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从光伏到光储,透过盛会看行业的进阶|直击第七届光储大会

IP属地 北京 编辑:任飞扬 钛媒体APP 时间:2024-11-22 13:00:57

(大会现场,通威,下同)

秋末冬初的成都,天气骤冷,但这并不影响2024第七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会场内外的火热。

11月17日-20日,这个已经连续举办至第七届的大会,如期在成都隆重召开,依然是整个新能源行业关注的焦点。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马培华,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四川省副省长李文清,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凤朝等出席寄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等企业领袖和顶尖专家汇集蓉城,纵谈行业新趋势、新技术,寻找穿越周期新动能;通威股份、天合光能、美科股份等产业链上企业及乐山市、眉山市等抢抓产业城市纷纷展出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布局新未来。

注意到,光伏行至下半场,大会名字也从光伏到光储,传递出行业发展新风向:光伏行业技术创新聚焦的关键点已经从降成本到扩应用,光储结合方能破局;行业要适度“内卷”,也要共建良性生态;全球能源绿色转型背景下,出海是全行业必选题。

当然,大会在照见全球光伏行业几经沉浮的同时,也见证了通威等产业链龙头乃至通威主场四川省光储产业一次次转危为机、穿越周期的笃定和韧性。如今,站在风云突变的新当口,通威们正通过技术创新、并购整合、通力合作破局,各地政府和光储企业抢抓招商契机,携手迈向光储新时代,开启双碳新征程。

大会期间,成都、乐山、眉山、宜宾、广元、中广核新能源、通威股份(600438.SH)、协鑫、储元世纪等60余个合作项目已经先后签约落地,签约总金额累计超过300亿元。

价格要体现价值

20余年,呼啸而过,中国光伏从原材料、技术、市场“三头在外”到多项“全球第一”,在政策机制和市场驱动下,我国逐步形成了研发活跃、产业链完整齐备、端到端自主可控的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数据显示,我国推动全球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累计下降超过80%,光伏产品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贡献了80%以上的光伏组件,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也为全球绿色能源转型做出了突出贡献。

不过,强周期性的光伏行业,发展进阶从来不是一帆风顺。自2020年掀起的一波上行行情于2023年三季度戛然而止:产业链价格掉头向下,光伏企业业绩滑坡甚至出现大面积亏损。

到2024年上半年,我国多晶硅、硅片、电池和组件价格分别同比下跌40%、48%、36%和15%,均创历史新低,且击穿企业成本线。

正如此次大会上,天合光能(688599.SH)董事长高纪凡所言,中国光伏产业正在经历“史上最严峻挑战”,光伏供需关系严重失衡,行业陷入“内卷式”恶性竞争。

面对低价竞争,出席大会的企业家、专家纷纷举旗呼吁“反恶性竞争”。

“降本增效是所有行业永恒的话题,但价格背离价值,尤其是价格低于成本,这就是一种不合理、不正当的竞争。”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表示,降成本对光伏行业来说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但是不能一味地降低成本或者价格,就算光伏发展成0电价,也不是它投资价值的体现,要理性看待成本、价格与竞争,尊重价值规律,尊重市场。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谈到光伏行业“内卷”的双重性。“不是说‘卷’就一定好,但是它至少有双重性,在这个过程当中,确保了中国技术在全球领先,确保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迭代与发展的速度。”他认为,一定要看清楚“卷”的正反两面性,引导光伏行业适度“卷”,但要避免恶性的“卷”,保持一定竞争烈度和发展速度的同时,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好消息是,行业的呼吁和共识正在形成合力。

10月14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在上海组织召开“防止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座谈会”,共同研讨有序化解供需失衡、出清过剩产能等相关措施,与会企业代表商讨的内容包括关于“反内卷式竞争、反低于成本倾销”等行业自律公约。

10月18日,中国光伏协会进一步表示,光伏组件低于成本投标中标涉嫌违法,同时公布最低成本价0.68元/W。

另外,在大会主题论坛上,包括通威股份、隆基绿能、协鑫科技、晶澳科技等龙头企业负责人在内的18位行业领袖还联合发出《共建良性行业生态 推动光储融合发展——促进光储行业健康发展倡议》。

光储结合以破局

尽管行业仍处寒冬,但业内普遍认为,光伏回暖是肯定的,现下只是时间问题。

刘汉元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不考虑限产的因素,可能最快今年年底,最慢明年年底。”美科股份董事长王禄宝认为,到2025年二季度基本能恢复。晶澳科技副总裁李栋则表示,优秀的企业能很快穿越周期,差一点的企业经历1-5年都有可能。

于全行业而言,磨底最为难受,如何破局?

