人员的频繁变动导致中层和基层人事地震不断,商家们反映经常面临账户经理换人、找不到人的情况,影响了业务开展的效率。
此外,Lazada在流量获取和站内商品补贴方面的保守策略也使其在与竞对平台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与Shopee和TikTok Shop相比,Lazada在流量采购和补贴力度上显得力不从心,导致流量增长疲软,被竞对平台逐渐超越。
商家们的感受最为直接。许多商家表示,近年来在Lazada的单量持续下降,利润也越来越薄。他们开始将重心转向Shopee和TikTok Shop等更具活力的平台,对Lazada的投入逐渐减少。一些商家甚至表示,已经做好了放弃Lazada店铺的准备。
尽管Lazada在2024年7月宣布实现了自成立以来首次单月EBITDA盈利,但这并未给商家们带来太多信心。结合其各站点流量情况来看,盈利并未带来流量的显著提升,反而可能意味着Lazada在流量采购和补贴方面将更加谨慎和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