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银河航天张世杰:中国商业航天十年磨一“利剑”,正迎来万亿美元级别蓝海市场

IP属地 北京 编辑:陆辰风 搜狐财经 时间:2024-11-28 11:36:10

11月28日,“2024年度论坛”在北京举办。

年度论坛,已成长为搜狐年度品牌活动。多年来,论坛始终秉持前瞻视野,汇聚智慧力量,记录并推动着中国经济的每一次飞跃。

本届论坛集结了二十余位商界精英和学术领袖。他们倾诚把脉经济形势,探讨世界秩序;剖析房地产市场格局,展望资本市场投资机遇;聚焦全球视野下的产业革新与市场拓展,并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在上午的论坛中,银河航天首席科学家张世杰,发表了题为太空新基建时代到来的演讲。

张世杰认为,商业航天发展已经驶入快车道,正在逐步开辟出一个万亿美元级别的蓝海市场,各个国家都在花重金和大力气抢占先机。

他介绍,“2023年全球太空经济规模已达5090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了约9.7%。从应用领域来看,2022年,卫星通信占据整个市场的35%,是份额最大的应用领域。”

“根据预测,到2040年,太空对社会经济价值具有7倍乘数效应,在2025年至2040年期间将产生超过80万亿美元的累积影响。”

张世杰表示,“卫星通信与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当在没有地面网络的地带遇险时,用户能够实现紧急求救。希望能通过商业航天的手段,推动人类社会早日进入到‘空天地海’一体化全覆盖的6G时代。”

谈及中国在太空基建领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张世杰认为,“近年来,中国卫星部署数量快速增长,国内已有手机已经实现了卫星通信功能。自2014年,中国允许商业资本进入到航天领域,直到今天,可以说是用10年磨出了一把‘利剑’。接下来,要结合供应链,继续考量如何降低卫星制造和运输成本,让卫星通信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

以下为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是银河航天的首席科学家张世杰。我来和大家分享下,太空新基建时代的到来。

太空新基建时代特征

太空新基建时代大体有四个趋势,规模化、星座化、低轨化和低成本化。

我们知道卫星从1957年发展至今,经历了几个阶段。发展到2012年的时候,用了几十年才把整个卫星在轨数量提升到了突破1000颗的规模。

到2018年的时候,从1000颗提升到了数千颗。在今年的六月份,在轨卫星数量突破了1万颗,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在规模化的同时,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卫星星座出现。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通信能力需求的提升,把更多卫星从高轨拉到了低轨。同时出于商业化考量,大家都在追求用低消费成本吸引用户。

我们知道有一个很出名的规律叫“摩尔定律”,在卫星领域,同样也呈现出了相应的“摩尔定律”。

以著名的“铱星”为例(美国于1997年发射的用于手机全球通讯的人造卫星),彼时用了七百多公斤的重量,实现了不足50兆的通信总量。

到马斯克时代,只用了300公斤的重量,把通信量提升了三个数量级。同时它的制造成本下降了两个数量级,从几千万美金下降到“星链”的几十万美金。

随着人们对于用网需求逐步增多,商业航天正在开出一个万亿级的蓝海市场。各个国家,包括商业公司巨头,都在花重金、花大力气发展商业航天。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需求的叠加,由于技术的进步,同时对于未来市场的这样的一个预期,形成了一个应用新模式,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6G,依托于现在正在进行的手机直连这种通信模式。

什么叫手机直连,什么又是6G?

6G是面向未来的下一代通信系统,它的显著特征是无处不在的网络服务,要用“空天地海”的手段来实现整个近地空间的网络服务覆盖。

当前,大家围绕实现6G的愿景,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式,就是用智能手机直接连接远在几百公里以外的卫星,实现卫星通信能力。比如国内外已有迈出第一步。

提起卫星网络,大家常会和地面网络去对比,这是过去几十年发展的传统模式。但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引入,既能接天网又能接地网,把两个市场拉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大市场。

在这样的情况下,引起了几个方面的突破。首先是卫星通信产业和地面产业进行了一体化,华为、苹果等头部巨头,逐步也投向了卫星通信领域。

第二,地面蜂窝网通信和卫星通信从竞争走向合作关系,运营模式协同融合化,使得天网和地网各自发挥优势,更好地满足人类需求。

第三,“高大上”的卫星通信逐渐进入到了大众消费时代。普通用户拿着手机就可以直连卫星进行通话。

举个例子,大家在新闻上能够看到,用户在没有地面网的地方遇险时,用智能手机通过卫星通讯发求救信号得到救助。

所以说正是由于通过这样的一些努力,把卫星通信进行了大众消费化的推动,才使得我们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得到改善。

中国商业航天面临的新机遇

我们知道中国航天业原来一直是以政府主导为主,我们的北斗,我们的嫦娥,我们的空间站,取得了很多创新的突破。

2014年之后,中国政府允许商业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到航天领域,形成了一个以市场驱动的新航天研制模式。传统的航天研制资源和力量,再加上社会的资源和力量,构成了我们国家新型的航天领域的举国体制,推动着我们国家航天事业更好地发展。

到今天为止,十年的时间我国商业航天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可以说磨出了一把“利剑”。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国家还是各个地方层面,都在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机遇和政策保障,共同推动中国商业航天驶入了一个新的快车道。

创新和实践

银河航天在过去的六年间,围绕着大能源、大算力和大通信,一直在进行技术攻关的布局。到现在为止,我们可以看到已将大算力、大能源和大通信集成为一个卫星,成为行业的典范。

实际上提到商业航天,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个话题,如何去低成本地制造卫星,如何去用快速的生产模式生产出来更多卫星。

我们知道马斯克到现在为止,能够用50万美金的制造成本,做到每年两千多颗的制造能力。

他是如何做到的?我们通过分析,他是通过借助于地面的工业产业,来助力航天卫星制造。我们同样在国内也正携手这样的一些公司,共筑商业航天,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创新的航天供应链体系,来支撑未来国家商业航天的发展。

在2018年的时候,我们合作的厂家只有117家。经过六年的发展,这个数量已经突破了1200家,构建成更为完善、开放、商业化的航天创新供应链体系。

同时我们也知道低轨星座是面向全球的,所以我们除了在国内打造制造能力之外,也积极推动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行卫星互联网的应用和技术演示。

比如说我们在泰国一些偏远的地区,利用卫星互联网来开展远程的诊疗,能够有力弥补数字鸿沟,这也是我们发展卫星互联网的一个初心。

最后,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商业航天的手段,把原来“阳春白雪”的卫星通信逐步推入到寻常百姓家。通过“空天地海”一体化的网络,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到6G数字化的社会时代。

我的报告到此结束,谢谢。

顶端新闻:

https://static.dingxinwen.com/dd-sharepage/detail/index.html?id=1D0F83ED48BD4872B4639A35CB9E00#/?categoryId=3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