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9年的地平线长出自己的年轮

IP属地 北京 编辑:吴俊 汽车咖啡馆 时间:2024-10-28 15:14:11

出品 丨 搜狐汽车·

作者 丨 胡耀丹

2024年10月24日,地平线创始人余凯敲响了港交所开市的锣。随着锣声的响起,港交所开市,地平线(地平线机器人-W,股票代码:9660.HK)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今年港股IPO最大的科技企业。

这一天,距离余凯回国12年,距离地平线成立9年。

中国有句古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暗含了一个横贯商业与技术的逻辑,且极具生命力,即“财富在周期中积累,进化在代际中完成。”

2010年,时任美国NEC实验室主任的余凯,带领团队赢得了第一届ImageNet竞赛的冠军。据余凯自述,这是他进入工业界之后的第一件漂亮事儿。“可以说,在2012年AlexNet之前,我们用非监督的卷积深度学习算法做图像识别,是被广泛证明的最好的算法。”

踏入人工智能领域的余凯,一定知道他进入的是一个新的技术周期,被称之为第四次工业革命。

不过,与以往不同,这次商业与技术结合的爆发可能会发生在中国。另外,根据PC、智能手机领域英特尔、高通的周期性与代际转换特征,基于汽车和机器人的芯片与解决方案一定会是新的生态联盟。

在诞生之初,余凯就向外界解释地平线的存在价值和历史使命。“我们要做智能机器人时代的Intel,我们要做智能机器人时代的操作系统,所以公司的名字就叫Horizon Robotics ,Horizon你可以看作是一个平台——Horizontal,Robotics就是机器人,我们就想做机器人时代的Wintel,去赋能无数的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所以这个是地平线一开始创业的发心。”

宏观上来看,中国市场确实进入了从资源、贸易向技术驱动转变的商业周期。然而,相对于技术领域,商业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是对掌舵者的严酷考验。

对此,余凯并不陌生。“从美国历史来看,其实真正科学家创业也是比较少。科学家创业最大的挑战,是怎么实现商业化。失败的公司本质上并不是输在技术,而是没有打造高效的商业运营。”

在余凯的手中,地平线是如何在一众科技企业中脱颖而出?接下来,又将如何像树一样,一年一圈,长出清晰可见的时间印记?

01 余凯的选择与放弃

2012年4月,余凯离开美国硅谷的 NEC 实验室,回到中国加入百度领导多媒体部,即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的前身。

对于科学家出身的余凯而言,这是一个不小的改变。“我从一名在硅谷从事基础研究的实验室主任变成了一个大型研发团队的管理者,并且使自己带领的团队研发的技术被上亿名用户使用。”余凯认为,百度给了他这个“舞台”。

他至今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是,当时,他曾代表百度参加了一场美国加州太浩湖畔的秘密竞拍,竞拍对象为用卷积神经网络赢得ImageNet竞赛的辛顿团队,竞拍对手包括谷歌、微软和DeepMind。余凯将这次秘密竞拍比作深度学习推动全球科技产业变革的“发令枪”。在这之后,深度学习的潮流逐渐席卷世界。

2015年,余凯从百度离职,创立了地平线。虽说从深度学习领域“跳”到了芯片领域,但鲜为人知的是,余凯做芯片正是为了推进深度学习。

在百度IDL工作期间,余凯发现GPU 运行深度学习算法的效率是CPU(中央处理器)的几十倍。此时,专门为深度学习设计加速芯片的想法在他脑海中生根发芽。在这一想法的牵引下,余凯创建的地平线,开辟了中国深度学习芯片创业的赛道。

2015年,地平线成立的那一年,余凯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他认为,下一代终端一定是无处不在的智能机器人。地平线在成立之初,立志要做智能机器人时代的Intel。因此,他将地平线对应用领域的选择,推进到了泛智能机器人领域。

哪怕放在今天,这一产业洞察仍然足够先进。但彼时,一个真正的问题是,谁能造出最先落地的智能机器人?

