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人工智能 » 正文

AI让“造假”更简单、“打假”更艰难?

IP属地 北京 编辑:苏婉清 未来图灵 时间:2024-10-28 15:15:50

今日凌晨,一起由AI技术引发的舆论风波再次将AI生成内容的真实性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

Reecho 睿声公司官微发布声明称,“卢某录音门” 事件中的嫌疑人王某使用了该公司自主研发的 Reecho 睿声 AI 配音大模型平台,对卢某的直播片段进行克隆,并通过文本生成伪造音频。警方深入调查发现,犯罪嫌疑人王某某利用从互联网下载的音视频资料,杜撰脚本,借助 AI 工具生成假冒音频,再用视频软件合成音视频并在网络发布,最终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波。

合肥市公安局警方通报

此类事件并非个例,近年来随着AI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从文本到图像,再到音频和视频,AI的“创作力”正在改变信息传播的方式。但同时,这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确保这些内容的真实性、原创性和合规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历史上已有多个案例显示了AI技术的双面性,如Cambridge Analytica公司利用社交媒体数据影响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以及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制作虚假视频(Deepfake)的行为,包括今年,犯罪嫌疑人使用Deepfake技术“AI换脸”和AI音频合成了一场“高管会议”在香港诈骗,案件涉案金额高达2亿港元。这些案件都给社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以AI之矛,攻AI之盾

AI 生成内容(AIGC)已深入生活各方面,涵盖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其 “创作力” 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信息传播格局,能根据输入文本自动生成相应内容,并通过不断学习和优化提升质量与多样性。这种全新创作模式极大丰富了信息传播渠道与形式,带来丰富多彩的视听体验。然而,这些产品虽在效率层面为众多企业和个人用户带来便利,却也成为不法分子的牟利工具。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利用AI作恶的行为问题,各国政府和机构纷纷采取行动。一方面,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明确AI技术的使用边界和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9 月 14 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推动 AI 标识技术,为其赋予 “数字身份证” 可实现全程追溯与验证,有助于版权保护等。《征求意见稿》明确文本、音频、图片、视频等需添加显著提示标识,未标识造成严重后果将被处罚,以保障办法实行,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