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近三月暴涨超45%,啥概念爆火到让老厂新厂齐齐下场?

IP属地 北京 编辑:任飞扬 GPLP 时间:2024-12-11 11:03:19

作者:碧溪

“百镜大战”似乎初具雏形,各厂商在市场消息中好像也开始蓄势待发。

就在2024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期间,红衣教主周鸿祎预言百镜大战:“我估计后面可能每个互联网公司都会做一个眼镜,成为百镜大战。”

这一切也不是空穴来风,就在前不久的百度世界2024现场,小度AI眼镜亮相,可以实现第一视角拍摄、智能识物、语音交互等功能,这个号称是“全球首款搭载中文大模型的原生AI眼镜”预计明年上半年上市。

仅在2天后,小米再次被传进军AI眼镜,有消息称合作方为歌尔股份,最早会在2025年上半年上市。早在8月,小米在AI眼镜有所动作,小米生态链企业蜂巢科技首款自主品牌界AI音频眼镜,具备AI通知播报、畅聊、翻译等功能,首发价仅699元起步。

太平洋彼岸的先行者meta也在上个月推出最新Orion,但目前并不能解决量产问题。

OPPO、星纪魅族在今年内也都相继发布了智能AI加持下的AR眼镜。对于AI眼镜,不仅是科技厂商在躁动,在资本市场也是火热一片,AI眼镜公司闪极科技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A轮融资,由光远投资领投,未来光锥前沿科技基金、边缘AI芯片公司云天励飞跟投。

截止11月20日,A股市场中的AI眼镜概念股近三月平均上涨45.24%。

AI眼镜作为智能眼镜的一种,并不是究极形态,业内普遍认为AI眼镜是传统眼镜向AR眼镜的一个过渡形态。无论是互联网巨头、手机厂商还是就是AR眼镜厂商在智能眼镜的布局时间也不短了,为什么突然又都到AI眼镜市场“扎猛子”呢?

一切还得从雷朋和meta的合作说起。

meta还能做出下一个爆品吗?

meta造的第一副智能眼镜卖得不咋样。

2021年9月,meta和欧洲眼镜巨头依路视旗下雷朋推出第一代智能眼镜Ray-Ban Stories时,并没在市场上溅起什么水花,截至2023年2月售出约30万副,销售数据惨淡。

直到2023年9月meta和雷朋合作推出了新款Ray-Ban meta,meta宣布在7个月后为Ray-Ban meta加持AI功能,用户通过语音口令就可以唤醒智能助手进行对话操作,支持英文对话,发售时限美国和加拿大用户使用。

而在今年9月,PYMNTS引援meta发言人消息,Ray-Ban meta已支持英语、法语和意大利语的语音命令,并可以将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法语和德语的文本/标志翻译成英语。11月19日,meta宣布已开始在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推出其 Ray-Ban meta 的 AI 功能。

根据外媒报道,截止2024年5月,Ray-Ban meta销量超100万台,年出货量预期超200万台,对AI硬件市场来说,200万出货量已通过市场检验。

依路视的2024年Q3季度财报也验证了Ray-Ban meta是关键增长支柱,疲软的北美市场因为Ray-Ban meta使得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长1.6%,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市场也因此同比增长5.6%。在财报电话会上,依路视透露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 60%的雷朋专卖店中Ray-Ban meta是最畅销的产品。

无论对依路视和meta,Ray-Ban meta都是一次成功合作。

据《华尔街日报》7月18日独家报道,援引业内未公开身份的消息人士消息,meta正积极与依路视展开深入谈判,意在收购后者旗下雷朋品牌5%的股权。知情人士估算,这5%的股权价值或可高达45亿欧元(折合49亿美元)。

