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人物资讯 » 正文

对话哇牛资本董事长潘异:全球化时代,终身学习就是“开天眼”

IP属地 北京 编辑:赵磊 金错刀 时间:2024-07-25 15:08:32

2024年,全球化成为无数寻找新出路的企业的关键词。

前不久,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全球各国超1500项的展品不断在网上刷屏,网友惊呼连迎宾都是人形机器人,更是将这一趋势体现地淋漓尽致。

新质生产力不再是高大上概念,而是以更触手可及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生活中,这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寻找第二曲线、出海新突破的好机会。

新机遇必然带来新难点,知难而上固然值得鼓励,不过现实也证明,出海成功的企业,需要相当过人的资源与战略眼光思维,而并非简单复制过去的成功经验,因此企业找到的出路,需要更具有普适性和时代性。

投资机构哇牛资本董事长潘异对此也有更深的理解,作为从0到1带领企业不断自我突破的企业家,他对全球化大势下企业发展有自己的一套独特见解,并与团队对话分享。

哇牛资本董事长潘异

在越来越卷的全球新赛场,像潘异这样的操盘手,是如何让企业成长拥有“确定性”的?

时刻绷紧一根弦:

“为客户创造价值”

对于成功投资过不少项目的潘异来说,他认为全球化时代下,企业家最大的挑战是:把为客户创造价值作为核心理念。

其实企业出海有很多痛点,如市场教育、成本管理等,之所以说“为客户创造价值”是最难的挑战,是因为创造价值靠的不是表面资源,是真正从更深层与宏观的战略上赋能。

1.打服同行的奥秘:深挖客户痛点。

为客户创造价值,这句话听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并不简单。

潘异自己就有很深的体会,以潘异投资过的材料公司为例,2019年该公司规模不算太大,年营收1亿,净利润不到1000万,潘异在与创始人交流后,发现这家材料公司存在一个明显瓶颈:市场天花板不高。其所在的领域,放在全球市场也仅是十多亿,一般来说,百分之三五十已经属于垄断,推算下来最大不过也才3、5个亿,在潘异的判断下,这样的公司更适合被并购,而不是做IPO。

潘异准备暂时放弃,没想到这家企业总经理非常好学,经常主动向潘异求教。总经理有个更大的想法:怎样复制核心能力拿下更多新市场?

对此,潘异除了给他共享产业资源外,更重要的是分享一个理念:无论哪些新领域,关键都在于如何为客户解决痛点,为他降本还是增效或是创新?

有了核心思维的点拨,该企业老板开始在新市场挖掘痛点,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位创业者发现,随着算力越大、芯片越小,市场出现一个迫切痛点:散热,于是紧跟市场需求,研发出散热材料样品,意外打开新市场,营收从1个亿增长到5亿,甚至如今开始申报IPO。

从年营收1亿到申报上市的逆袭,靠的就是深挖客户痛点的底层思维。

2.授人以渔,才能击破行业天花板。

有多年创业和投资经验的老炮潘异,深知识别优质企业的关键是了解其使命、价值观以及核心能力,但金子总会发光,其他投资机构也能辨识出来,如何从一众投资机构中脱颖而出,靠的绝不仅是简单撒钱。

产业+管理的双轮赋能,帮企业打开思路,才是潘异投资机构的重要护城河,和一般仅负责资金输出的机构不同,潘异更看重的是对被投企业成长的赋能与撑腰。

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底气,一方面,潘异本身是华为电气出身,有几十年的产业资源、生态研究以及创业管理经验,可以为相关企业对接产业资源、甚至一起做产业战略规划。

另一方面,潘异认为管理赋能属于为企业做了一个增值的业务,也是身体力行践行“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核心理念。

无论老本行还是新领域,为客户创造价值,都是永远的立身之本。

工夫在诗外:

从小公司逆袭上市独角兽,实战才是王道

战略思维是第一步,可落地的行动力才是关键。

身处投资界这么多年来,潘异也见到过不少初创公司容易犯的问题,比如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实践中,很多企业都会暴露一个共同弊病:管理短板。

