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有时像一颗遥远的星星,我们只能仰望。可总有人不满足于远远地看,他们选择一步步攀登,直到有朝一日能真正触碰星光。10月29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名单正式公布,三位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与媒体见面,其中一位名字格外引人注目——王浩泽。她不仅是“90后”,还是中国首位女性航天飞行工程师。她的故事像是一场关于成长、坚持与梦想的长跑。
王浩泽来自河北滦平县,一个普通的家庭。她的父亲是一名交通警察,母亲是教师。母亲的成长历程对王浩泽影响深远:年少时因贫辍学,但依靠自学完成学业,最终成为老师。这样一位母亲,用实际行动告诉女儿,知识能改变命运,而努力能塑造未来。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王浩泽,从小便知道,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生活的每一条路都通向更宽广的远方。
求学时,她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高考考入东南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后,她并未满足于此,而是以优异成绩继续深造,攻读工程热物理的研究生学位。大学期间,她并不是一味埋头读书的“书呆子”。她热爱运动,曾是校田径队的一员,代表学校参加各类省级比赛。那时的跑道上,她可能不会想到,这些锻炼为她未来的航天员生涯打下了多么重要的身体基础。
毕业后的王浩泽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成为火箭发动机的预研设计师。看似离梦想渐行渐近,但挑战才刚刚开始。她的工作不是简单的“拼积木”,而是在零基础上不断探索,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那些复杂的方程、看似无解的参数和“天书”般的计算模型,像一道道游戏中的关卡,需要她动用全部智慧一一破解。正是在这些探索中,她发现自己热爱迎接未知的挑战,那种“闯关”成功后的成就感,驱使她不断前行。
然而,她的航天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研究生期间,她一度被陌生的课题折磨得筋疲力尽,甚至向导师吐露过“太难了,想放弃”的念头。导师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她:“即便以后不搞科研,现在也要养成认真做事的习惯。否则将来遇到你喜欢的事情,可能也不会认真对待。”这句话像一盏明灯,为她照亮了未来的路。王浩泽把这段教训记在心里,成为她面对任何困难时都坚持到底的准则。
真正改变她命运的,是国家第三批航天员的选拔通知。当这个机会出现在她面前时,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经过一轮又一轮严格的考核,她成功入选。当她走进航天员大队,看到那些曾在电视上见到的航天英雄近在眼前时,那种激动与欣喜几乎让她怀疑自己是否身处梦境。那天,她在日记本中写道:“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年富力强时肩负使命;最大的幸福,是将个人价值与祖国需要结合。”
成为航天员后,她进入了全新的世界。航天员的生活只有两种状态——飞行,或准备飞行。每一次训练都是为下次任务做好万全准备。在这支队伍里,不论是执行过任务的资深航天员,还是新加入的成员,大家都一样地拼命投入,载誉而归后便迅速清零,重新投入学习和训练。为了飞得更高、更远,他们不断突破自我。
航天员的训练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在出舱程序训练中,她需要穿着超过100公斤的舱外航天服,完成在失重状态下的精细操作。厚重的手套让她的双手失去触感,狭窄的头盔限制了视野,每一次移动都像在与自己的身体较劲。训练初期,她甚至无法准确地将软管束接头插入腰部那仅1厘米直径的小孔中。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她没有选择退缩,而是不断练习,直到肌肉记住每一个动作。
类似的挑战在失重水槽模拟训练中再次出现。她需要将穿着厚鞋的双脚卡入不到2厘米宽的限位器中。即使在地面上,这样的操作都已不易,更何况是在水下模拟的失重环境里。第一次训练失败后,她没有气馁,而是向有经验的队友请教,向刘洋和王亚平等前辈学习“太空生活”的技巧。在无数次重复练习后,她终于掌握了每一个操作要领。
2024年6月26日,王浩泽在出舱训练中表现出色,这让她离飞天梦想更近了一步。她将每次失败都当成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在不断打磨中成长为真正的“太空战士”。大家都称她是“拼命三娘”,这不仅是一种称赞,更是一种对她毅力与决心的肯定。
每个孩子小时候都有仰望星空的时刻,幻想自己飞向太空的模样。2003年,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一飞冲天,实现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彼时的王浩泽还只是个上初中的女孩,站在教室外抬头看天,或许也在想象未来的某一天自己是否有机会飞向星空。如今,那个女孩终于成为了人们期待中的航天英雄,踏上了飞向太空的征途。
神舟十九号即将启航,带着三位航天员的梦想和国家的期盼。对于王浩泽而言,这不仅是一场飞行,更是一段自我超越的旅程。她说:“我想在‘太空豪宅’里体验失重的快乐,在深邃的宇宙中与星星挥手,但更想透过舷窗看看生我养我的祖国。”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梦想从不会因为遥远而不可达成,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星辰大海也能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