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周晓莺:2030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与自主品牌份额有望双双突破80%

IP属地 北京 编辑:苏婉清 盖世汽车 时间:2024-12-16 10:06:14

2024年12月5日,在零跑智能汽车技术论坛暨前瞻技术展上,CEO周晓莺提到,自2018年以来,中国乘用车市场呈现结构性调整和稳定增长态势,其中,新能源和出口市场销量保持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国内自主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市场份额保持快速提升。2030年国产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与自主品牌份额有望双双突破80%。

周晓莺指出,技术驱动和创新是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推动了个性化产品的崛起。对于国际市场的布局,需要聚焦文化、消费习惯等差异精准布局。此外,供应链协同也是重点,利用综合信息与数据整合,有效应对市场变化是企业制胜的关键。

周晓莺 | CEO

以下为演讲内容整理:

中国乘用车市场简析

国内乘用车市场遵循技术引进、自主创新发展和快速崛起三个阶段,受政策刺激、经济驱动和用户需求影响,2001-2010年保持高速增长。进入2018年以来,国内整体市场呈现结构性调整和稳定增长。

这一上升趋势的主要动力之一在于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以及消费者对汽车增换购的需求增长。此外,从今年开始,政府也加大了以旧换新的推广力度。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出口,中国的汽车出口已经从全球市场的跟随者转变为领先者,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

对于2024年,年初时我们并未预期今年能实现4%的增长,但实际上市场却实现了远超预期的涨幅。对此,政策上的支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以旧换新的策略。其次,我们的供应链也投入了大量的新产品,以满足市场的快速变化。有些车型甚至在一年内就进行了三次改进,以迅速响应市场变化。

图源:

今年9月,市场上新推出的车型近五十款,充分展现了市场需求的旺盛态势以及产品性价比的显著优势。综合观察今年的汽车市场,其发展态势相较于年初的预期呈现出更为积极的持续增长,尤其是在宏观经济环境面临挑战的背景下,这一成就更显难能可贵。

尽管当前汽车行业内竞争激烈,但仍是一个好行业。与其他许多行业相比,汽车行业有持续的变化,有技术驱动,也有创新。

从出口数据来看,今年1至10月,乘用车累计销量已达到410万辆,与去年全年出口量基本持平,今年汽车出口将再次实现突破。如果以日本和德国的汽车出口发展为参照,整车出口量达到500万辆是上限。将整车作为单一商品在全球市场上实现如此庞大的销售量,需要面对诸多限制和挑战,如泰国等市场规模较小的国家,其整体汽车市场容量有限,不太可能无限制地接纳外来品牌。

当前,中国整车出口中SUV占比高达72%,2023年SUV的平均单价为12万元,它的价值是在向上涨的。此外,韩国现代等企业已经将国内生产基地视为重要的出口中心。当然,他们内部也存在一些争议,主要在于如果中国的创新能力过于强大,可能会对全球其他方案的竞争力构成影响。因此,从全球视角审视,所面临的挑战依然比较大。

今年1至10月,自主品牌累计销售达到1380万辆,同比增长20.5%。至于其市场份额的增长主要源自何方,答案显而易见,是挤占了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合资品牌市场份额同比下降了8.8%。我们时常讨论自主品牌何时能在中国市场占据70%的份额,而达到75%的份额或许指日可待。那么,它是否会进一步攀升至80%呢?如果升到80%,对于那些在过去三十多年间,由外资引入并合资实施的众多产业供应链而言,无疑将构成巨大的冲击。这一变化已然初现端倪,正在逐步显现。

除了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在增长之外,欧系车、日韩系车以及美系车在国内的销量均出现了显著的下滑。在进行明年的市场预测时,我们面临着诸多数据,其实有很多不确定性,因为市场增速过快,波动幅度较大,给预测带来了难度。

这种市场变化对产业的影响尤为显著,特别是对于供应商在选择客户时需要格外慎重。如果选择的客户处于持续上升的趋势,那么供应商可能会随着市场的增长而水涨船高。然而,如果选择的客户市场前景不明朗,销量可能出现大幅下滑,就需要适当做一些战略和策略的调整。

今年1月至10月,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达到932万辆,同比增长30.6%。这一增长中,纯电动汽车的增速有所放缓,增程式和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则呈现出快速提升的趋势,符合消费者对于汽车使用需求的多样化。

并非所有人都偏爱纯电动汽车,也并非所有人都坚持使用燃油车。随着市场的发展,消费者的选择将趋于个性化。例如,有些人始终偏爱物理按键,而有些人则更倾向于语音控制,这体现了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此外,我们也观察到在欧洲市场,电气化的进程实际上有所放缓。

