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民政部等24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消费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对养老服务消费工作作出全面系统安排。这是继年初“国办1号文”后,围绕激发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活力,大力发展银发经济等重要内容,明确措施清单及责任部委,加速推动政策落地。
《》记者注意到,《若干措施》在多处提到了金融行业及机构在支持养老方面的举措,包括适老化改造、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创新金融产品等。有业内人士认为,养老金融产品是满足各类养老需求的重要载体。各类金融机构应立足主责主业,发挥各自专长,创新产品服务,实现错位发展,满足客户个性化、多层次的养老需求。
产品服务端:鼓励保险机构开发老年特色保险产品
《若干措施》对于金融机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产业投资端和产品服务端。在产品服务端,《若干措施》要求保险机构完善相关政策规定,发展老年旅游保险业务;鼓励老年助餐服务机构投保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等;鼓励金融机构在营业网点设置老年人办理业务“绿色通道”,推动金融服务终端适老化改造,保留现金、存折等传统服务方式。
《》记者注意到,无论是在投资端还是产品服务端,其实金融机构都已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以适老化改造为例,当前无论银行还是保险机构,其在官网和App端都加入了“老年版”模式,方便老年人浏览和线上办理业务。此外,还有一些银行网点在大堂设置了一些服务老年人的设施。
而跟养老有着天然结合的保险业更是通过多渠道参与到养老服务和养老产业中。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保险机构建设养老社区项目(包括在建和建成)129个,而2022年底为105个。可以明显看到,这一数据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保险业需要深入布局养老服务领域,通过医养结合、社区养老等多种服务形式,打造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近年来,泰康等企业通过持续加大对大健康和养老产业的投资,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也为推进健康中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陈东升撰文指出,保险业自诞生以来,始终担负着“互助共济、风险共担”的使命,这与金融服务的人民性天然契合。寿险业在探索养老金融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业务的增长与创新,更要积极承担起服务社会、推动进步的责任。
投资端: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下创新金融产品
在投资端,《若干措施》指出,提升金融支持养老服务质效,鼓励支持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担保、基金等金融机构精准对接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营、老年用品租赁、适老化改造等融资需求,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创新金融产品。支持养老设施纳入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发行范围。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加大普惠养老服务供给。
记者注意到,随着银发经济的到来,已有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到养老产业的投资和发展过程中,这些金融机构尤其以险资最为积极。
以中国人寿为例,其先后发起设立了总规模500亿元的大健康基金,重点投资创新药医疗装备、公共卫生安全等行业领军企业。此外,中国人寿还发起设立了200亿元的大养老基金,正在26个重点城市开展养老布局。2024年,中国人寿还发起设立了100亿元的银发产业基金,聚焦银色经济开展养老产业生态投资。
“无论是从中国保险业自身发展要求,还是从成熟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保险资金投资医养健产业、保险和大健康产业深度融合都将是一个长期趋势。”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曹德云在公开活动上表示,首先,随着人们医疗和健康需求逐渐凸显,政策导向进一步强化,医养健产业将在较长时间内成为险资重要的重资产布局方向;其次,在布局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健康和保险的深度融合将重塑两大板块商业模式;第三,智慧医疗将成为我国医疗健康产业的重要发展趋势,险资要重点关注。
曹德云也表示,保险资金投资医疗养老健康产业,在相关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提供上,要坚持“八性”原则,即普惠性、实用性、适用性、专业性、持续性、统筹性、慈善性、智慧性,以确保养老医疗健康类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够匹配社会公众的传统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现实需要,并提高其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