最新消息是依路视和meta已在9月17日达成新的长效协议,将在未来十年内合作开发多代智能眼镜产品。

但Ray-Ban meta销量成功的核心,在于其精准把握了产品与市场的契合点。

起初,Ray-Ban meta产品团队预期这款智能眼镜会吸引科技、拍照和音乐爱好者,并设想通过传统电子产品渠道进行推广。但实际销售数据显示,大量消费者更倾向于通过Ray-Ban的传统眼镜销售渠道来体验和购买这款智能眼镜。

所以Ray-Ban meta的成功看似可复制,但实际上却面临诸多挑战,甚至Ray-Ban meta也没克服掉其中的问题。

首先,在软件应用生态方面,如果无法AI眼镜与国内社交平台达成合作,实现功能互通,那么产品的竞争力将大打折扣。Ray-Ban meta的一大卖点就是能够便捷地接入Instagram、Message等平台,进行视频直播、视频通话,并将照片发布到meta平台上。这是meta自身业务布局的独有优势。但对于国内市场的AI眼镜厂商来说,打通硬件和软件的间隔,并非易事。

其次,眼镜的重量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特别对于带度数的AI眼镜。据美国国家眼镜商协会的数据,普通眼镜的重量通常在20-30克之间,而Ray-Ban meta重量在49g,对长期佩戴并不友好。国内厂商尽管已经充分考虑到了佩戴舒适度问题,小度AI眼镜将重量压到45g,星纪魅族光波导眼镜把重量控制在44g。

而且这个重量并不好控制,据VR陀螺引援莫界科技报道:" 在日常佩戴的 AR 眼镜中,若产品有 50g,那么大概有 50-60% 的重量都来自眼镜的镜片,而基于传统玻璃打造的浮雕衍射光波导重量可能是树脂光波导的 2-3 倍,很难将 AR 眼镜做到轻薄。”

Ray-Ban meta卖得好的原因并不在于这是一个多么黑科技的产品,而是作为时尚潮流的文化符号,雷朋的品牌影响力和销售渠道不可多得,这也就是meta选择其为合作伙伴的原因。

“百镜大战”即将开战,科技巨头一定强?

雷鸟创新创始人兼CEO李宏伟认为,RayBan-Mata的成功不完全是AI,甚至AI在这个产品的销售贡献占比大概只有30%,更好的基础体验以及在市场营销上的成熟,占比则为70%。

但在中国市场,AI自去年爆发百模大战之后,AI应用更成为科技巨头一直以来的疑问。每一个科技公司会在自己原有业务和大模型之间做一些打通的动作,谈及AI就会谈到应用。

因此,AI眼镜作为一个具身的AI应用,在国内市场的定位更多偏向硬件,而非传统眼镜这样的必备消费品。这个概念更偏重在AI功能的提升上,这样一来想象空间很大,考察的就是实际场景应用和硬件配置的磨合了。

在互联网的余韵之下,AI眼镜的品牌力似乎也就更压在了科技厂商身上。

智能眼镜市场上,目前存在三种主要的技术路线:光波导方案的「真AR」路线、Birdbath光学显示方案的「大屏」路线以及AI眼镜路线。

其中,光波导方案的「真AR」路线已经被meta Orion验证大批量产仍存在难点。在发布会之前的一个月,meta Orion就被传从量产5万台缩减到1000台,而不大批量产的原因就在所使用的碳化硅镜片上。

meta此次所使用这个镜片材料折射率达2.7,能提供更宽的70度视场角,但材料成本远高于玻璃镜片,并且由于美国对碳化硅材料的出口限制,只能在美国本土组装,组装成本也无法下探。因此大批量生产被限制。

国内AR眼镜光波导技术第一梯队星纪魅族认为,做智能眼镜的基本原则,首先它是一副眼镜,要在眼镜的基础上做智能化必须很克制。任何要破坏用户佩戴体验的功能,宁愿现阶段不上,等技术发展成熟了再把功能加上去。

而Birdbath光学显示方案的「大屏」路线做的是观影墨镜,星纪魅族推出主力产品StarV View时就添加了近视调焦功能,他们认为:BB 方案的智能眼镜是一个工具类产品,像家里的投影仪一样,可能会多人分享使用,就要解决多人共享的便利性。尽管StarV View发售价定价为2799元,但其他很多BB方案下的产品近视调焦依然是一个很贵的功能。

