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英伟达GB200跳票!科技产品频繁「难产」,技术大山难以跨越

IP属地 北京 编辑:陆辰风 雷科技 时间:2024-12-11 11:11:43

英伟达 GB200 的出货时间似乎又要延期了。

最近《工商时报》引用供应链人士透露,英伟达下一代 Blackwell 架构芯片 GB200 的量产计划再度遭遇瓶颈,微软为此甚至砍掉了部分订单。而在更早之前,The Information 就指出,GB200 原定 2024 年第四季度的出货计划,至少要延期三个月。

科技行业从来不缺「高光时刻」,而英伟达 GB200 本该是 2024 年 AI 芯片市场一枚压轴的「核弹」。作为下一代旗舰 AI 芯片,GB200 可以说承载了英伟达继续统治 AI 芯片市场的野心,在今年 3 月举行的 GTC 大会上正式发布,并在之后成了多场技术大会上的「常驻嘉宾」:

极致算力的宣传,令人眼花缭乱的参数,硬是让人觉得这块芯片已经量产,出货只是分分钟的事。

图/英伟达

但现实告诉我们——GB200 难产了。消息称,GB200 在制造阶段遇到了「硬骨头」:裸晶连接设计存在缺陷,直接影响芯片的良率和性能。此外,散热和高功耗问题同样让人头大——顶级芯片带来的不仅是性能巅峰,还有一系列难以规避的工程挑战。

这不是孤例,科技行业类似的「难产」案例比比皆是。很多产品在发布时高调亮相,伴随着震撼人心的技术创新和引人瞩目的参数,可到了量产阶段,却因技术瓶颈或市场策略调整,被迫延期甚至最终流产。

人们的期待成了泡影,厂商的承诺成了空谈。放眼行业,苹果 AirPower、小米 MIX Alpha、特斯拉 Cybertruck,甚至还有微软、华为、三星等各大厂商,几乎都在「难产」名单上留有记录。

苹果 AirPower:从万众期待到黯然流产

难产时间:2017 到发布,2019 年官宣流产

图/苹果

苹果的 AirPower 原本是个足以载入史册的产品。在 2017 年的 iPhone 发布会上,苹果展示了这款无线充电板。它的核心卖点直击消费者痛点:能同时为 iPhone、Apple Watch 和 AirPods 充电,无需对准位置,随意放置即可充电。

技术的「无线自由」与苹果生态的完美结合,瞬间吸引了全球消费者的目光。然而,这份期待逐渐变成了失望。

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AirPower 始终停留在宣传阶段,从未真正进入市场。苹果在其官网上删除了相关页面,曾经的豪言壮语也销声匿迹。到 2019 年,苹果终于宣布放弃这一项目,原因是「无法达到苹果的高标准」。

更具体的技术难点则让人叹为观止:AirPower 需要同时支持三种设备充电,且通过一整块多线圈阵列实现任意位置充电。这种创新设计不仅导致过热问题频发,还带来了信号干扰和功率效率不足等工程难题。

即使是苹果这种技术与资源兼备的巨头,还是失败了。而 AirPower 的流产不仅让消费者失望,也让苹果「高标准」的品牌形象受到冲击。也提醒了很多人,即使是科技巨头,也可能在创新与现实之间进退失据。

而最终,苹果的无线充电故事由 MagSafe 延续,但 AirPower 的夭折始终是一个难以被遗忘的遗憾。

小米 MIX Alpha:环绕屏的未来,止步于概念

难产时间:2019 年发布,最终流产

图/ YouTube

2019 年 9 月,小米发布了一款颠覆智能手机设计的产品——MIX Alpha。这款手机的最大亮点在于其「环绕屏」设计:屏幕覆盖了整机正面、两侧乃至背面,屏占比高达 180.6%。

这种「屏幕即手机」的极致形态,点燃了行业和消费者的热情。即便售价高达 19999 元,却依然成为科技圈的头条话题。但这场技术秀的背后却是重重困难。

从生产工艺到供应链管理,再到实际使用中的屏幕耐用性,MIX Alpha 几乎在每一个环节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环绕屏的弯折工艺和耐久性测试,让量产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此外,高昂的制造成本也让这款产品无法找到现实的商业化路径。

最终,MIX Alpha 的命运戛然而止。尽管小米在发布会上宣称将「小规模量产」,并于 12 月上市, 但消费者始终也没能等到这款产品进入市场。小米也没有官宣项目流产,但事实已然如此。

MIX Alpha 的夭折让人惋惜,但它也成为小米创新精神的象征,也让我们看到了智能手机设计的更多可能性,也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一个重新思考「未来形态」的契机。

小米 MIX 4:三年等待后的屏下之光

难产时间:2018 年到 2021 年

图/

作为小米 MIX 系列的接班人,MIX 4 原本承载着延续「探索未来」的使命。然而,在 2018 年 MIX 3 发布后,小米却迟迟没有推出 MIX 4。期间不断传出的传闻让粉丝们满怀期待,时间一晃就是三年,这款「未来旗舰」似乎被遗忘在小米的产品线中。

