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9年的地平线长出自己的年轮

IP属地 北京 编辑:苏婉清 汽车咖啡馆 时间:2024-10-28 16:10:42

伴随着技术、产品落地,地平线很快完成了标杆项目的打造。2020年10月,地平线与理想汽车达成合作,双方组成联合团队共同推动理想ONE智驾项目。随后,理想ONE一炮而红。地平线就此积累了标杆项目,开始一遍一遍地复制成功经验,形成强大势能。

打通了智驾芯片,下一步就是智驾系统。此前,地平线已经发布Mono、Pilot两大智驾系统,覆盖了中低阶智驾。2023年10月,地平线启动SuperDrive项目,该智驾系统可实现全场景无差别的智能驾驶,被誉为“捅破天”的智驾。2025年,其将实现首款量产合作车型交付。

在企业战略上,地平线坚定且有效——步步为营。每一步都成为整个生态更大的基盘。

坚定的软硬件一体战略是地平线在智驾领域发展的基石,而灵活商业战术是地平线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

一个广为人知的评价是,余凯很擅长沟通。在NEC实验室时,他就展现出了柔软的身段。作为NEC实验室的大家长,余凯为实验室创造了经济条件和研究条件。

与很多在产品上雄心勃勃的初创公司不多,地平线以L2起家,过去几年其凭借征程2、征程3两款芯片,在中低阶智驾领域攫取了优势份额。行至2023年,才以征程6系列向高阶智驾吹响进攻号角。

面对“征程6姗姗来迟”的看法,余凯曾做出回应。“当时咱没那个实力。”他爽快承认,企业有多大本事吃多大一碗饭。头部企业能做一个方向和品类的定义者,而地平线始终坚持不在悬崖边跳舞。征程6系列的推出,意味着地平线已经具备世界顶级智驾芯片企业的实力。

此外,地平线的业务模式足够开放。其定位Tier-2,客户既包括整车厂,也包括Tier-1供应商。开放的业务模式,让地平线能够为不同需求的客户提供产品。

比如,地平线能够提供智驾方案,但同样服务于研发智驾方案的客户;地平线的主营业务之一是汽车芯片,其同样能够支持客户做芯片。此前,业内有流传称,地平线拥有“保姆式”的服务。

“客户要什么给什么。我们也支持客户做芯片,把芯片底层内核BPU、上层BSP软件都开源提供给客户。”余凯说。

带领地平线实现从0到1的过程中,余凯将其灵活多变的商业思考渗入了地平线的业务模式——事实上,这也恰到好处地消弭了软硬件一体研发所带来的“强势”感,为地平线生态护城河的建立打下地基。

03企业和市场的成长都需要时间

“任何有效的商业模式,一定需要时间积累,所以我们要做时间的朋友。”作为一名懂商业的科学家,余凯对时间有一种执着。“短平快的生意是没有护城河的。”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清代陈澹然的这句话,至今被奉为经典。一时的小聪明是短视的、微不足道的。

与此类似,对于地平线的规划,余凯认为,企业很难一蹴而就,市场定位需要时间,打造团队需要时间,建立流程需要时间,产品的研发和推向市场需要时间,形成规模化都需要时间。

做时间的朋友,不仅是眼下成长的客观需求,也有未来发展穿越周期的考虑。汽车,只是机器人领域的一个子集,区域战不能决定全局的命运。

从中低阶到高阶、从汽车到机器人,技术与产品的进化需要在代际中完成,人是这场接力赛中的关键驱动要素。

“我越来越意识到,一个企业要完成一个很大、很难的目标,所有的资源禀赋都不重要,最终撬动变革的力量是人。”余凯深知,这首先是一个人才密集型产业,其次,人和市场的成长都需要时间。

在2019年,地平线的团队曾经历过一场大变革。地平线成立之初选择了同时做AIoT和汽车两大业务,其中AIoT业务一度实现了商业短闭环,为地平线贡献可观的营收。

2019年,地平线做出重大调整,放弃AIoT业务,专心致志投入汽车业务。

当时,AIoT业务市场不断扩张,汽车业务却举步维艰。不解、质疑……地平线此举看似与当时的商业逻辑格格不入。

但其实,做出决定前的大半年,余凯及团队经历了无数次的讨论。在一次又一次的技术、产品、市场分析中,地平线内部达成共识:AIoT业务虽然实现了商业闭环,但过于分散,无法击穿。汽车业务虽然看似有巨大风险,但行业容纳了足够多的资金、人才和产业链玩家,潜力巨大。

