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薛其坤、诺奖得主等五位大咖在腾讯科学WE大会开讲,成都科幻迷追星成功!

IP属地 北京 编辑:胡颖 红星新闻 时间:2024-11-05 08:00:28

微成都报道 11月3日,第十二届腾讯科学WE大会在成都科幻馆举办。这是该大会首次落地成都,今年的主题是“科技树·转折点”。

做主题分享的科学家,分别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加州理工学院费曼理论物理学荣誉教授基普·索恩和挪威科技大学神经科学教授梅-布里特·莫泽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特聘教授、副所长和PandaX暗物质实验首席科学家刘江来,哈佛大学生物启发工程怀斯研究所所长唐纳德·英格伯。

他们分别向公众分享了微观量子世界、时空“涟漪”引力波、宇宙“幽灵”暗物质、大脑“GPS”网格细胞、人体器官芯片领域的前沿探索与突破。

微成都注意到,继深圳、北京后,成都是腾讯科学WE大会落地的第三个城市。今年也是腾讯科学WE大会首次在成都举办。对此,2024腾讯科学WE大会项目负责人黄奕认为,这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

五位科学家分享前沿突破

量子科技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前沿。薛其坤院士带领团队历经四年、反复试验逾千次,成功制备出一种兼具“磁性”“拓扑性”和“绝缘性”的新型材料,并在实验中发现该材料具备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从0到1”的突破,被物理学家杨振宁称为“从中国的实验室里第一次做出了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成绩”,推动了中国量子科技迈入世界顶尖行列。薛其坤在现场带领观众深入微观量子世界,并展示了最新的实验样品。他强调道:“要在重大科学问题上取得突破,必须在每一次实验、每一个细节上做到极致。”

薛其坤 主办方供图

时隔六年,诺奖得主基普·索恩再次受邀来到WE大会,并回顾了他对宇宙卷曲之面长达62年的探索之旅。基普·索恩预测:“到2030年代或2050年代,我们也许会迎来新的转折点——发现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引力波,并从中获取有关宇宙诞生和量子引力的信息。”此外,作为电影星际穿越的科学顾问,他在现场解析了电影中的穿越设想是如何实现的。

宇宙中95%是暗物质和暗能量,其中27%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暗物质。捕捉到暗物质粒子将带来人类认识宇宙的重大飞跃,可能导致新的物理学革命。刘江来分享了团队在中国的极深地下实验室——“锦屏地下实验室”2400米山体深处的探测成果:PandaX-4T实验,给出了世界最好水平的暗物质-核子相互作用上限,并发现太阳中微子和氙核弹性散射迹象。刘江来期望将来的某一天,暗物质探测出现“转折点”。

刘江来 主办方供图

诺奖得主梅-布里特·莫泽是大脑“GPS”的发现者之一,她的科研事业一直在探索人脑是如何产生行为、情感和思想的。在WE大会上,她揭秘了人脑中的位置细胞、网格细胞、速度细胞、边界细胞等如何协同工作,让我们更好地记住特定地点、理解在空间中的位置、监测移动速度、感知边界等。她的研究成果不仅揭秘了人脑处理空间信息的方式,也为治疗阿兹海默症等疾病带来启示。

唐纳德·英格伯分享了“器官芯片”的研发历程。器官芯片是一种铺着人类患者的活细胞、可以模拟他们自身器官功能的装置。英格伯带领团队设计出多种器官芯片模型,证实它们能模拟器官的功能,还成功开发出集成大脑、心脏、肠道、肝脏和肾脏等多个器官芯片的“人体芯片”。这些突破将使药物开发过程更快速、更经济,也让生产出的药物更安全。未来,科学家们可以针对各类患者群体定制人体芯片,用于药物测试,缩短试药周期,最终实现精准医疗。

项目负责人:腾讯科学WE大会和成都双向奔赴

继深圳、北京后,成都是腾讯科学WE大会落地的第三个城市。今年也是腾讯科学WE大会首次在成都举办。对此,2024腾讯科学WE大会项目负责人黄奕认为,这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

在她看来,成都是一个非常合适举办科学大会的地方。因为在科幻产业、科技创新方面,成都不仅有良好的硬件基础、产业土壤,而且市民中不少科学爱好者和科幻爱好者,构成了良好的观众土壤。

微成都记者留意到,现场不少市民带着孩子前来领略科学家的风采。成都一市民表示,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对科幻兴趣浓烈,目前她和孩子在写科幻小说,此番是一起过来“追星”的。“就像科学家说的,有些种子先种下,至于未来开什么花,就交给时间吧。”

西南交通大学王同学对“器官芯片”的分享印象深刻,作为计算机方向的博士生,他在思考计算机技术可以辅助的学科研究方向。这次大会上的一些前沿探索对于他之后想研究的交叉领域有所启发。

微成都记者了解到,腾讯科学WE大会始于2013年,曾邀请宇宙学家霍金、数学物理学家彭罗斯、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等近百位全球顶尖科学家及科技工作者登上WE大会舞台,该活动是腾讯长期助力基础科学的支点之一。另外,腾讯也通过“科学探索奖”和“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等持续资助科学家,长期助力基础科学研究。

记者 俞瑶 实习记者 符小茵

编辑 肖世清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