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大会上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规模达2.3亿人,占整体人口的16.4%。
研究报告内容摘要如下
《报告》显示,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产业规模和产品数量迅速增加,并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一是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体系更加全面。我国初步构建了较为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相关企业超过4500家,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人民币,产业链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二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在我国百花齐放。截至2024年7月,我国完成备案并上线、能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已达190多个,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空间和差异化体验。三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的融合正在我国加速落地。从智能语音助手到自动驾驶汽车,从机器翻译到智能医疗诊断,从智能制造到智慧城市,各类人工智能产品正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极大提高了用户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01GAI产业持续发展
自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概念兴起至今,国产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目前,我国已初步构建了较为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相关企业超过4500家,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人民币,产业链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
产品数量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在我国百花齐放。截至2024年7月,我国完成备案并上线、能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已达190多个,我国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普及率达16.4%。
产业融合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的融合正在我国加速落地。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制造业、农业、医疗、教育等传统行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尤其在2024年,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趋成熟,各大科技企业的模型调用价格显著下降,从而明显降低了其他行业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成本。
02发达地区成GAI产业领头羊
截至2024年11月,我国共有309个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完成备案,北京、上海、广东三省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备案产品数量占比分别达到31.1%、27.2%和11.7%。
03融资环境稳步向好
根据研究机构IDC的预测,2027年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市场规模将接近150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可达85.7%。我国在2024年初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报告显示,国有企业投资起到了领头羊作用。2024年2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召开“AI赋能 产业焕新”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提出“推动中央企业在人工智 能领域实现更好发展、发挥更大作用”,要求中央企业加快布局和发展智能产业,加快建设一批智能算力中心等。
民间投资占我国全社会投资一半以上。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共发生504起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投融资事件,合计金额约812亿元。在民间资本的推动下,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全国组织机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服务中心统计,2024年上半年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5.65%。
从2024年1-9月人工智能相关领域投融资事件的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北京的人工智能相关投资金额高达436亿元,占比为53.7%;其次为上海,金额为112亿元,占比为13.8%;广东、深圳、浙江的金额均在50-80亿元之间。
04国际政策各自为战
从国际视角来看,当前全球尚未形成国际上普遍认可的人工智能监管规则或标准框架, 也缺乏专门的国际机构对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发展进行监管。欧美各国基于自身利益,在人工智能监管上总体呈现“各自为战”态势,表现出较强的差异化特征。此外,日本、韩国、 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也正在积极制定相关政策,构建监管体系,从而应对高速发展变化的人工 智能产业。
自2016年以来,欧盟从伦理倡议开始,逐步升级到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法案,强调基于风险的全过程监管方法。2023年12月,欧洲议会、 欧盟成员国和欧盟委员会三方就《人工智能法案》达成协议。该法案于2024年8月正式生效,是全球首部全面监管人工智能的法规,标志着欧盟在规范人工智能应用方面迈出重要一步。欧盟还针对特定数字场景制定监管方法,如《数字服务法案》《数字市场法案》《人工智 能责任指令》《产品责任指令》修订版等,致力于率先构建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标准。
美国人工智能战略政策在2023年至2024年间展现了全面性和连贯性,通过密集出台的法规和政策,强调了安全治理、基础创新、试点应用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英国政府也在过去几年来连续推出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从2018年至2024年陆续发布了《人工智能行业政策》《国家人工智能战略》《英国科学技术框架》《人工智能监管的创新方法》《英国政府生成人工智能框架》《人工智能在政府中的应用》等多项政策。
日本在2022年发布《人工智能战略2022》, 涵盖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基础设施、伦理规则等多方面目标和举措。2024年2月,日本政府宣布设立“人工智能安全研究机构”。日本政府内阁会议还在2024年6月通过了新版《科学技术创新白皮书》,指出日本需持续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投资,并 预计2023年至2028年间,日本国内人工智能相关市场的规模将以年均30%的增长率扩大。
韩国由于其政治环境和产业结构,对人工智能的推动和应用较其他国家有所不同。2023年9月,韩国政府宣布将投入9090亿韩元(约合49.8亿元人民币)用于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全民日常化,提升超大型AI的竞争力。2024年5月,韩国公布《人工智能自主制造战略1.0》,并发起了一个公私合作的人工智能自主制造联盟,计划开发一个标准模型,在2028年之前交付各行业使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韩国军方在2024年提出“AI科技强军”目标, 加快人工智能军事化应用进程,并在2028年前建设约90个人工智能作战试点单位。
2023年12月,新加坡发布《国家人工智能战略2.0》,阐述了新加坡计划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如何利用人工智能造福公共利益。2024年5月,新加坡发布《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人工智能模型管理框架》。该框架的制定参与者包括微软、谷歌等大型科技公司,美国商务部等政府机构大约70个组织和部门,对人工智能的新风险和挑战做出了回应。
05用户端和企业端产业持续扩张
在用户端,生成式人工智能以“AI助手”“智能助手”作为主要产品形态,并与即时通信、办公软件、线上客服、创作工具等传统互联网产品进行融合,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交流、 办公、创作体验。
截至2024年6月,我国有3.5亿人表示自己听说过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占整体人口的24.8%;有2.3亿人表示自己使用过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占整体人口的16.4%。
从各年龄段网民的使用情况来看,20-29岁网民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比例最高, 达到40.5%;其次为19岁及以下网民,比例为29.1%。40岁及以上网民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开始明显下降,仅为11.4%。
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在普通用户群体中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回答问题、日常办公、休闲娱乐、创作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代码)等。首先,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回答问题的用户最为广泛。62.2%的用户会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进行提问。其次,约三分之一用户会将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作为自己的办公助手。以微软、金山办公为代表的办公软件企业已经将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到各自产品中,并以此作为新的业绩增长点。
此外, 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在休闲娱乐和内容创作领域的应用值得关注。尽管仅有约三成用户会将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于休闲娱乐和创作内容,但这些作者创作的内容却影响到上亿用户。根据视频网站Bilibili的数据,每个月有超过8000万的用户在该平台观看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的内容。
在企业端,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拥抱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智能化升级浪潮。在交通、能 源、制造、化工等多个领域,高科技企业与传统行业积极进行合作,投入大量资源,共同研发各行业专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探索如何利用这项新兴技术赋能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在2023年底开展的一项针对全球16个国家的企业管理人员调查中,79%的受访者预计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在三年内为组织和行业带来实质性变革,其中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预计实质性变革将在当下(14%)或不到一年内(17%)发生。
06发展难点和建议
我国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产业面临多项难点:首先算力瓶颈,主要体现在算力供给、算力分布和算力管理调度等方面;高质量数据集相对匮乏,数据产业生态有待健全以及企业间数据孤岛问题依然存在;行业应用场景急需扩展,部分前沿应用领域需进一步加快探索,部分企业对大模型技术本身和安全性存在顾虑,部分企业在利用大模型实现智能化转型方面经验尚浅;新兴技术应用导致人才缺口加大,高校人才培养需要与时俱进,未成年人的教育培养有所不足;安全伦理问题包括是虚假信息问题、版权纠纷问题以及是误用滥用问题。
幻影视界整理分享报告原文节选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