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 2020 年底,位于美国旧金山的 OpenAI 办公室里,一对意大利裔美籍兄妹决定辞职。
哥哥名叫达里奥 · 阿莫迪(Dario Amodei),时任公司研究副总裁,妹妹丹妮拉 · 阿莫迪(Daniela Amodei)则从工程经理一路做到安全政策副总裁。他们,都是 OpenAI 的早期员工。
两个月后,他们带队创办另一家 AI 公司—— Anthropic。后面的故事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ChatGPT 横空出世,全球掀起了一场 AI 革命;OpenAI 一跃崛起炙手可热的超级独角兽,而昔日默默无闻的 Anthropic,也成为 OpenAI 最大的劲敌。
近日,Anthropic 宣布拿下亚马逊 40 亿美元的投资,估值已经飙升到 400 亿美元(近 2900 亿人民币)。同一时间,孙正义掌舵的软银也投给 OpenAI 约 15 亿美元。如此疯狂的融资竞赛,正在 AI 江湖里不停上演。
离开 OpenAI
两兄妹,缔造 2900 亿估值
这是一群理想主义者的故事。
在从事人工智能之前,达里奥 · 阿莫迪本科学的是物理学。毕业后,他想做一些对人类产生影响的事情。彼时人工智能并不如当下火热,达里奥想到一个突破口——研究智能的最好方法就是研究人脑。
于是,他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习神经科学和计算神经科学。这位学霸相继在斯坦福、加州理工和普林斯顿完成学业,期间开始逐渐触到人工智能。博士后出站,达里奥进入百度和谷歌大脑团队任职。
和哥哥相似,丹妮拉 · 阿莫迪最初也没有在人工智能领域深耕。机缘巧合下,她选择转行,进入一家叫 Stripe 的金融科技公司,开始接触到人工智能。
2015 年,一场硅谷大佬们的谈话诞生了一个新物种—— OpenAI。次年,OpenAI 创始团队邀请到还在谷歌做研究院的达里奥加盟,成为公司最早期的员工之一,两年后丹妮拉也加入进来。
达里奥是一个技术天才,在 OpenAI 的 5 年间,他先后带领团队开发了 OpenAI 的早期产品 GPT-2 和 GPT-3,成为首批记录人工智能规模定律和规模化的技术大牛。
正是这段经历,达里奥逐渐意识到 AI 可能比想象中强大,它带来的安全问题也比想象中更严峻,然而,OpenAI 似乎并不能解决他的顾虑。2020 年 6 月,GPT-3 问世,半年后他与妹妹丹妮拉决定一同辞职。
跟随他们的还有 GPT-3 的部分开发团队,其中就包括 GPT-3 论文的第一作者 Tom Brown。2021 年 2 月,他们一起创立了新公司 Anthropic,顾名思义,这是属于人类的 AI。
Anthropic 曾在官网上发布一篇长文,阐述团队对 AI 的理解和 AI 未来的看法,开篇第一句就是:" 我们创立 Anthropic 是因为我们相信人工智能的影响可能与工业和科学革命的影响相当,但我们并不相信它会顺利进行。"
这句话贯穿了整个 Anthropic 的运作路线,同样也贯穿阿莫迪兄妹至今的 AI 生涯。
公司成立两个月后,Anthropic 在 A 轮融资中筹集了 1.24 亿美元;一年后再次拿下 5.8 亿美元的 B 轮融资,团队随之扩展到 40 多人。就在这一年(2022 年),OpenAI 正式发布 ChatGPT,全球掀起 AI 狂潮。
2023 年 3 月,Anthropic 发布了类似 ChatGPT 的 AI 对话系统 Claude,名字来源于信息论的创始人克劳德 · 香农,Claude 系列也是被业内公认安全性和可控性最强的大模型之一。
此后,Anthropic 融资爆发:5 月,4.5 亿美元的 C 轮融资到账,投资方包括 Spark Capital、谷歌、SalesforceVC、Sound Ventures、ZoomVentures;接下来的几个月里,SK Telecom、亚马逊、谷歌等接连出手,融资金额也节节攀升,截至 2023 年 10 月,Anthropic 的总融资额就超过了 76 亿美元。
如今一年过去,Anthropic 已有将近 1000 名员工,估值高达 400 亿美元(近 2900 亿人民币),成为了 OpenAI 最大的劲敌。
没有最疯狂,只有更疯狂
AI 融资停不下来
AI 融资竞赛比想象中疯狂。
这一次,Anthropic 在官网宣布——亚马逊新增 40 亿美元投资,并将 AWS(亚马逊云)确立为 Anthropic 的主要云和培训合作伙伴。这将使亚马逊对 Anthropic 的总投资达到惊人的 80 亿美元,并保持其少数股东的地位。