当时,有人给余凯提出了两个建议。一是做手机芯片,二是做云计算芯片,余凯均选择了拒绝。

“我觉得直面竞争是很傻的。真正好的战略,是风险厌恶型的。真要自己上战场,还是要以10打1。”他说。

风险厌恶,在不确定性中抓确定性。这是企业家精神的一部分。也正是这一部分,让地平线行稳致远。

最终,余凯做出决定——ALL in汽车。2015年,地平线还同时发展AIoT和汽车两大业务。2019年,地平线砍掉AIoT业务,ALL in汽车。

“地平线认为,必须有一个大产业,才能吸引到足够多的资金、人才、产业链上的玩家,把技术做成熟、成本打到最低,把产业击穿。”余凯认为,车将是机器人的形态之一,这也是难度最大要求最高的应用领域,如同是人工智能产业的珠穆朗玛峰。

产业的体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哪个行业能率先被击穿。

产业中心的转移,以出货量量级跃升为基础。以PC、手机为例,正是由于手机出货数量跃升,走入万千百姓家,手机制造业才成为全球电子产业的主导力量。也正是因为手机所带动的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才最终撬动了物联网变革。

因此,在AIoT的变革初期,最先实现智能机器人落地的领域,必须有足够的出货量、保有量基础作为支撑。

从地平线成立至今的9年间,中国汽车市场发生了两个巨大的变化,再次向勇于创新、敢立潮头的企业张开包容、开放的怀抱。

其一,中国市场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3000万辆,汽车出口量跃居全球第一;其二,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超过50%,新能源汽车月度渗透率突破50%。销量提升和竞争加剧,激起整车企业新一轮的技术竞赛,为地平线等新兴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合作契机和肥沃的试错土壤。

“AIoT行业要发展起来,得先把自动驾驶行业击穿。”在余凯看来,IoT 行业发展起来,是因为智能手机行业被击穿了,芯片、操作系统、通讯模块一整个产业链条迅速成熟。而在AIoT行业中,自动驾驶是那个“Killer App”。

在汽车业务中,余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智能驾驶。

2015年,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尚未崛起,甚至偶有唱衰之声。在那个时候选择聚焦资本密集、人才密集的智驾领域,需要莫大的勇气。

让余凯做出最终选择的不是“上帝视角”,而是其骨子里的技术基因。这让其选择了寂寞,让地平线耐住了寂寞,遇难则强。

但是,“迎难而上”并非地平线选择行业的唯一标准。在这背后,余凯有着缜密的商业思考逻辑。

“创业公司一定要思考什么地方是你的根据地,第一,这个根据地未来能不能长大,第二它是不是在巨头射程范围之内。”

智能驾驶包括环境感知、人机交互、决策控制。余凯认为,如果拥有了击穿智能驾驶的能力,地平线就能将此能力复制在无数的智能终端上。

由此,地平线在不确定的创业时代,找到了一个确定的领域。

02 地平线的坚硬与柔软

从诞生之日始,地平线就坚定不移地选择了软硬件一体的研发策略。

“真正认真对待软件的人应该做自己的硬件。”余凯曾引用计算机大师 Alan Kay 的名言,他表示,软硬件深度结合可以带来1000倍效率提升。

当下,软硬件一体研发已经成为共识。只做软件不做硬件无法取得整合优势,只做硬件不做软件同样如此。

但在地平线创立之初,这是一个“反共识”之举。彼时,这一技术、产品策略暗含着两大风险,一是财务上担心无法支撑;二是商业模式上忧心不够灵活。

地平线之所以采取软硬件一体的研发、产品战略,并非为了“反共识”而反共识。这是基于余凯的判断而来,也由地平线的技术底色决定。

对软硬件技术的极致追求,让地平线不负众望地在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业内流传,与竞品相比,其智驾芯片往往更“好用”。“好用”的原因之一便是,其提供了一系列原汁原味的软件工具辅助开发。

“每一代平台我们都要有全栈的能力,但不能赚全栈的钱。”余凯说。地平线的客户中包括智驾公司,但其同样坚持要拥有智驾全栈开发能力。

拥有全栈的研发能力,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这不禁令人想起芯片制造领域的“巨无霸”企业台积电。2008年,台积电提出“开放创新平台”(OIP),融合与芯片设计相关的所有业务,为客户提供全套芯片设计工程服务。这令其在与三星电子和英特尔的竞争中占据上风。

