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中国银行董事长葛海蛟在第七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数字金融助力全球经贸发展”分论坛上表示,金融与贸易自诞生以来便紧密相连相互促进。数字金融已经从业务电子化、渠道线上化,进入助力产业革新、产融深度融合的新阶段,成为促进国际贸易降本增效的有力助推器。
据他介绍,中国银行在长期经贸实践中深刻感受到,随着应用场景更加广泛,数字金融在服务经贸发展方面正展现出新的特点。
一是与产业链融合更加紧密,通过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金融服务进一步切入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能仓储各个环节,以真实贸易交易为依据,精准匹配融资需求,提高融资效率。
二是与中小企业特点更加契合。金融机构通过深度挖掘内外部数据,可以提升风险控制能力,重塑业务流程,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更及时满足中小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
三是与贸易新业态发展相向而行。数字金融与新业态小额高频点对点交易的特点高度契合,解决了传统跨境结算周期长、风险大、成本高等诸多痛点问题。
葛海蛟指出,中国银行愿意深入参与数字金融生态建设,助力全球经贸发展。
结合中国银行具体实践,他分享了几点思考:
第一,共享数字贸易机遇,拓展更普惠包容的金融服务网络。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的数字贸易市场之一,上半年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进出口规模达1.42万亿元,跨境电商进出口1.22万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在贸易业态深度重构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应充分用好成熟技术,在通关、物流、仓储、支付、运营支持等环节推广数字化服务,优化交易流程,提升贸易效率。近年来中国银行高度重视将数字技术植入业务流程,全面对接跨境电商和支付机构不同场景的金融服务需求。今年前三季度办理跨境电商结算量同比增长47%,为越来越多的平台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智能、便捷的服务。
第二,共商数字制度规则,打造更开放融合的行业生态。全球各国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应该秉承开放合作宗旨,聚焦制度标准建设,加强沟通,凝聚共识,打造平台。举办今天论坛的目的之一,正是希望吸引更多市场经营主体,在数字金融、数字贸易制度建设中发挥作用,让全球数字贸易之路越来越宽。
第三,共筑风险防护屏障,守住数字金融防线。我们要正视其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完善风险隔离措施,探索保障数字贸易安全的新方法、新路径。近年来,数字银行着力提升自身数字化、智能化风控能力,为外向型客户提供快捷高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在汇率、信用、国别、履约风险管理等方面提供定制化和全方位的专业解决方案,与企业客户共建安全有序、风险可控的自由贸易体系。
第四,共建金融基础设施,构建更高效的融资渠道。金融基础设施在全球经贸活动中处于中枢地位,金融机构应该深度参与跨境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助力构建安全可靠的金融网络通信体系,为市场经营主体发展、全球经贸往来提供安全可靠的基础支撑。中国银行境外机构覆盖全球64个国家和地区,在15个国家和地区担任人民币清算行,每年办理的跨境人民币结算清算量持续领跑市场。我们将积极拓展数字化工具应用,深度参与数字丝绸之路建设,让跨境贸易和资金流动更加便捷、安全、高效,为各国市场主体的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