同时,Anthropic 也表示会进一步扩大与 AWS 的合作,提出将 " 从芯片到软件的技术基础,共同推动下一代人工智能研究和开发。" 其中就包括合作开发 AI 芯片,以及 AWS 业务的进一步渗透。
亚马逊可谓是重磅押注,从 27.5 亿美元追加 C 轮至今的每一次投资都超过 10 亿美元。双方的绑定性也进一步加强,不过达里奥曾公开表达过将会让 Anthropic 保持独立。
戏剧性的是,就在 Anthropic 官宣之前,马斯克旗下的 xAI 刚刚宣布在最新一轮融资中成功筹集 50 亿美元,估值飙升至 500 亿美元。投资方包括 Sequoia Capital(红杉)、Andreessen Horowitz-a16z、Valor Equity Partners、卡塔尔投资局 QIA,阵容强大。
xAI 异常迅猛,2023 年 7 月才宣布成立,2024 年 5 月就拿下 60 亿美元的 B 轮融资,估值一度飙升至 240 亿美元前后。
而稍早前,OpenAI 在官网宣布最新一轮融资筹集了 66 亿美元(约 460 亿人民币),融资后估值达到 1570 亿美元(超 11000 亿人民币)。
同时,投资人阵容被披露——由美国风投公司 Thrive Capital 领投,微软继续参投,英伟达、软银都进行了首次跟投。此外,其他投资方还包括 Khosla Ventures、Altimeter Capital、富达、Tiger Global(老虎全球基金)、阿联酋投资公司 MGX 等。
这是全球创业公司近年来规模最大的融资,让 OpenAI 一举成为仅次于字节跳动与 SpaceX 的全球第三大独角兽。
疯狂仍在继续。最新消息,OpenAI 传出获软银 15 亿美元新投资的消息,允许员工在新要约收购中出售股票。至此,OpenAI 估值达到 1570 亿美元,再次刷新了人们的认知。
他们身后,隐约可以看到互联网巨头的博弈:支持 OpenAI 的微软;支持 Anthropic 的亚马逊;xAI 的兄弟公司特斯拉,此外还有收购 Character.AI 的谷歌……硅谷巨擘们通过砸下真金白银,成为这场浪潮里的参与者。
就像有人说," 上一代大佬们似乎正在挑选下一代人选 "。如此疯狂融资情景,即便在曾经叱咤风云的互联网历史上也极为少见。
风投史上最大泡沫?
敲响警钟
一时间,几乎所有人都确信,AI 塑造的下一个时代即将来临,但与此同时,风险也在逼近。
" 人工智能泡沫,如今正在接近临界点。"Sequoia Capital(红杉资本)合伙人 David Cahn(大卫 · 卡恩)发出警告。
学术界曾有人提出当前 AI 存在的三大问题——
1、泡沫太大,仍处于技术成熟度曲线(hype cycle)的高峰阶段,喧嚣埋没理性,需要一个冷静期;
2、以偏概全,对成功个案不顾前提地放大、泛化,过度承诺;
3、期望过高,用户神化 AI 的预期效果,提出难以实现的需求。
其中,业界争议最多的就是 AI 大模型如何覆盖巨额亏损。今年 4 月,达里奥给出一组数据,目前市场上人工智能模型的培训成本已高达约 1 亿美元,预计到了 2025 年和 2026 年,这一成本将飙升至 50 亿或 100 亿美元。
然而,对应创造的收入却相对惨淡。即便是行业老大 OpenAI,预计今年亏损也将达到约 50 亿美元,还没有包涵员工薪酬、以及几项还没有充分解释的巨额支出。OpenAI 曾预计 2029 年就能扭转亏损困局,但有不少人提到一个前提——它得先撑到 2029 年。
另一边,AI 开始出现收购潮。先是微软以 6.5 亿美元买下独角兽 Inflection AI;接着亚马逊收购 Adept AI,并一同将接近 66% 的员工纳入麾下。最近则是谷歌以 25 亿美元估值收购 Character AI,这一数字相对这只独角兽的估值高点已是腰斩,即便如此,仍有不少人认为收购价高于 Character AI 本身的价值。
回到国内,历史上 "AI 四小龙 " 的教训犹在眼前,如今六家跻身独角兽的大模型公司几乎还没有找到长期的盈利模式,却在一年多的时间内迅速拿下巨额融资,同时也不可避免陷入了算力与价格内卷之中。
上个月,来自杭州的 AI 明星公司波形智能卖身 OPPO,创始人收拾行装入职手机大厂,这或许是国内大模型赛道一个不易察觉的转折点。在此之前,金沙江创投朱啸虎甚至提出一个更极端的看法:"AI 大模型‘六小龙’最好的归宿就是被大厂收购。"
最近,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一场论坛上公开谈到了 AI 泡沫,他提到 " 在 AI 挤泡沫阶段,那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伪创新将会被清洗掉,这之后,有 1% 的企业将脱颖而出。"
问题是,谁会是那剩下的 1%?
投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