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近日报道,“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德国工业的心脏、德国工程的象征——大众汽车现在面临历史性裁员!”据德国《图片报》报道,大众汽车集团劳资委员会不久前在下萨克森州沃尔夫斯堡举行的员工信息发布会上宣布,大众汽车计划关闭至少3家工厂并裁员数万人,工资也将被削减18%。,德国下萨克森州奥斯纳布尔克,大众汽车降低成本计划引发罢工危机,员工在工厂外集会抗议。
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劳资委员会日前透露,由于盈利状况不佳,集团管理层计划关闭几家德国本土工厂,并进行大规模裁员。消息一出,引发德国各界轩然大波。对此,德国业内专家指出,大众汽车目前遭遇的困境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由来已久。根据大众汽车集团10月30日公布的最新财报,今年第三季度,集团的营业收入为785亿欧元,同比下跌0.5%,而净利润仅为15.8亿欧元,同比大幅下降了64%。而导致利润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汽车销量下滑和重组费用的增加。
而作为大众汽车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中国这边的销量下降更加迅猛,三季度大众在中国的销量仅为71.15万辆,同比下降更是达到了15%。细分的豪华车这部分,大众集团的降幅则更为明显。只有兰博基尼增长了18.7%,其他奥迪、宾利等品牌均有所下降,其中奥迪三季度全球销量下降16%,宾利更是达到了35.6%,保时捷下滑7%。这些豪车品牌的销量下滑,更是对大众集团造成了实质性的影响。
当前,大众在德国拥有近30万名员工,而卡瓦洛并未具体透露将有多少员工面临解雇。然而,总工会在同一天发布的声明中指出,裁员规模预计将超出预期,并计划对所有员工的薪资进行10%的削减,这一举措被形容为“具有历史性”。在这些员工中,约有一半在沃尔夫斯堡工作。大众汽车在德国设有10家工厂,其中包括位于下萨克森州的6家、萨克森州的3家以及黑森州的1家。
不仅如此,大众旗下的高端豪华品牌保时捷此前也已经表示,在中国市场需求下滑的影响下,保时捷也正在考虑削减成本,并重新调整优化生产的车型。此外,目前保时捷已经终止了与奥斯纳布尔克工厂的生产关系和未来车型规划。从表面上看,大众给出的理由是削减成本,保持其竞争力,听起来冠冕堂皇。但实际上,这并不是大众想看的的,更不是主动想这么做的,而是迫于压力下的无奈之举。
德国国内的工厂关闭、裁员、降薪风波愈演愈烈,而与此同时,大众在中国市场的扩展步伐却越走越稳健。这一反差不仅震惊了德国,也引发了全球的广泛讨论:德国这位昔日的制造业巨人,是否还能依靠大众来重振雄风?还是说,大众早已另谋新地,德国的未来只能独自承受寒冬?德国的天,似乎真的塌了。德国总理朔尔茨亲自出面呼吁大众保住国内的就业岗位,可这场危机的根源似乎并不在于一两家企业的决策。
有网友指出:“西方裁员先裁上层,我国裁员先裁员工。” 这反映了不同文化和管理体系下,企业在面对经济压力时采取的不同策略。在德国大众的案例中,我们看到的是直接对基层员工的影响,这与西方企业通常的裁员模式有所差异。另一位网友的评论则更加深刻:“俄乌冲突让德国失去了便宜的能源。如此下去德国的经济只会更加恶化。” 这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困境,而是整个国家经济和政治局势的缩影。德国大众的裁员和关厂,不仅是企业自身的调整,也是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无奈回应。
由于国际局势紧张,投资环境恶化,许多德国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选择搬迁至北美地区及亚洲等地。尤为重要的是,以法国和德国为首的欧盟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策略面临严峻问题。在汽车产业方面,欧盟对中国汽车实施高额关税,却对美国车企采取宽松政策,这种明显带有歧视性的贸易做法显然是在自我限制发展。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中国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此举无疑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是将其与中国这一重要市场的关系推向紧张边缘。
企业的生存从来不是简单的管理或技术问题,尤其是像大众这样体量庞大的跨国公司。尽管在本土举步维艰,大众的国际战略却令人深思。殊不知,正是在中国市场的大力投入与调整,成了大众当前得以喘息的关键。面对不利的市场环境,大众选择了继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其CEO奥博穆更是宣布将中国市场独立出来,并在战略上更加本土化。这一举措无疑显示出中国市场在大众整体布局中的重要性,甚至有人戏称如今的中国市场才是大众的真正“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