星纪魅族在采访中表示,目前在产品布局上,采取的是光波导方案和 BB 方案并行模式,两者的研发投入比例大概是 7:3。在2026-2027年之前大厂出现大批量AR产品的窗口期,星纪魅族要保有目前行业头部的位置。

而AI眼镜就显得简单很多,就是在传统眼镜上添加智能功能,利用眼镜的便携和高人体贴合度,让AI眼镜也成为AI应用的3C消费品的香饽饽。

从市场需求分析,根据wellsennXR数据及预测,近几年全球近视眼镜销量稳定在7亿副左右,全球人口增长呈现稳定的缓慢增长趋势。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近视人数总数超过 7 亿人,AI眼镜像是一条通往商业化的大众消费品之路。

小度AI眼镜就是AI眼镜界的“抢跑者”。今年初期,小度公司依托其先进的文心大模型技术,对DuerOS操作系统进行了全面重构,并正式推出了DuerOS X系统,为小度智能设备装备了全新的“智能大脑”。

截至目前,小度已在其全系列产品中广泛部署了这一大模型能力,实现了在理解能力、生成能力及记忆能力等多个维度的显著提升,标志着小度智能技术的一次重大飞跃。以AI对话交互为例,在引入大模型技术后,用户与小度设备进行多轮对话的交互频次相较于传统语音对话模式增长了700%。

而且小度AI眼镜的诞生,是因为小度再次洞察到了用户从家庭到随时设备的需求——解放双手,在视觉、听觉的感官上的得到智能化延伸。与此同时,小度自身的技术能力到行业的产研链的成熟,有了推出AI眼镜的能力基础。

本质上这些功能的实现,还是更依托大模型的发展。有了大模型加持,AI 眼镜才可以实现 AI 语音问答、AI 翻译、AI 识图,一键摄影、还能够提供实时的信息推送等。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水晶光电董事长林敏曾表示:“AI一定会带动AR眼镜在消费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有AI功能的AR眼镜,其虚空成像是硬件的关键技术,而光波导是主流解决方案。此外,推动AR眼镜进入消费市场的核心力量是科技巨头公司。”

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中国现存5328家智能眼镜相关企业。行业分布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最多,占比32.7%,其次是归属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企业,占比22%。

无论是刚刚发布的小度AI眼镜还是Ray-Ban meta,还有之后传出布局的小米、华为等厂商,无不昭示着,一个新的增长点又将迎来一场争夺。但同时,早已布局眼镜赛道的AR厂商并没有因为巨头下场,反而是转向和传统眼镜厂商合作。

AR厂商雷鸟创新与博士眼镜今年8月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将基于雷鸟创新在AI+AR眼镜领域的工程技术能力,以及博士眼镜在专业视光、设计、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开发AI眼镜,首款产品将于今年年底发布。

Rokid联手暴龙发布了其新一代AR眼镜Rokid Glasses,集合了四种功能,定位于“眼镜+耳机+相机+助手”,售价2499元,预计明年第二季度上市。值得注意的是,通过整合阿里巴巴旗下通义千问大模型的算法能力,Rokid Glasses能够完成物体识别、文字翻译乃至数学题解答等任务。

而在二级市场上,AI眼镜概念股已经在用股价表现躁动,截止11月20日,A股市场共有82个AI眼镜概念股,在近三个月平均上涨45.24%。

参考文献

钛媒体《千亿AI眼镜市场,最不智能的传统品牌为何成了“香饽饽”》

科技新知《摸着meta过河,百度再战AI眼镜》

上海证券报《AI眼镜风潮来袭 产业链公司摩拳擦掌备战忙》

X研究媛《AI 眼镜:你能做,我能做,谁都能做》

金融界《谁在自杀式涌入AI眼镜赛道》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