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以“变化”应“变局”,筑底蓄势的广汽集团韧性依然

IP属地 北京 编辑:顾雨柔 智谷趋势 时间:2024-11-05 21:14:03

作者 | 斯丝

在产业升级换代过程中,我们最容易存在的问题是,对升级发展中的企业缺少耐心。

不论是对中国企业,亦或是海外企业。

比如在移动芯片快速发展的2010年。苹果想要在高通、三星、英伟达和英特尔的包围圈中,靠自研芯片杀出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乔布斯在第一代iPad发布会上展示的A4芯片,却被媒体评价为:“没什么值得大写特写的”。

但显然,所有人都低估了苹果的决心和实力。自2011年,苹果第二代芯片A5发布后,出乎意料的性能让业界不得不承认,这家手机制造商在半导体领域,已经撕开了一条裂缝。

从蛰伏、失败、到走向成功,苹果造芯史就是“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这句话最好的证明。

同样的剧情走向将出现在今天的中国车企身上。

最近两天,广汽集团总部从珠江新城CBD搬往番禺化龙镇的消息引起了热议,有人疑惑:从寸土寸金的CBD搬去五区外的番禺,这家国企巨头发生了什么?并且,10月30日,广汽集团三季报公布后,负面舆论如潮水般涌来,否定广汽的言论更是甚嚣尘上。

难道这家辉煌了27年的国企真要向残酷的市场竞争妥协了吗?

我们必须承认,广汽集团正遭遇转型调整期,产销和经营业绩出现了下滑。但也不能回避,没有一家企业能始终保持快速增长,总部的搬迁腾挪只是顺应发展战略的调整和重心的迁移。

对于完全市场化竞争的汽车行业来说,企业在应对市场变化和调整时暂时走入低谷期是完全正常的。对一家从草莽时代就成长起来的车企,我们应该相信,他有足够的韧性去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迎来新的增长期。

所有被质疑或被看低的时刻,都是在为未来的爆发蓄势储能。

筑底反弹

先厘清一个前提,是什么成为了广汽稳步发展的阻力?

其实不是技术上的落后,也不是营销上的拖沓。需要被诟病的,是当今略显畸形的行业环境——无效内卷的价格战。

当行业陷入无限内耗的恶性循环时,价格战成为了取悦消费者的唯一方式,那么挫伤的就会是全行业。

今年以来,车企降薪、裁员、倒闭的新闻不绝于耳。哪怕是曾经驰骋中国的老牌车企,宝马、奔驰,甚至保时捷,都在销量利润双双下滑的情况下降价求生。

而这场价格战的爆发,也伤及了每一个底层汽车从业人员,大家被迫承担着行业内卷的后果,不是面临降薪,就是遭到裁员。

更严重的是,发展新能源汽车本是中国汽车行业换道超车的策略,但原本应以技术为导向的方向,却变成了单纯以价格为导向,影响了全行业的良性发展。

在这样的行业环境里,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

日前,乘联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国内汽车行业收入73593亿元,同比增长3%,利润为3360亿元,同比下降1.2%,为4.6%。其中9月3.4%的利润率为年内最低。

可见,价格战已导致整个汽车行业的利润下滑,广汽并非个例。

但我们仍旧可以从三季报里找到广汽已经完成筑底,正逐步上升的信号——

销量上,广汽今年第三季度汽车销量约47.43万辆,较第二季度环比增长约4%。这也是今年以来广汽集团连续两个季度销量环比增长。

出海层面,广汽集团正将海外市场视作未来发展的主要增量支点,近年正持续加大投入进行国际化市场拓展。今年1-9月,广汽集团累计出口汽车9.5万辆,同比增长112.0%,目前已经覆盖68个国家和地区,全球销售网点已达到323个。

战略调整方面,一方面,广汽本田关闭其中一条燃油车产线,完成了冗余产能的出清;另一方面,广汽也积极去库存,主动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前九个月降低接近10万台库存。

不论是销量的回暖,还是海外市场的拓宽,都说明广汽已经完成筑底,正在蓄势等待时机。

双重蓄势

那么,广汽蓄势以待的“势”又是什么?