最终,理性战胜了感性。而在业务拓展过程中及时反思、分析、总结、决策的习惯,也在余凯带领的地平线团队心中,埋下了一颗持续学习、优化的种子。

汽车智驾业务发展的过程中,这颗种子逐渐生根、发芽,促使地平线形成了一个具有成长性与韧性的学习型团队。

长安汽车是地平线第一个量产合作伙伴,其2020年发布的UNI-T采用了地平线征程2芯片,这是地平线团队首次实现国产智能计算方案在车上的量产。

随之而来的理想汽车项目,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理想one选用了地平线的征程3芯片,但在做量产落地上犯了难。因为那时,理想的自动驾驶团队不过几十人。身段柔软的地平线,选择提供更贴身的软件服务,与理想组成团队做联合开发。

这对地平线团队而言是一个突发性挑战,也是一次做出标杆项目的机遇。时间紧,任务重。常规来说需要2-3年的项目周期,被双方团队成员压缩到了8个月。随后,理想one大获成功,理想也成为地平线的“忠实客户”之一。

完成了从0-1,从1-100变得更顺畅了。从2021年3月和地平线启动战略合作后,比亚迪已有百万辆汽车搭载了地平线芯片,这为地平线团队带来了大规模量产落地的经验。

基于在技术、产品、量产上的成果,地平线获得了德国巨头大众集团的青睐。2022年10月,大众CARIAD与地平线开展全新合作。地平线从此走上国际牌桌。

从长安项目到理想项目,再到比亚迪项目、大众合作,地平线团队完成了一个0-1的学习型组织发展历程。

一家企业想要穿越浩荡的技术变革周期、起伏不定的行业周期,需要一名能够预见趋势的领导者,更需要一个不断超越和突破自我的学习型组织。

对一家初创公司而言,正是人的成长、团队的成长,撬动了公司的成长。学习型组织的形成,既能帮助公司在高风险时代对抗风险,又能在技术变革时代增强适应性。这能帮助公司灵活应对外界的动态变化,从而穿越周期。

在团队支持下,地平线成长飞速。2021年、2022年、2023年,地平线营收分别为4.67亿元、9.06亿元、15.52亿元;毛利率分别为70.9%、69.3%、70.5%,逐年增长。2021年-2023年,其营收复合年增长率达到82.3%。

与此同时,地平线渐渐完成了生态的建设。如今,其已经成为中国汽车市场智能驾驶量产速度最快、品牌最广、车型最多的企业。迄今为止,其出货量达600万,已与27家OEM(42家OEM品牌)签下了290款车型的量产项目定点,累计有152款车型达成SOP。

“从终局来看,技术优势很难变成稳固的优势。比技术优势更容易持久的,是客户关系、品牌和生态。”余凯说。

生态,将成为地平线穿越汽车智驾周期、穿越人工智能大周期的底气。

目前,从出货量和产品矩阵的角度来看,地平线已稳坐智驾科技头把交椅,为最大的提供前装量产ADAS和AD解决方案的中国公司。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地平线凭借征程系列计算方案,以28.65%的份额位居市场第一,覆盖低、中、高阶全场景智驾量产需求。

跑通了汽车智驾的技术-产品-生态护城河,地平线仍在不断推进蓄势待发的泛机器人业务。

2024年初,地平线AIoT业务独立为地瓜机器人,主营业务为提供机器人软硬件通用底座。目前,地平线内部也已组建了一个约50人的具身智能团队。

据悉,地平线 “地瓜机器人”主要研发消费级机器人的底层计算平台,而具身智能团队则主要研发具身智能软硬件。这意味着,在汽车智驾之外,地平线正面向智能机器人的星辰大海做出更广、更深的布局。

伴随着时间的积累,地平线正谨慎而确定地穿越周期,迎接属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时代红利。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