2021年-2023年,地平线研发费用分别为11.44亿元、18.8亿元、23.66亿元,分别占各期收入的245%、207.6%、152.5%。

在高额投入下,地平线征程2、征程3、征程5、征程6四款智驾芯片,Horizon Mono、Horizon Pilot、Horizon SuperDrive三款智驾方案相继推出。其中,征程6有六个版本,提供了计算方案的灵活配置,SuperDrive则奔着智能驾驶标杆而来。

伴随着技术、产品落地,地平线很快完成了标杆项目的打造。2020年10月,地平线与理想汽车达成合作,双方组成联合团队共同推动理想ONE智驾项目。随后,理想ONE一炮而红。地平线就此积累了标杆项目,开始一遍一遍地复制成功经验,形成强大势能。

打通了智驾芯片,下一步就是智驾系统。此前,地平线已经发布Mono、Pilot两大智驾系统,覆盖了中低阶智驾。2023年10月,地平线启动SuperDrive项目,该智驾系统可实现全场景无差别的智能驾驶,被誉为“捅破天”的智驾。2025年,其将实现首款量产合作车型交付。

在企业战略上,地平线坚定且有效——步步为营。每一步都成为整个生态更大的基盘。

坚定的软硬件一体战略是地平线在智驾领域发展的基石,而灵活商业战术是地平线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

一个广为人知的评价是,余凯很擅长沟通。在NEC实验室时,他就展现出了柔软的身段。作为NEC实验室的大家长,余凯为实验室创造了经济条件和研究条件。

与很多在产品上雄心勃勃的初创公司不多,地平线以L2起家,过去几年其凭借征程2、征程3两款芯片,在中低阶智驾领域攫取了优势份额。行至2023年,才以征程6系列向高阶智驾吹响进攻号角。

面对“征程6姗姗来迟”的看法,余凯曾做出回应。“当时咱没那个实力。”他爽快承认,企业有多大本事吃多大一碗饭。头部企业能做一个方向和品类的定义者,而地平线始终坚持不在悬崖边跳舞。征程6系列的推出,意味着地平线已经具备世界顶级智驾芯片企业的实力。

此外,地平线的业务模式足够开放。其定位Tier-2,客户既包括整车厂,也包括Tier-1供应商。开放的业务模式,让地平线能够为不同需求的客户提供产品。

比如,地平线能够提供智驾方案,但同样服务于研发智驾方案的客户;地平线的主营业务之一是汽车芯片,其同样能够支持客户做芯片。此前,业内有流传称,地平线拥有“保姆式”的服务。

“客户要什么给什么。我们也支持客户做芯片,把芯片底层内核BPU、上层BSP软件都开源提供给客户。”余凯说。

带领地平线实现从0到1的过程中,余凯将其灵活多变的商业思考渗入了地平线的业务模式——事实上,这也恰到好处地消弭了软硬件一体研发所带来的“强势”感,为地平线生态护城河的建立打下地基。

03企业和市场的成长都需要时间

“任何有效的商业模式,一定需要时间积累,所以我们要做时间的朋友。”作为一名懂商业的科学家,余凯对时间有一种执着。“短平快的生意是没有护城河的。”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清代陈澹然的这句话,至今被奉为经典。一时的小聪明是短视的、微不足道的。

与此类似,对于地平线的规划,余凯认为,企业很难一蹴而就,市场定位需要时间,打造团队需要时间,建立流程需要时间,产品的研发和推向市场需要时间,形成规模化都需要时间。

做时间的朋友,不仅是眼下成长的客观需求,也有未来发展穿越周期的考虑。汽车,只是机器人领域的一个子集,区域战不能决定全局的命运。

从中低阶到高阶、从汽车到机器人,技术与产品的进化需要在代际中完成,人是这场接力赛中的关键驱动要素。

“我越来越意识到,一个企业要完成一个很大、很难的目标,所有的资源禀赋都不重要,最终撬动变革的力量是人。”余凯深知,这首先是一个人才密集型产业,其次,人和市场的成长都需要时间。

