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落后的增程技术,咋就火了

IP属地 北京 编辑:赵云飞 科技狐 时间:2024-10-28 10:21:42

看到标题,小伙伴们可能就猜到老狐要聊什么了,凭一己之力,理想真的带火了增程式技术。

就在几年前,增程式混动还被许多车企高管,认定是“落后”的技术,在坊间舆论上,谁要买了相关的新车,也大多会被打上“不懂车”的标签,但是如今的趋势却完全不同。

不太懂车的小伙伴,可能就要问问了,既然增程式落后,大家为什么还这么喜欢呢?

老狐带大家简单重温一些,毕竟之前已经说了很多次。

之前被吐槽“落后”,主要还是结构的先天不足,增程式完全依靠电机驱动,发动机不参与车辆的直驱,只是用来提供能量,中间的二次转化,很容易造成浪费。

早期的增程车型,在加速和能耗表现上,甚至不如同级的燃油车型,看起来确实比较鸡肋。

但是三电技术一直在进步,如今的增程车型,对比同级的插混,在纯电续航、馈电油耗和零百加速几个重要指标上,基本已经持平了,性能和实用价值拔高了一大截。

同时,得益于无限接近纯电的驾驶感受,及相对充裕的纯电续航能力,对于绝大部分在城区、市内用车的车主来说,优势也在放大,高速可油可电的特性,又解决了补能和续航焦虑。

尽管高速油耗会偏高一些,但多场景的普适性,进一步突出了增程式的全面能力。

这个类别的销量爆火,侧面也反映了电驱化的速度,并不如预期的发展快。

在续航破千公里的固态电池推出之前,消费者还是普遍存在续航焦虑的。最近大众、沃尔沃和奔驰等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大致是“暂缓全面电动化,大力发展插混、增程等中间过渡的技术”。

这也体现了增程的另一大优势,更利于成本控制能力的提升,毕竟电池组容量,不需要像纯电做的那么大,对于发动机的性能要求也不极致,还少了多挡变速箱等复杂的结构。

在价格战打的如此猛烈的当下,科学、有效降本,几乎成了所有车企的追求,率先实现扭亏为盈的理想、问界,都是极具说服力的代表。

老狐猜测:下一个也许就是零跑,参考上述两家,冲破月销 3 万辆,应该就是新势力盈利的分水岭,当然零跑的平均单车售价要更低一些。

此外,增程式更有利于智能化技术的布局,本质上,增程是依靠纯电平台衍生的,也可以说,是简单粗暴的装上一个“发电机”即可,更便于为纯电研发的智驾、智能底盘、座舱等,进行直接的互通连接,这也是许多新车,可以兼容纯电、增程两选的原因。

不过,大火的增程式也并非十全十美。

对于车企之间的竞争来说,碍于结构简单缺少护城河,不管传统车企还是新势力,只要想布局相关领域,基本没啥技术难度,性能好坏拼的主要还是实际体验。

老狐觉得:纯电续航的多少、增程器启动后的噪音控制能力、馈电状态的动力表现及高速油耗等几个指标,是比较关键的,小伙伴们购车时也要多试试。

还有就是实际用车场景的关联性,如果有纯电日常代步+燃油自驾出行的组合,增程式就不是刚需了。

再或者长途的场景不多,实际驾驶也就是几百公里,那么纯电也能应对。更为关键的,还是电池技术的发展,从目前的进展看,2027 年和 2028 年会是固态电池的发力期,续航表现能达到破千公里的话,也会对增程式产生直接的冲击。

说句心里话,随着增程式动力的百花齐放,再讨论先进还是落后,基本已经没啥意义了。

消费者喜欢的就是好技术,不同门派、品牌的加入,在高强度的竞争之下,性能肯定还会革新升级,我们也能买到更精进的产品,对于用户来说也是好消息。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进入年底的第四季度,车企们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除了增程式这个销量香饽饽,端到端智驾 + 无图能力,也在不断被提及。

华为、蔚小理、智己等专业的高端新能源品牌,就不用多介绍了,出乎意料的是,长城、奇瑞也有类似的技术布局,在我们的印象里,传统车企在相关领域比较被动,想要跟上节奏往往需要选择与华为这样的供应商合作。

但是在关键的护城河上,还有一些拒绝了“躺平”,关键词就是高阶智驾的平权与下放。

在巴黎车展首发的零跑 B10,虽然定位 15 万级的大众化区间,但是要配备激光雷达。作为参考,目前市面 15 万 - 20 万级的车型,搭载纯视觉方案,或采用华为智驾的基础版,就已经算是比较突出的卖点了。

明年新车智能化竞争的激烈程度,大家可以脑补一下。

还有一家要颠覆的就是小鹏,P7+ 要取消 Pro 版(支持高速 NOA)和 Max 版(覆盖城区/高速 NOA)的配置区别,入门就全系标配端到端 AI 智驾。

同时,相比竞品的高端智驾,大多需要一次性买断,或者按月订阅付费使用的方式,小鹏 P7+ 无需选装、订阅和后续付费。相当于把门槛再次下放了一大截。

综合来看,接下来增程+高阶智驾,将会是新车竞争力的核心体现,以此维度衡量,零跑、阿维塔和小鹏,将会给先期建立优势的理想和华为鸿蒙智行,带来新的压力。

更有压迫感的是,销量份额连续下降的合资与豪华品牌,在国产新能源的新一轮猛攻下,继续专注燃油市场还能否顶得住?

参考资料:

Cars.com

编辑:泽天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