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创业板迎来开板15周年。从2009年开始,创业板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场之一。
记者获悉,截至10月29日,创业板共有1358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12万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家数占比约九成,近七成公司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创新、成长是创业板公司的鲜明属性和特点,培育出一批聚焦主业、坚守创新的优质科技企业,一大批公司在登陆创业板后,业绩和市值实现双增。
“中国未来之板”名副其实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经济进入加速转型期,大批创新型、成长型科技企业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资本市场的助力。
创业板应运而生,英文名称ChiNext Market,寓意“中国的未来之板”。
1999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明确“适时设立高新技术企业板块”。2000年,国务院决定设立创业板市场。2004年1月,国务院明确要求“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2008年,国务院将建立创业板市场列为当年重点工作之一。2009年3月,证监会正式发布创业板IPO管理办法。
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公司登陆创业板。自此创业板开始了高速成长之路,开板10周年之际,创业板共有773家上市公司,占当时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五分之一,总市值达5.68万亿元。
2020年8月24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平稳落地,市场基础制度进一步完善、市场功能持续提升。
截至2024年10月29日,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已达1358家,总市值超12万亿元。
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家数占比约九成,近七成公司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相关公司总市值约9万亿元,占板块比重高达75%,创业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未来之板”。
2009年至2024年,是创业板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发展的15年。
如今的创业板,成交量与活跃度持续提升,投资者数量超5000万;产品体系持续丰富,当前全市场跟踪创业板指数的ETF规模达1800亿元,跟踪创业板50指数的ETF规模达到491亿元,“创”系列ETF总规模达2430亿,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创业板市场之一。
业内人士认为,创业板快速发展,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带来了亮色。2009年创业板开板之前,资本市场主要服务于成熟、大规模的企业,A股上市公司中重化工产业、房地产、金融业及其他传统制造业仍占主导地位。创业板推出后,差异化定位使得资本市场真正拥有了服务创新创业企业的平台。
数据显示,2024年10月末,深市前五大市值行业分别为电子、电力设备、医药生物、计算机和汽车,与15年前存在明显差异。
创新“优秀生”涌现
创业板的筹备、推出和发展壮大,培育了一批聚焦主业、坚守创新、业绩优良的优质科技企业。
创新是创业板公司的鲜明属性。15年来,创业板公司累计总研发投入近万亿元,譬如以2023年年报数据测算,板块总体研发强度超5%,高于A股平均水平1.78个百分点。
创业板汇聚创新创业型人才。记者获悉,在1358家创业板公司中,研发人员合计超57万人,平均每家公司研发人员超400人,研发人员约占员工总数的两成,其中近230家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超过30%。
科研成果转化加快。据不完全统计,有50余家创业板公司参与到国家实验室建设,其中七成公司取得的科研成果已完成转化;894家创业板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研发,800家公司的科研成果已实现转化等。譬如,卓胜微推出射频前端领域最重要、最复杂的模组产品L-PAMiD,是目前业界首次实现全国产供应链的系列产品,已在部分品牌客户验证通过。
成长作为创业板公司的显著特点,一大批公司登陆创业板后,业绩和市值双双实现大幅增长。2009年,创业板尚没有公司年收入超过30亿元或净利润超过5亿元。如今,已有219家创业板公司2023年度营收超过30亿元,94家创业板公司2023年净利润超过5亿元。
以2024年10月25日收盘价(后复权)测算,635家创业板公司相对于发行价涨跌幅超100%,52家创业板公司相对于发行价涨跌幅超10倍。比如,2018年,宁德时代在创业板上市,上市5年后,年度营业收入从上市前的199.97亿元增长至4009.17亿元,增长约19倍,年净利润从上市前的38.78亿元增长至441.21亿元,增长超10倍。
制度“先行先试”不停步
与此同时,创业板担当了资本市场“先行先试”的试验田。
自启动之初,创业板施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这是境内资本市场首次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上做出的有效探索和制度安排。
2012年,创业板出台了较其他板块更为严格的退市制度,并直接推动主板市场新一轮退市制度改革。此外,首推“小额快速”定向增发机制,允许“不保荐不承销”,给予市场主体更大的自主空间。
作为资本市场“增量+存量”同步推进的改革,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统筹推进发行承销、交易、再融资、并购重组、信息披露监管等一系列基础制度创新,为后续全面注册制改革积累了有益经验。
注册制改革落地后,创业板设置更加市场化的重大资产重组制度,增加了定价灵活性,将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股份发行底价从市场参考价的90%下调至80%。截至2024年10月25日,创业板累计实施完成496单重大资产重组方案,涉及交易金额5547.78亿元,募集配套融资金额合计1306.05亿元。
同时,创业板还实行更为灵活的股权激励机制,截至2024年10月25日,创业板上市公司推出736单向激励对象授予第二类限制性股票的有关计划,涉及股份数量63.88亿股。
资本引活水带动创新“生态圈”
创业板市场的发展,推动了创新与资本的正向循环。
向内看,据不完全统计,有695家创业板公司在上市前获得近2569家次创投机构投资,投资金额超699.94亿元;以目前股价模拟测算,投资增值率近10倍。其中,有205家公司为注册制下新上市公司,获得933家次创投机构投资,投资金额合计282亿元。
向外看,创业板公司通过并购创新企业,或者设立产业并购基金的方式支持创业创新、孵化中小微企业。由此,形成了一个支持创新的生态圈,引导资源向高效率、高效益和高成长的领域聚集,打造产、学、研、资共同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良好生态。
展望未来,深交所有关负责人表示,创业板将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着力完善适应新质生产力特征的发行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持续监管等制度机制,全方位加大对优质科技企业的包容性、适应性和精准支持力度,引导更多先进生产要素向科技领域聚集,加强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监管,推动上市公司提升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促进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
责编:李文玉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