在2019年,地平线的团队曾经历过一场大变革。地平线成立之初选择了同时做AIoT和汽车两大业务,其中AIoT业务一度实现了商业短闭环,为地平线贡献可观的营收。

2019年,地平线做出重大调整,放弃AIoT业务,专心致志投入汽车业务。

当时,AIoT业务市场不断扩张,汽车业务却举步维艰。不解、质疑……地平线此举看似与当时的商业逻辑格格不入。

但其实,做出决定前的大半年,余凯及团队经历了无数次的讨论。在一次又一次的技术、产品、市场分析中,地平线内部达成共识:AIoT业务虽然实现了商业闭环,但过于分散,无法击穿。汽车业务虽然看似有巨大风险,但行业容纳了足够多的资金、人才和产业链玩家,潜力巨大。

最终,理性战胜了感性。而在业务拓展过程中及时反思、分析、总结、决策的习惯,也在余凯带领的地平线团队心中,埋下了一颗持续学习、优化的种子。

汽车智驾业务发展的过程中,这颗种子逐渐生根、发芽,促使地平线形成了一个具有成长性与韧性的学习型团队。

长安汽车是地平线第一个量产合作伙伴,其2020年发布的UNI-T采用了地平线征程2芯片,这是地平线团队首次实现国产智能计算方案在车上的量产。

随之而来的理想汽车项目,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理想one选用了地平线的征程3芯片,但在做量产落地上犯了难。因为那时,理想的自动驾驶团队不过几十人。身段柔软的地平线,选择提供更贴身的软件服务,与理想组成团队做联合开发。

这对地平线团队而言是一个突发性挑战,也是一次做出标杆项目的机遇。时间紧,任务重。常规来说需要2-3年的项目周期,被双方团队成员压缩到了8个月。随后,理想one大获成功,理想也成为地平线的“忠实客户”之一。

完成了从0-1,从1-100变得更顺畅了。从2021年3月和地平线启动战略合作后,比亚迪已有百万辆汽车搭载了地平线芯片,这为地平线团队带来了大规模量产落地的经验。

基于在技术、产品、量产上的成果,地平线获得了德国巨头大众集团的青睐。2022年10月,大众CARIAD与地平线开展全新合作。地平线从此走上国际牌桌。

从长安项目到理想项目,再到比亚迪项目、大众合作,地平线团队完成了一个0-1的学习型组织发展历程。

一家企业想要穿越浩荡的技术变革周期、起伏不定的行业周期,需要一名能够预见趋势的领导者,更需要一个不断超越和突破自我的学习型组织。

对一家初创公司而言,正是人的成长、团队的成长,撬动了公司的成长。学习型组织的形成,既能帮助公司在高风险时代对抗风险,又能在技术变革时代增强适应性。这能帮助公司灵活应对外界的动态变化,从而穿越周期。

在团队支持下,地平线成长飞速。2021年、2022年、2023年,地平线营收分别为4.67亿元、9.06亿元、15.52亿元;毛利率分别为70.9%、69.3%、70.5%,逐年增长。2021年-2023年,其营收复合年增长率达到82.3%。

与此同时,地平线渐渐完成了生态的建设。如今,其已经成为中国汽车市场智能驾驶量产速度最快、品牌最广、车型最多的企业。迄今为止,其出货量达600万,已与27家OEM(42家OEM品牌)签下了290款车型的量产项目定点,累计有152款车型达成SOP。

“从终局来看,技术优势很难变成稳固的优势。比技术优势更容易持久的,是客户关系、品牌和生态。”余凯说。

生态,将成为地平线穿越汽车智驾周期、穿越人工智能大周期的底气。

目前,从出货量和产品矩阵的角度来看,地平线已稳坐智驾科技头把交椅,为最大的提供前装量产ADAS和AD解决方案的中国公司。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地平线凭借征程系列计算方案,以28.65%的份额位居市场第一,覆盖低、中、高阶全场景智驾量产需求。

跑通了汽车智驾的技术-产品-生态护城河,地平线仍在不断推进蓄势待发的泛机器人业务。

2024年初,地平线AIoT业务独立为地瓜机器人,主营业务为提供机器人软硬件通用底座。目前,地平线内部也已组建了一个约50人的具身智能团队。

据悉,地平线 “地瓜机器人”主要研发消费级机器人的底层计算平台,而具身智能团队则主要研发具身智能软硬件。这意味着,在汽车智驾之外,地平线正面向智能机器人的星辰大海做出更广、更深的布局。

伴随着时间的积累,地平线正谨慎而确定地穿越周期,迎接属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时代红利。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