一是行业上的“借势”。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近499万辆,增幅相比去年同期有所放缓。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增长主要依赖插混汽车,该市场同比增长了71.6%至208万辆,纯电汽车同比增幅仅有15.5%。

随着国家政策补贴的退坡和消费者迟迟未散的续航焦虑,纯电汽车市场增量来到瓶颈期,反而省油又省钱的插混车逆势崛起。这一趋势反映在市场竞争上,就是已提前完成多能源技术路线布局的车企,更有可能顺应市场变化,快速优化产品结构,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更大灵活性。

换句话说,谁能有更多元的产品矩阵,谁就能借助行业发展趋势,打开新的增量市场。

二是政策上的“造势”。

最近,工信部发文称将优化汽车生产准入管理政策,推动出台《机动车生产准入管理条例》,健全“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试行道路机动车辆产品准入自我检验,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探索开展企业集团化管理,支持企业提质增效、做优做强。引导企业立足长远,加强技术升级、产品迭代、模式创新,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

继中央点名反对无效内卷式竞争后,这一管理条例的出台意味着未来汽车行业将面临更高的准入门槛,市场将加快出清,而那些积极探索企业集团化管理的传统车企,将迎来更加良性的产业生态。

而不论是布局多技术路线的产品,还是转型企业集团化管理,都是广汽正在发力并领先的方向。

首先,多技术路线布局围绕着广汽旗下的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展开。

从转型速度来看,合资车企的新能源转型确实慢于中国品牌。这是因为外方一向以中国政策为投资决策的风向标,而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远超政策预期。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要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但在超前投资和市场力量的自发壮大下,今年前9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已经占到了汽车新车销量总量的38.6%。

出乎意料的发展速度让本来按部就班的外方乱了节奏,如今再调整策略并要见到成效,更需要时间。

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燃油车企在电动化浪潮前,毫无招架之力。

事实上,和广汽深度合作的本田、丰田均已宣布在电动化业务上进行大投入。

本田方面,企业宣布到2030财年在电动化及软件领域投入约10万亿日元(约4800亿人民币)的资源。广汽本田也相应规划了年产能12万台的新能源汽车生产线项目,计划于年底投产。还将在广州车展亮相烨P产品序列及全新W纯电架构。到2027年将全新推出6款纯电车型。

另一方面,丰田已宣布将在2030年前向纯电业务投入约2430亿元人民币。广汽丰田也将推出定位A+级智能纯电SUV市场的铂智3X,搭载与Momenta共同开发的端到端高阶智能驾驶系统,满足家庭出行体验。

作为雄踞全球的汽车品牌,相信以丰田和本田的实力,在2-3年内便可真正实现智能网联新能源的转型。

如果说合资品牌慢人一步,但广汽未来发展的命脉——自主品牌的建设,却始终走在发展前列。

在生产端,广汽集团早在2017年就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目前,产业园已落实投资460.3亿元,2018年建成了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车唯一的“灯塔工厂”——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因湃电池、锐湃电驱等工厂也陆续落户产业园。

产品端,广汽集团形成了埃安、昊铂和广汽传祺三大品牌,和多技术路线并行的产品矩阵。具体来看,广汽埃安自2017年成立以来,多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100%,2023年纯电汽车产销量更是达到48万辆,并成为纯电车累计产销最快达到100万辆的车企。

面对纯电汽车的增速放缓,广汽也在进一步调整新能源产品结构,积极推动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进行EV、PHEV和REV全面布局。2025年,广汽传祺计划推出全新PHEV和REV车型;埃安和昊铂均计划推出全新EV和REV车型,以覆盖不同的细分市场,可实现增程、直驱、并联和纯电等多种驾驶模式,全面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驾驶需求,为企业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科技创新方面,广汽目前研发投入超500亿元,掌握了从L2-L4的自动驾驶研发和应用技术,其中具备国内领先水平的L2++城市智驾功能已率先搭载在昊铂GT、昊铂HT和第二代AION V等车型上,实现了城区NDA全国开城,这也意味着广汽集团已具备城市智驾功能批量搭载上车能力。

