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极越“爆雷”事件,对大手大脚“烧钱”的造车新势力,可能会造成进一步打击。那些急于融资的造车新势力,很受伤。
12月11日,极越汽车CEO夏一平在全员会议上承认面临资金问题,并表示公司将合并职能重复部门和岗位、削减短期内不赚钱项目,进入“创业2.0阶段”。
翌日,网上关于极越“爆雷”视频,突然间火速传开。公司CEO夏一平遭围堵,员工讨薪索赔,供应商追讨货款……至此,很多人才发现——极越,爆雷了。
此时,再看极越官方关于“公司只是经营性调整,涉及车辆的服务正常进行中,各个渠道仍然可以正常预约维保等服务”……一系列说明,显得颇为讽刺。
随后,为避免事态扩大,极越股东双方终于被迫出面“兜底”。
极越、夏一平和其公司员工,则成为过去一周社会舆论和汽车行业焦点,霸榜各大热搜。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极越突然“爆雷”,多少在人们意料之外。可作为百度和吉利共同成立的电动汽车公司,极越汽车“垮掉”,或许从最初就埋下隐患。
李彦宏本想在汽车圈借互联网之风“大干一把”,向雷军看齐再创业一次,奈何命运不济,百度独立“造车梦”没有实现,最终只能把眼光转向与李书福的吉利跨界合作。
从2022年两家大厂接洽合作,到后面几次股权变更,吉利和百度之间,似乎总有些扭扭捏捏。
在外界看来,是从集度到极越的变化,而实际上,内部却是一笔难以说清的“烂账”。
相关人员爆料,极越汽车其实早已债台高筑,百度曾派财务团队进入极越尽调,为后续30亿投资做准备,但发现其有高达数十亿元负债、公司商务混乱,最终百度决定及时止损。
吉利方面,极越也已欠吉利汽车巨额工费。有报道称,今年2月,极越就已拖欠近15亿元吉利零部件和代工费。
更有知情人士爆料,吉利已经在一个月前下令极氪产线,停止给极越代工生产,连零部件供货,一并喊停。
极越“崩盘”背后原因错综复杂,但两大股东只想抽身退场,基本上宣告着极越“翻身无望”。
极越对百度,只是对资本热衷于造车概念的附和和自身自动驾驶落地的一个尝试,从过去两年百度股价走势来看,宣布造车后,百度港股和美股确实有起色;而对吉利,也只是多了一种可能性,多一个品牌来分摊浩瀚(SEA)构架成本,实现规模效应。
或许一开始吉利还需要百度的智能技术“撑门面”,但2023年极越成立,吉利在智能化方面已有进展。更何况如今,极氪、领克、银河已经具备战斗力。
尤其是在李书福和吉利台州宣言的指引下,吉利正进入战略整合和战略聚焦阶段。
因此,极越好,是锦上添花;搞砸了,也无伤大雅。
换句话来说,极越对于百度与吉利来说,或许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
在笔者看来,纵观汽车行业,两强之间合作很难成功,除非像华为与赛力斯,一个“出卖灵魂”,完全依附于强势一方。
极越垮了,下一个是谁?
不管极越是李彦宏的造车梦,还是吉利的“垫脚石”,不管二者如今对极越的重视程度如何,现在,这个“梦”破了,谁都难以独善其身。
虽然12月12日员工围堵夏一平的时候,吉利和百度方面都没有发声,但12月13日下午,吉利和百度发表关于极越汽车的联合声明。
作为股东,双方将积极协助集度管理层妥善处理相关事宜:第一时间解决员工社保缴纳、离职员工补偿问题;维护用户车辆正常使用、售后和维修保养;推进其他事宜的合理合法解决。据悉,吉利和百度内部已在12日晚间走完转账流程,为极越员工缴纳11月社保。
同时,极氪、领克继续为极越车主提供车辆服务。
解决方案暂时稳住了局面,但事件还可能对吉利和百度在资本市场产生影响,好在双方联合声明及时止损,但这一切也可能会让吉利、百度付出一些尝试探索的代价。
当然,极越“爆雷”的后遗症,还远远没有结束。
在这场“造车梦”里,除了员工、供应商之外,消费者似乎成了其中最大的“NPC”。
换句话来说,极越“爆雷”背后更可怕的问题是,购买极越的消费者怎么办?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 李书福」
最引人深思的,是未来,大家还如何相信造车新势力?不禁再次让人回想李书福曾抨击新势力造车圈钱,而且都是老百姓的钱。
2023年以来,“爆雷”的造车新势力车企接近10家,从爱驰到威马再到高合,如今,极越之后,哪吒、蔚来等都在生死之间。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新能源车企数量超过487家,可到了2023年,短短5年间,中国能正常经营的新能源车企仅剩下40多家。
「长安汽车董事长 朱华荣」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认为:2024年销量TOP10车企将占据接近85%的市场份额,而未来几年,80%品牌将关停运转。
即便这也是市场淘汰“劣币”的必经之路,但需要承认的是,在大环境面临严峻挑战之际,就业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新势力企业“原地解散”,放大出更深层矛盾。
这对中国汽车行业以及中国汽车消费者来说,是好事,也是敲响警钟。
一方面,新势力频繁“爆雷”说明当下市场监管有待完善。就像理想汽车CEO李想谈及高合“爆雷”所提到的,国家应该建立和引导汽车企业的合并与收购体系,包含生产资质相关的问题。
宽进宽出导致一系列“闪崩”事件无法很好收尾,各方面利益无法得到保障;那么,接下来国家层面,是否应该对造车新势力公司提出要求。
例如:对创始人、高管、大股东等重要角色进行更有力监管,避免出事之后一跑了之,做到严进严出。
新势力品牌目前多债台高筑,资产负债率极高,车企一旦“爆雷”,消费者花重金购车将失去保障。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信心会造成很大冲击。
另一方面,极越等新势力“爆雷”,也给汽车消费者、投资者敲响警钟。在选择汽车品牌时,不能只看营销概念(冰箱、彩电、大沙发),而是了解车企背景信息,包括其财务状况等背景更加重要。
整个市场格局发生变化后,造车新势力后续融资,可能越来越难。
目前,中国市场上造车新势力主要也只剩下理想汽车、蔚来汽车、小鹏汽车、零跑汽车、小米汽车、哪吒汽车、合创汽车、极石汽车等几家,而面对大厂新势力崛起,造车新势力最终能存活几家,2025或许会更加明了。
那么,下一个“爆雷”的会是谁?是亏损千亿的蔚来,是CEO下课的哪吒,还是合作伙伴管理层地震的零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