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杂志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做出全面部署:“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巩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成果
新质生产力的内核就是创新,具体包括三点:一是科技创新,二是产业创新,三是科技+产业,也就是用科技赋能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新能源汽车就是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例证。2024年7月,常规燃油乘用车零售84万辆,新能源乘用车零售87.8万辆,新能源乘用车国内月度零售销量首次超过燃油乘用车,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渗透率达51.1%。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949万辆,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1400万辆,中国占比67%。可以说,中国已经实现了在汽车领域的弯道超车。
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连续9年在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上位居全球第一,这是中国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也是全球汽车行业绿色转型的重要里程碑信号。此外,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以降低中国对国外石油的依赖度。以最近几年为例:2024年前7个月产591.4万辆,销593.4万辆,出口71万辆;2023年产958万辆,销949万辆,出口120万辆;2022年产705万辆,销688万辆,出口67万辆;2021年产354万辆,销352万辆,出口31万辆;2020年产136万辆,销136万辆,出口7万辆;2019年产124万辆,销120万辆,出口25万辆。
通过简单计算即可得出,2019年-2023年这5年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发展速度是800%,即8倍速发展。而且,这种趋势并没有减缓。
再看一组增长数据,可能更为震撼。2020年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累计达500万辆;2022年2月突破1000万辆;2023年7月第2000万辆下线;到2024年6月底,国产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均超过3000万辆。只用了4年,跨越了6个台阶,实现了6倍发展。
不但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取得突破,中国的汽车企业也有亮眼的成绩。以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例:比亚迪302.4万辆,吉利48.7万辆,广汽埃安48万辆,长安47万辆,理想37.6万辆,长城26.15万辆,蔚来16万辆,而美国的新能源汽车巨头特斯拉的产销量为180万辆。
至关重要的是,从产业创新角度分析,新能源汽车不但是汽车产业,它还是人工智能产业,其交汇点就在于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则是智能化,即上半场是硬件,下半场是软件,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基础是大数据。自动驾驶的基础是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大数据。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的数量上非常领先,这就为中国研发自动驾驶提供了丰厚的基础。目前中国自动驾驶的技术领先者是华为和百度。两者采取的技术路线是单车智能,也有企业采用的路线是车路协同。中国有可能在全球最早全面实现自动驾驶,进而带来诸多的产业创新,例如:车载教育产业、车载健康调理产业、自动驾驶出租车。
9月25日,在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的赛力斯汽车凤凰智慧工厂焊装车间,机械臂正在进行焊装。图/中经视觉 孙凯芳 摄
创新的主力军和加速器
既然新质生产力的内核是创新,那未来中国的创新之路应该如何走?
从大国崛起的历史和进程看,大国崛起与创新密不可分。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其经济发展主要靠大企业创新的拉动。中华民族的崛起一定要靠创新。中国要成为创新大国、创新强国,中国企业要成为创新的主力军,中国的股市(以及耐心资本)要成为支持创新的加速器。
第一,产学研一体化,且以企业为主导。
目前学和研(主要是科研院所)相当一部分是科研导向或学术导向(重视论文和专利的数量而不是质量),而不是企业需求或产业需求导向。未来在这方面有巨大的创新潜力和空间。产学研一体化的核心是建立科技与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企业应当在此体制中居于主导地位。
产学研结合体的形式包括:第一种,由企业有选择地接受科研院所、高校的科技成果转让。第二种,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委托科研院所、高校培训各类人员,开发某些技术,进行某些决策方案或管理方案研究。第三种,由企业提供厂房、资金和设备,科研院所、高校提供技术,双方联合研究开发某项产品。第四种,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共建教学、科研、中试联合体。
对于产学研一体化有三点建议:
以企业为主导深化产学研结合。企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新技术、新产品最敏感。产学研结合,要坚持“产”为主导,即企业为主导。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凡是产业目标明确的,要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
完善“科研院所、高校对企业”的支持和服务机制。科研院所、高校应从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出发,建立面向企业的研究开发机构、技术服务机构,特别是为企业技术攻关、创新决策服务的“快速反应部队”。同时,建立科研院所、高校对企业的深度服务机制。例如,既提供创新技术,又帮助成果孵化、知识产权转化,同时进行人才培养与人才输送,并协助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
完善企业对科研院所、高校的需求导向和技术合作机制,并为科研院所、高校的知识产权进行基于市场经济的合理定价。同时,建立适应市场的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比如,企业与科研机构或大学合建研发机构或研究开发中心,企业出钱、出题目,大学组织力量研究开发,实现长期合作。
对于企业而言,要充分利用中国研究机构的力量,关注大学教授领衔的研究课题,充分利用大学里面的智力,通过和企业联合,把它转化成商品,进入市场。当企业了解到某些研究机构正在做某些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很有利的项目时,在它们还没有成熟之际,就提前介入,和它共同来培育,一直到技术成熟并商品化。
第二,营造创新氛围,支持冒险,包容失败。
个人的天赋能成就一家创新企业,但创新环境能成就一批创新企业。创新必须有创新企业家,或者创新领军人物。这就需要打造敢为天下先的企业家精神,核心是浓厚的创新氛围。目前存在一种不好的社会心理现象:只求躺平,冒险不足;求稳有余,拼搏不足;保守有余,缺乏高目标追求。与此相应,在心理层面上不宽容失败,不鼓励追求极致、实现颠覆、快速行动、挑战、激情、变革等。21世纪的创新是科技与人文的结合,我们的社会氛围要强化企业家对人文和艺术的跨界。跨界创新,不破不立,让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对现代的顶级创新、科技无人区探索发挥底层支撑作用。
与此同时,创新企业也应该在内部打造创新文化。为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应当建立一个鼓励学习知识、共享知识和激励员工创新的创新文化。在这种企业文化中,信任、参与及合作是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第三,创新资本打造。创新资本即耐心资本,它不是持有2年、3年的资本,而是持有5年、10年的资本。新质生产力的高风险性要求企业外部有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来配合。目前,中国的耐心资本规模不够,投资效率不高。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新质生产力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与之相适应,耐心资本要以提高供给质量、优化供给结构为主攻方向,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拓展数字消费、电子商务、共享经济、智慧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就未来而言,耐心资本要注意两点。一是投资决策基于理性化的判断,并有系统化的方法,对于商业、行业的理解进一步精细化;二是注重对投资企业的管理,即重视投后管理。就投后管理而言,要从战略层面提供建议和支持;并且担任非正式猎头或推荐人,利用其声望和行业内的关系网,吸引高素质人才。
第四,重点突破开放式创新。
开放式创新强调企业应均衡协调内部和外部的资源进行创新,将企业自身研发过程向外界拓展,引入外部利益相关者(如客户、供应商、科研机构、风险投资等)提供创新要素,以实现快速、低成本的创新。开放式创新是各种创新要素互动、整合、协同的动态过程。
从国际创新角度看,开放式创新是未来发展趋势。开放创新强调将外部创意和知识与企业内部研发活动结合在一起,强调多主体的参与以及外部知识资源对于创新过程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变独立研发为联合研发。我国的一些企业也在积极地应用开放式创新。未来10年,我国企业要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提高我国科技发展国际化水平,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南开大学商学院现代管理研究所所长李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