正因如此,目前混合动力车型在出口市场上也展现出了一定的增长潜力。由于欧洲地区的电价较高,使得电动汽车成为了一种奢侈品。相比之下,中国的电价则相对低廉,因此在网约车市场中,几乎有95%以上的新车为纯电动汽车。

我们预计,到2030年,国产新能源乘用车的渗透率以及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有望突破80%,而实际上,这一时间点可能会更早到来。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纯电、混动、增程以及燃油等多种动力形式并存,将成为市场核心发展的基本原则。

关于

的核心使命是“发现好公司,推广好技术,成就汽车人”。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电气化和智能化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机会。我们有幸参与其中,与行业共同成长,见证了众多企业的崛起与大型公司的转型。

汽车是一个非常好的产业,它有很多的动态感,但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各种信息层出不穷,充满变数。基于此,我们的工作涵盖了企业的供需,不管是成本为先,还是技术为先的人工对接,还有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汽车产业报道到技术发展趋势的洞察。我们还积极举办各种产业论坛、技术论坛和主机厂论坛的宣传活动。

近几年,汽车行业的发展很不平衡。一方面,行业内裁员现象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又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如电气化、软件定义汽车等领域的兴起,原有的专业人才结构已难以满足当前需求。例如,原先专注于发动机技术的专业人员可能难以适应电气化技术的要求,在软件、算法、芯片、算力以及用户体验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则显得尤为匮乏。

随着我们对汽车行业的深入理解不断加深,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然而,每个人都不可能生来就具备所有技能,因此,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会密切关注行业内的人才缺口,组织社会资源与顶尖师资力量,包括行业领军企业,做一些可能性的提升。

此外,我们即将推出一项产业大数据服务,该服务将涵盖中国未来七年汽车销量的预测数据。鉴于市场竞争的激烈性,我们将每月对数据进行调整。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时间段、车型动力形式、品牌以及产能规划和分布等条件进行筛选,获取更为精准的信息。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整合了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领域的核心配置信息,涵盖了近140种不同的配置方案。这些配置方案详细记录了各供应商的角色,包括主要供应商(A供)或备选供应商(B供),以及各配置的具体数量、是否作为标准配置或选配等细节,可以进行同级别车型的配置对比,并且我们有供应商的关联。

在当前这个快速变化的行业中,从零开始培养一家供应商已变得愈发困难,供应链内部有机会形成规模性。从供应链角度出发,我们详细记录了供应商的产品种类、所配套的车型、每款车型的配置数量以及产品的价值。通过这一方式,我们成功地将企业部门、产品部门、销量、产量以及产值等关键信息进行了全面整合与打通。

我们的数据库预计将于明年一月份正式上线。我们也准备了同步的英文版本,以满足国际用户的需求。

图源:

此外,我们还着手构建了全球海外数据库,这是自今年年初开始推进的一个重要模块。我们发现,中国车辆在海外市场的表现深受当地汽车生态的影响。

以欧洲为例,奥地利首次购买新车者的平均年龄为53岁,他们很少会像中国消费者一样,对语音控制、智能座舱有强烈的需求。此外,在德国,一辆车的平均使用寿命为12年,而中国的智能电动发展日益呈现出消费电子化的趋势,消费者往往因技术迭代、政策优惠等多种因素,在3至5年内便考虑更换新车。

因此,在拓展海外市场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中国市场的成功经验直接复制,而应充分考虑当地市场的特性和消费者的实际需求。鉴于海外市场的文化、地域特征、年龄结构、用车习惯以及生态环境与中国存在显著差异,我们已基于大量海外数据,深入分析了各市场的独特特征。同时,我们正积极推进全球生态合作伙伴计划,旨在构建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

我们还打造了智库,旨在汇聚行业内众多资深专家与精英的智慧与经验。许多年龄在五十至六十岁之间的行业专家,虽难以在企业内部担任要职,但他们的行业经验和专业能力却极为宝贵。因此,我们正逐步将这些专家资源进行细致分类,并努力将其深厚的知识体系融入行业发展之中。为此,我们特别聘请了付于武先生担任行业智库的支部主席,后面会陆续发布我们的智库榜单。

此外,我们还开始向低空经济、具身智能领域进行业务扩展。这一举措的重要驱动力在于,当前汽车行业内部的竞争异常激烈,行业内的许多核心能力开始展现出向其他行业延伸的潜力。

如今,汽车行业的车企、供应链乃至整个生态系统都经历着组合与拆解的过程,这意味着企业的核心能力可以像乐高积木一样重新组合,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具身智能与低空经济领域的发展,与十年前的智能电动汽车行业相似,基本上是万亿级。

我们供应链本身所具备的能力,有70%都可以复用于低空经济和具身智能领域。因此,我们正积极探索这一新兴领域的行业布局。

(以上内容来自CEO周晓莺于2024年12月5日在零跑智能汽车技术论坛暨前瞻技术展发表的欢迎致辞。)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