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技术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同比增长25%至16.53亿千瓦,约占我国发电总装机的53.8%。其中,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达4.27亿千瓦、4.67亿千瓦、7.14亿千瓦、4530万千瓦。值得一提的是,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11.8亿千瓦)已经超过煤电(11.7亿千瓦)。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九年位居世界第一,截至6月底,保有量达到2472万辆,占全球一半以上;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位居世界第一,多晶硅产量连续12年位居全球首位。
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支柱,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和举措,积极打造“新能源之都”。下面结合2024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简单介绍一下。该榜单调研范围为所有省级城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通过四个维度(优质企业集聚度、中小企业集聚度、新能源投资热度、高端人才集聚度)进行评分,列出新能源产业集聚度最高的中国城市50强。
从区域分布来看,华东区域上榜城市最多,占据半壁江山;紧随其后的是华北9个,华南7个,华中3个,西南、西北、东北各有2个。从省份分布来看,江苏蝉联第一,共有10个城市上榜,前四名占据2席;其次是广东6个,浙江5个,河北、内蒙古、山东各有3个,安徽、福建、江西、辽宁各有2个。
苏州排在第四位,综合指数为80.8。根据规划,到2026年全市新能源产业产值将突破1万亿元的目标,其中,光伏相关产业产值力争达到1800亿元,拥有产值超百亿企业5家左右;新型储能相关产业营收规模力争超过1200亿元,培育或引进10家产值40亿元以上企业。
常州上升1位,排名第三,综合指数为82.2;投资热度集聚度连续三年居于第一,凸显了这座二线城市在新能源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2022年,常州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新能源之都”,不仅孕育了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天合光能等佼佼者,还吸引了宁德时代长三角地区最大生产基地、理想汽车全国最大生产制造基地、总投资约百亿元的比亚迪华东产业基地落户。
去年新能源产业产值超过7600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近一半;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值分别达到1777亿元、1400亿元、1121亿元。常州已形成漂阳和金坛两大核心产业集群,动力电池产销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
深圳位居次席,综合指数为87.3。去年全市绿色低碳产业(包括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生态保护修复与利用等)增加值2213.58亿元,仅次于新一代电子信息、数字与时尚产业。
9月25日,比亚迪第9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深汕工厂下线,成为全球首家达到这一里程碑的新能源汽车。这距其第8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仅仅过去2个多月。除此之外,深圳还聚集华为数字能源、欣旺达、华宝新能、贝特瑞、德方纳米、星源材质、新亩邦、格林美等代表企业,在电池材料、电芯模组、控制系统、系统集成等关键环节拥有较高市占率。
上海位居排在榜首,综合指数达到87.8。其中,新能源优质企业聚集指数97,新能源高端人才集聚指数95,双双排名全国第一。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已成为全球产能最高的整车超级工厂,从2019年12月底投产,到今年10月11日第300万辆整车正式下线,仅仅用了58个月。这里也是特斯拉最重要的出口基地,1/3的产能远销欧洲、亚太等海外市场。
位于临港新区的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投资总额约14.5亿元,将主要生产大型商用储能电池Megapack,年产能将达到40GWh,预计将于2025年第一季度开始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