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在第七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 “全球化与青年发展:共享美好未来”分论坛上,法国国家药学科学院院士张勇民表示,近年来,目前他所在的法国索邦大学与北京大学药学院合作开展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已经在抗丙型肝炎病毒和抗流感病毒研究方面取得可喜成果。
张勇民称,自己作为生物医药领域在法华人专家,多次参加中法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创新创业盛事,深切感到青年一代新生力量的迅速成长,项目路演的水平逐年提高,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其实,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从小开始的,并且贯穿了人生成长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其中重要的环节就是注重实践的训练。法国的大学硕士阶段两年,每年安排一次实习,我所在的索邦大学化学系极其鼓励硕士一年级的学生到国外实习,并提供相应的帮助,这里面有科学研究的教学的帮助,也有生活费的补贴,以此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拓展青年学子们的国际视野。
青年学生都向往着进入名校学习,这在中国、法国,甚至美国都一样。好的学校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而他们日后的成就又为母校赢得了荣誉。大家可能知道屠呦呦,中国大陆唯一的自然科学诺贝尔奖的学者,屠呦呦早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她当时深感荣幸,但是现在她的母校北京大学医学部为学校能够培养出像她这样的杰出科学家而感觉到骄傲和自豪。
张勇民还提到,当时我们出去留学,感觉到法国和中国的科技条件、科研条件差距非常大,我去了以后感觉实验室什么东西都有新鲜感,国内没有见过,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差距非常大。这个时候,如果双方的科技交流,实际真正的含义就是我们在向人家学习,中国在向西方学习,虽然我们有合作交流的意向书、合作协定等等,但是我们以学习为主,现在双方真正地交流了,因为我们的科研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就可以交流,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同时,现在整个国际大环境有利于中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尤其欧洲一些友好国家,包括法国,双方的政治互信非常好,这也给我们科技教育带来非常好的机遇。
“从以前的跟跑,现在叫做并跑,我希望20、30年以后,在本世纪中叶某些领域领跑,挑战在于我们能不能很好的掌握时机,调整我们合作的方式,真正的能够双方互相交流,对等的交流,特别是在我们有长处的领域里面。”张勇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