同时,随着新能源战场从陆地向低空蔓延,广汽集团依托自动驾驶技术、Robotaxi、Robobus和飞行汽车的研发和运营成果,还计划于2027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内2-3座城市打造城际立体出行样板,实现陆空联动。

综合广汽在产品矩阵技术研发上的布局,可以发现,其策略转变甚至早于行业趋势的到来。在未来强调“智能化”和“多元化”的行业里,相信通过今天的深耕,广汽有实力在接下来新一轮的市场竞争里拔得头筹。

以“变化”应“变局”

纵观过往27年,广汽集团的发展实际上是一部浓缩的改革史。它不断地通过兼并重组和创新改制改革,推动这艘巨轮扎实前行。

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解法。如今,当“精兵简政”、“降本增效”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词,广汽主动谋求从战略管控向经营管控的调整,也回应了政策上鼓励探索企业集团化管理的趋势。

具体来看,广汽着力构建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纵深推动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深化劳动、人事和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广汽集团在二级企业全面实施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并加速创新技术孵化。

这是刀刃向内的改革,考量着企业的智慧和平衡各方权益的能力。

但结果证明,这艘航行了27年的巨轮有充分自我完善和自我造血的内驱力。

2021年,广汽集团被国务院国资委评估为优秀“双百企业”。

2022年,广汽全面推进广汽埃安的混改,引进战投,实施员工持股,目前已经完成A轮投资,投后估值超1000亿。

2023年,广汽孵化的独角兽企业,如祺出行在今年7月已经在港交所顺利上市,实现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资本赋能有机衔接、良性发展。

近日,广汽集团又启动新一轮改革,改变自主品牌管理模式,全方位加强对自主品牌的经营管控力度。

10月25日,广汽集团发布公告称,对自主品牌的管理模式由战略管控向经营管控转变,同步实施相关组织机构改革,建立高效灵活的市场化机制和组织体系,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管理效率。同时宣布集团总部于今年11月2日整体搬迁至广汽传祺、广汽埃安和广汽研究院所处的番禺汽车城,以推进全要素向一线实务集中,为经营管控型管理模式提供组织保障。

简单来说,总部位置的迁移是此次战略调整的关键一环。是为了集中资源,建立起更加灵活高效的市场化机制,让决策者直面市场,直抓生产一线,提高市场响应速度。更重要的是,从远离生产一线的写字楼,直接进入生产基地,这是整个企业向下扎根的务实表现,也是企业提振信心的重要策略。

改革方向源自对市场走向的精准预判和提前布局。根据乘联会预测,2024年10月份狭义乘用车中,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预计将超过60%。换句话说,决定中国车企未来走向的,不再是和外资捆绑的合资车企,而是独立发展的自主品牌。

正基于此,广汽才有了这次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新的管理模式,也将带给广汽新的想象力。

据悉,在经营管控模式下,自主品牌每一款车型从研发阶段就会结合产品定位制定市场销量目标,让产品开发更市场化。广汽相关人士表示,新机制让一直身处后台的工程师和设计师打破传统的“工程师思维”,更加贴近一线市场真实需求,从源头提升广汽的产品力。

放眼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会发现,那些能扛住压力穿越周期的企业,大多都通过不断变化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和趋势。因为在我们常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里,变化才是应对变局的唯一捷径。

而对许多已有二三十年历史的企业来说,变化是最需要勇气的一件事。因为结构的调整、人员的精简、产线的关停,背后都牵扯利益二字。

但广汽却能在激荡的行业与更迭的周期里,以敢变、善变激发企业安身立命的新动能。这足够说明,这支队伍有底气在变化中走向年轻,在变化中逆转变局,也在变化中迎来新的增长。

我们要做的,就是客观对待企业在变化调整中的小波折,并对韧性坚强的中国企业,多一份信心,也多一点耐心。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