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向“新”而行 “5G+工业互联网”瓶颈待突破

IP属地 北京 编辑:顾青青 中国经济时报 时间:2024-11-22 16:20:12

图片新华社

■记者 赵姗

全球数字化转型大潮澎湃,5G与工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建设超4000家5G工厂,工业互联网标识服务企业超45万家,工业5G模组价格比商用初期下降90%……11月19日—21日,在湖北武汉举行的2024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一系列数据展现“5G+工业互联网”加快创新发展的成效。

“5G+工业互联网”发展已迈入高质量发展和规模化应用的新阶段,创新应用与成果不断涌现,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动力。但目前,“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需要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化解瓶颈障碍问题。

如何进一步深化5G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当前,5G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拓展尚存在一系列现实问题。例如,在技术层面,尽管5G理论上具有低时延的特性,但在实际商用大网中确定性时延难以保证,往往需要企业花费高昂成本建设专网来实现。在一些复杂工业环境如大型车间、仓库等,仍存在信号覆盖不足、信号干扰等问题,影响5G的稳定应用。5G的技术标准与工业领域的性能标准、安全标准等存在不一致性,导致二者在融合过程中出现兼容性问题,影响了5G技术在工业核心控制环节的深入应用。此外,相关网络建设成本、现有设备改造成本和后续运营成本仍然偏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杨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化5G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需要技术和经济双轮驱动、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发力,形成供需良性互动的局面。技术上,根据工业应用场景的开发适应性产品,满足用户在需求侧的个性化要求;经济上,降低5G网络成本,从而低成本服务拓展供给能力。“以需求侧的市场开拓为供给侧技术创新提供持续的数据、经费等资源支持,以供给侧的服务能力提升不断拓展市场。”杨超说。

“借助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政策‘契机’,引导和鼓励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宣贯、专家授课等方式,让工业企业真正意识到5G技术应用将赋予工业制造更多可能,更能满足并扩大市场需求,以及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作用,继而进一步利用好国家超长期国债政策,追加生产投资,利用5G技术提高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精准把脉数字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经济运行研究中心)副所长、研究员张淑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研究员李佳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一是加速5G-A商用发展,创造更大范围的工业连接新需求。提升5G-A网络覆盖水平,推动5G-A网络全面升级,提升5G网络应用性价比。二是加速数实融合应用,打造可推广复制的行业标杆案例。提升5G行业应用广度,依托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工业生产、运营等核心环节,加强5G技术对工业运营的全周期管理,在重点行业打造“样板间”。三是构建5G行业生态,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升级。鼓励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利用技术优势,与龙头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共同推进5G技术升级应用,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如何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普及

“支持工业企业争创5G技术在垂直行业上的创新应用,积极申报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优秀案例,做到行业范围内可圈可点,打造全国‘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标杆示范,从‘建得好’向‘用得好’加速升级,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带动行业内企业搭建‘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鼓励地方政府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培育适合本地行业发展的第三方服务机构,通过搭建供需平台,支持第三方服务机构对工业企业加大数字化、智能化诊断,探寻工业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痛点’‘难点’,继而引导工业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张淑翠说。

李佳璐建议,一是聚焦新型工业化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需紧扣战新产业发展趋势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推动AI、大模型等新型技术应用有效服务新型工业化发展。例如,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过程中,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提升传统行业生产运营效率,提升资源利用率等,从而实现传统产业“换道超车”。二是深化政企协同。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具有信息技术优势,政府在产业政策方面提供支撑,政企深化合作,加强共建共享,才能建设好应用范围广、标杆示范效应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从而实现在更大范围、更深领域的应用普及,形成良性产业生态。

此外,不同工业行业的生产特点、工艺流程、运营模式等存在较大差异,对5G的应用需求也各不相同,如何满足各行业的个性化需求,实现5G与不同行业运营逻辑的深度融合,也是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

对于传统产业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和解决方案产品供给之间如何高效匹配的问题,杨超建议,一是进一步发挥我国在移动通信技术和产业规模方面的优势,夯实通用技术和底座型产品的技术基础。二是培育在各个传统产业领域长期深耕、对产业有深刻理解、能够直接提供特定行业所需产品的工业互联网“隐形冠军”。三是培养一批具备数字技术专业背景和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建立通用技术与个性化解决方案之间的高效链接。

如何培养更多专业人才来支撑产业发展

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5G与工业领域的融合,需要既懂5G通信技术,又了解工业生产流程和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这类人才相对短缺,限制了5G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推广和创新发展。

陈端认为,在人才培养方面,先要厘清当下阶段“5G+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所催生出的人才需求结构图,描绘出人才支撑体系图谱,再构建产学研各方协同机制,进行联合培养。

“从技术研发角度看,需要5G通信专家、工业网络工程师、边缘计算工程师、人工智能工程师、大数据分析师等;从应用开发角度,需要工业软件工程师、工业APP开发者、工业互联网平台架构师等;从项目管理与运营角度看,需要工业互联网项目管理师、工业互联网运营专家、数据安全与合规专家,以及在行业应用端深入了解某一特定工业行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能够根据不同行业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5G+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和升级。”陈端说。

陈端建议,在人才培养上,要强化政策引导与支持。组织行业专家和企业共同制定“5G+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规范,明确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为人才培养提供统一的指导和依据。推动高校与职业院校平台调整和优化相关专业设置,增加5G通信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课程的比重,建立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并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参与企业项目,培养一批既懂“5G+工业互联网”技术,又有教学经验的教师。

“企业端要及时向高校和职业院校反馈企业对‘5G+工业互联网’人才的需求,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设计,同时,要强化自身内部培训体系,对在职员工进行‘5G+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培训和提升,鼓励员工之间的知识分享和传承。各类相关行业协会与社会组织平台可以组织开展各类行业交流活动,建立‘5G+工业互联网’人才认证体系,对符合一定标准和要求的人才进行认证和评价,为企业招聘和人才就业提供参考依据,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政府、高校、企业等各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协同合作。”陈端说。

总 监 制丨王 辉 车海刚

监 制丨李丕光 陈 波 王 彧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