新能源国际投资联盟副理事长王进从控制产能的角度出发,建议政府出手控制产能。比如企业在新建产能时需同步并购整合落后产能,以提高企业扩产能的成本。

实际上,各地方政府已经开始积极行动。李文清在致辞中就明确表示,“四川将进一步推动产业建圈强链,科学复制产业成果,为光伏和储能产业发展制定政策工具包,从降低成本、产业配套、资本匹配等方面出台一揽子举措,切实强化全生命周期服务,持续提升产业链总数和安全水平。”

(四川省副省长李文清)

在本届大会上,业界则更多从产能消纳角度给出解决方案——光储结合,拓展新场景。

“过去十几年光伏技术创新主要聚焦于降本,让度电从几块降到一块多再到一毛两毛,成本已经很低。光伏发展进入新时代,未来的技术创新更多还要聚焦于推动光伏的应用。”隆基绿能党委书记、副总裁李文学直言,未来场景应用是行业创新的方向,比如分布式源网荷储协同发展。

协鑫科技联席CEO兰天石也谈到,制造降本已经没有太大的边际贡献了,现在需要用未来零碳的场景去思考光储一体化。

“如果储能和其他问题不解决,光伏的明天、后天都会非常纠结甚至灰暗。”刘汉元近来持续性倡导光储一体化,其认为,随着成本不断降低,储能的大规模应用将为平抑可再生能源波动提供坚实保障。其中,抽水蓄能是目前技术最成熟、经济性最优、最具大规模开发条件的储能方式,储能成本为0.21元~0.25元/KWh,相较其他技术成本最低。

琏升光伏科技董事长王新也直接建议,光伏行业要把握机遇、掌握自己命运,利用源网、微电网,直接把电力做到终端,真正发挥太阳能的作用,解决能源安全。

实际上,“光伏+储能”已经进阶至光储充一体化了。最近一年多以来,全国各地不断有光储充一体化电站项目开工或投入运营,包括华为数字能源、阳光电源、远景集团、时代星云、海博思创、协鑫能科等超百家不同背景的设备厂商已纷纷入局,分食行业新风口。只是,该业态仍然依靠政策驱动,整体经济性还不够。

宝丰新能源总裁石锦轩指出,新能源跟传统的化石能源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绿色属性,而西电东送的原因就是便宜,但绿色属性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转化成经济属性。其希望,“未来政策制定者能够在电价形成机制上再大胆点,给储能更多的经济价值,这样能把储能在电源端还有电网端的真正价值体现出来,更好地推动光储的高质量发展。”

全球能源转型是终极驱动

行业笃信光伏未来,底气源自全球能源变革的迫切。亦如刘汉元所言,“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可再生能源要当主角,光伏就是其中的第一主角。”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能源转型投资6760亿美元,是全球能源转型投资最多的国家;出口风电光伏产品助力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8.1亿吨。

聚焦至国内,2023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光伏发电跃升为我国第二大电源,成为电力装机主体。截至2024年9月末,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7.3亿千瓦,同比增长25%,约占我国总装机的54.7%。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光伏新增并网161GW,同比增长24.8%。截至9月末,全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770GW,同比增长48.4%。

刘汉元还表示,欠发达国家、“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能源发展过程中,可以不用再走原来发达国家的老路,直接进入可再生清洁能源为主、甚至百分之百的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时期。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的资金走出去、光伏产业走出去、储能产业走出去、汽车电动化走出去,可以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打造,真正驱动中国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成为拉动中国本土经济发展和引领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主要力量。

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刘科还提出,随着人工智能发展,未来2-3年会开始缺电,这需要光伏新能源来解决。

国际视角下,光伏产业方兴未艾。东吴证券研报预计,2024年国内光伏装机约240GW以上,全球装机约500GW。刘汉元则更为乐观,“与未来市场规模和最终光伏行业需要的装机量相比,应该还有10倍、20倍,甚至更大的空间。”

全球能源变革背景下,出海,正在成为行业的共识,也是穿越周期的必选项。

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光伏产品、锂电池“新三样”产品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光伏产品(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总额259.3亿美元,同比下降约35.1%,呈现“量增价减”的态势。

不过,随着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显著提升,以美国为代表的海外部分国家地区构筑起贸易壁垒,光伏出海也面临风险。

王新建议,“打通海外市场不仅要靠企业,也要靠政府,从国家/政府的层面与其他国家进行沟通,才能让国际市场更加畅通,让中国的光伏风电储能的制造业真正为全球碳中和、能源转型做出更大贡献。”

而李文清的发言或在一定程度上给在川投资企业吃下“定心丸”。其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开放合作,统筹推进政府治理产品开放、应用产品开发,搭建更多交流对话平台,持续深化产业上下游左右岸国内外合作,帮助企业找资源、做市场、抢订单。”

当然,光伏出海的终极不仅仅是产能出海,关键还在以技术构建竞争力和发展韧性。

以太阳能电池片连续7年出货量全球第一的通威为例,其始终奉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度重视技术研发,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就高达104.19亿元。且通威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对现有技术的优化升级,还紧跟光伏领域前沿技术,布局未来。

此次大会上,通威全球创新研发中心正式揭幕。且该中心不仅建成了异质结铜互联及钙钛矿电池一体化车间,还包括TBC研发线、组件研发线等多个行业内领先的研发实体。

据通威股份光伏首席技术官邢国强介绍,通威自主研发的THC 210异质结组件最高输出功率达到776.2瓦,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4.99%,自2023年以来已经第9次刷新异质结组件的功率、效率世界纪录。

可以预见,在全行业自律共赢、通力合作、技术创新及应用拓展的努力下,中国光伏必将再次穿越阴霾,为全球能源绿色变革贡献更大动能。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