直到 2021 年,小米终于发布了 MIX 4,雷总也披露了「三年难产」的核心在于屏下摄像技术的研发难度。

为了实现「真正全面屏」,小米在屏幕透光性、像素排列和图像算法上做了多次技术迭代,但想要做到量产可用的标准,远比预想的复杂。良品率低、显示效果欠佳和成本居高不下,成为这项技术落地的主要阻碍。

最终,整机的设计在延续了 MIX 系列探索基因的同时,也进行了更为务实的调整。而屏下摄像虽然创新,但依然存在成像效果上的妥协,加上三年的空窗期,都让 MIX 系列的「未来感」有所减弱,也无法重现早期 MIX 系列的市场反响。

不过,尽管 MIX 4 未能完全重现 MIX 系列当年的辉煌,但在「三年难产」后,它依然是智能手机设计探索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特斯拉 Cybertruck:钢铁之梦的漫长等待

难产时间:2019 年到 2023 年

图/特斯拉

2019 年,特斯拉在一场极具戏剧性的发布会上揭开了 Cybertruck 的神秘面纱。这款未来感十足的电动皮卡以其极具冲击力的外观和大胆设计让全世界为之惊叹。特斯拉宣称,Cybertruck 采用了「冷轧超硬不锈钢」车身,搭配防弹玻璃,动力强劲且环保。

然而,这场发布会也埋下了「不确定性」的伏笔。马斯克当场演示的「防弹玻璃测试」翻车,让产品设计受到质疑。而后来的生产阶段则更加艰难:不锈钢材质的加工工艺复杂,传统冲压设备无法胜任,导致生产线建设一再延迟。此外,Cybertruck 巨大的车身尺寸也对电池续航和实际道路适配性提出了严峻挑战。

原定于 2021 年开始交付的 Cybertruck 在时间线上被不断后移,直到 2023 年底终于迎来首批交付。尽管历时四年的等待让不少消费者对其热情有所消退,但这款被称为「迟到的大玩具」依然充满话题性,首批车辆的独特设计和不锈钢外壳在社交媒体上再次引发热议。

不过,Cybertruck 依然是特斯拉在电动车领域的一次标志性尝试。它的延迟展现了创新和现实之间的鸿沟,但也让特斯拉有时间去完善这一「钢铁怪兽」。无论未来如何,这款充满争议的产品都已经成为电动车历史上的一个传奇。

英特尔 10nm:「牙膏厂」的工艺噩梦

难产时间:2015 年到 2019 年

图/英特尔

曾几何时,英特尔是半导体工艺领域的绝对王者,遵循摩尔定律的节奏不断刷新芯片性能。但从 10nm 工艺开始,蓝色巨人显然遇到了「技术瓶颈」。原计划 2015 年量产的 10nm 工艺,在一波三折中不断跳票,直到 2019 年才姗姗来迟。

10nm 工艺最初被寄予厚望,英特尔宣称其密度和性能将超越竞争对手一代甚至两代。然而,实际研发过程中,10nm 工艺面临的挑战远超预期。核心在于良率——芯片的制造复杂度随着制程的缩小呈几何增长,导致大规模生产时合格率极低。

关键是,英特尔为了维持对行业的领先地位,选择了更激进的技术方案,却低估了其工程复杂性。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原本规划中的 10nm 工艺不断被拖延,台积电和三星快速推进 7nm 和 5nm 工艺,直接抢占了高性能芯片市场。英特尔从行业领跑者变成了追赶者,错失了多个关键市场窗口期。

终于在 2019 年,英特尔推出了首款基于 10nm 工艺的产品,告别 14nm。同时,10nm 的延迟也促使英特尔全面调整战略:从推动 EUV(极紫外光刻)技术的应用,到逐步将制造和设计分离。

对于英特尔来说,这不仅是一场技术危机,更是一次战略转型的催化剂。老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这次失误的代价,却让英特尔付出了整个时代的领先地位。

而直到今天,英特尔的转型之路还是充满坎坷,一手主导了 IDM 2.0 转型的 CEO 帕特·基辛格,甚至突然退休下台。

从创新到量产,有一座难以跨越的山

创新与量产之间,往往还隔着一座难以跨越的山。从苹果 AirPower 到小米 MIX Alpha,再到英特尔的 10nm 工艺和特斯拉 Cybertruck,每一个案例背后都有着类似的规律:越是颠覆性的技术,越可能因复杂性和未知挑战而遭遇困境。

技术突破不是单点的胜利,而是无数环节的完美配合。一个设计上的微小偏差,就可能让整个项目陷入停滞。更何况,在市场快速变化、消费者耐心有限的背景下,「难产」带来的代价可能不仅是时间,还有品牌声誉和行业地位的滑落。

但难产并不总代表失败。这些跳票的产品虽然留下遗憾,却也让我们更理解创新的代价,也正是这些产品的探索与牺牲,推动了技术的前进,让「梦想」可以更接近现实。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