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燃油车保底,新能源未发力 长安汽车能否完成280万辆目标?

IP属地 北京 编辑:任飞扬 和讯网 时间:2024-11-19 11:41:23

经历了“四连降”之后,长安汽车10月销量迎来反弹。

近日,长安汽车发布产销快报显示,公司10月销量为25.08万辆,同比增长4.07%;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销量8.53万辆,同比增长48.6%。综合前10个月,长安汽车累计销量215.58万辆,同比增长2.14%;自主品牌新能源销量44.76万辆。

长安汽车产销快报截图

随着新能源产品迎来大爆发,长安汽车时隔4个月终于重回增长区间。由此,外界对其全年能否完成280万辆的销量目标更多了一份期待。不过,长安汽车目前距离完成目标仍有64万辆的缺口,这对其接下来两个月而言是不小的考验。

销量结束“四连降”,成败皆在新能源

回顾来看,尽管遭遇“价格战”等不利因素,长安汽车2024年仍迎来良好开局,1月销量超过28万辆,创下历史新高;前5个月累计销量一举超百万辆,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但进入6月后,长安汽车便进入下行区间,销量迎来“四连降”。数据显示,6—9月,长安汽车销量分别为22.5万辆、17.06万辆、18.71万辆和21.32万辆,同比分别下降0.3%、17.86%、10.63%和9.98%。

有分析认为,作为长安汽车新能源“三剑客”,长安启源、深蓝和阿维塔的表现不如人意,是其销量“四连降”的根本原因。数据显示,长安汽车6-9月自主品牌新能源销量分别为6.36万辆、4.54万辆、4.88万辆和5.43万辆,基本属于原地踏步状态。

究其原因,首先长安新能源“三剑客”尚处于培育期,需要一定的爬坡时间;其次,新产品投放节奏缓慢,重磅车型未能在上半年及时推出;再次,年内实现大爆发的混动车市场,长安汽车相关产品阵容薄弱;最后,车企“价格战”加剧了市场竞争,不利于销量提升。

与之相对应的是,长安汽车在自主燃油车板块发挥稳健,旗下长安CS75、逸动PLUS、以及UNI-V等车型长期稳定在月销万辆以上,是细分市场前十榜单的常客;长安猎手等皮卡车在市场中也有一定的声量。

中国经济网记者此前走访市场时了解到,消费者对长安汽车的燃油车相对满意,以长安CS75为例,“这辆车不仅性价比高,而且空间和动力也有一定优势,前置前驱的设置令其在北京的下雪天也能平稳行驶,爬坡时基本不会出现打滑现象。”有车主表示。

在传统“银十”销售旺季,长安汽车销量结束“四连降”,新能源汽车发挥了决定性作用。10月,长安汽车自主品牌新能源销量达8.53万辆,相较于9月提供了3万辆的增量,这也基本是长安汽车整体的环比增量。

其中,新能源“三剑客”也迎来高光时刻。数据显示,长安启源、深蓝汽车和阿维塔10月销量分别为1.8万辆、2.87万辆和1万辆。“阿维塔10月销量10056辆,同环比皆翻倍,创历史新高。”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欣喜地表示。

能否完成280万辆目标,关键在“三剑客”

对于长安汽车而言,燃油车板块是保底的基本盘,而新能源汽车则是提供增量的重要依仗,二者均不容有失。如今,长安汽车燃油车板块发挥稳健,新能源“三剑客”10月的崛起,外界对其全年能否完成全年销量目标多了一份期待。

根据此前的规划,长安汽车2024年将冲刺全年280万辆的销量目标,其中新能源销量目标为75万辆。分品牌来看,长安启源全年目标25万辆,深蓝汽车全年目标28万辆,阿维塔全年目标9万辆,三者合计62万辆。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目前长安汽车距离达成全年目标仍有64万辆的差距;其中最大的缺口在于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与全年目标差距在30万辆左右,主要原因是新能源“三剑客”发力明显不足,表现与预期相去甚远。

具体到品牌来看,长安启源、深蓝汽车和阿维塔前10个月销量分别为13万余辆、17.94万和5.09万辆,累计完成约36万辆,不足全年销量目标的六成。在接下来的两个月,新能源“三剑客”能否延续10月的爆发态势,对长安汽车而言至关重要。

事实上,长安汽车近期正在紧锣密鼓地推出新品,为年底冲刺蓄力。10月18日,搭载智慧新蓝鲸3.0的启源A07/A05/Q05真香版上市;10月21日,启源E07正式上市,较预售价直降5万元;10月20日深蓝S05上市,10天订单超1万辆,目前已开启大规模交付。

此外,阿维塔07于9月底上市,新车推出纯电和增程两个版本,上市17天大定订单超过2.5万辆;11月2日,阿维塔12双动力版上市。阿维塔科技总裁陈卓表示:“全新升级的阿维塔12,将成为同级高端轿车中,唯一的增程动力之选、唯一的华为三激光智驾之选、唯一的全要素豪华座舱之选。”

整体来看,长安汽车能否达成全年280万辆的销量目标,关键在于长安启源、深蓝汽车和阿维塔能否携手迈过62万辆的门槛。三者近期产品攻势迅猛,订单量相当可观,11月和12月保持环比增长是大概率事件;但想要在此期间弥补约25万辆的缺口,还有很大的挑战。(中国经济网记者 姜智文)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