向外,市场在变;向内,员工群体也在变,时代对企业家的审视变得越来越多面。“但没有人是全才,这个人精于研发,他可能就会在人力资源、供应链其他方面的管理比较弱。”潘异说。

一个人的力量难免单薄,但在全球化时代,寻求多方合作,尤其是站在巨人肩膀,显然成为企业的最优解。

潘异也是一样,在创立哇牛资本之前,他曾经参与创办的上市公司汇川技术,最初仅是一个规模不大的小企业,如今旗下很多产品已成为业内顶尖,市场份额甚至超过外资品牌总和。这个过程中,他是如何站在巨人肩膀,让企业管理实战落地有声的?

第一,光有国际化视野不够,更要落到实处。

汇川技术体量还不大的时候,潘异曾读过一个EMBA,当时他带的团队人并不多,理论指导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但他称“打开了一些思路”。

随着汇川技术发展到超10亿的规模、潘异所带团队将近1000人时,自然遇到管理上的一些新痛点,此前读EMBA的经历让他觉得意犹未尽,但同时又渴求一些不一样的课程内容,如国际化视野等,经过市面上课程的一番比较,他发现港科大EMBA中英双语课程比较合适。

潘异在2011年香港科大EMBA开学典礼

全球化时代,港科大基于香港的独特地缘优势不容忽视,潘异对此的形容是,“能够连接中西方知识教育体系的桥梁”,也是内地相关商学院很难达到的长板。

但光有国际化视野还不够,必须要结合企业的实战痛点落到实处,这其实也是港科大EMBA中英双语课程的看家本事。潘异表示,其独到的体验式课程及全面的新经济商学知识体系,比如组织行为学、战略课程等能够直接用于他的汇川技术管理。

港科大的香港国际化资源链接优势,也是帮助内地企业与全球精英接轨的能量放大器,比如港科大EMBA会邀请前证监会主席梁定邦先生向同学们解析香港的法律制度及企业治理的智慧,中原地产创始人及主席施永青先生分享他的无为而治理念,还有李锦记的家族成员讲述如何制定家族宪章传承的故事,都是相当受用的管理知识。

梁定邦先生为香港科大EMBA校友做《国际规则驱动秩序》主题分享

一些中小企业苦于对行业的理解不够,缺少大企业的顶尖学者人才的出谋划策,在港科大却能遇到丰富的资源和渠道,解决困扰已久的问题。

第二,对症下药,专攻实战“无人区”。

在港科大的收获,除了打开管理认知外,潘异还意外开启了自己的人生副本:公益实战之路。

在同班同学的介绍下,潘异加入雅安地震的公益队伍,去震中的芦山县城做志愿者,此经历让潘异对公益有了更深刻的体感,此后在港科大又遇到一位做教育公益项目的校友,在后者的启发下,潘异成立了自己的公益基金会。

不难看出,这背后同样是港科大EMBA在筛选优秀的精英方面、细分业务资源上的实战助力。

今年,潘异校友向香港科大商学院慷慨捐赠一千万元港币,用于支持学院吸引更多杰出的学者,并鼓励他们继续为商科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

潘异校友向香港科大商学院捐赠一千万港币支持商学院的发展,与学院代表合影

从金融、工业再到AI、公益......港科大EMBA的学员来自各行各业,长期在一线真刀实枪磨练,需要的不是浮于表面的空洞理论,而是对相关行业“对症下药”的实战指导。这些年,港科大在新领域如算力、AI也在与时俱进,这种研究不是停留在浅层入门理论,而是更加纵深的产业布局。

一方面,港科大EMBA会为企业家破除信息茧房。比如前不久的返校日,港科大EMBA邀请来自人工智能、新能源、先进材料等领域的多位顶尖学者、教授进行前沿话题分享,给学员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实用战略。

潘异校友参加香港科大EMBA2024年于清水湾校园的返校日活动

另一方面,港科大的课程内容经得起“真枪实弹”。正如潘异所言,EMBA的课程结构、理论知识,都是经过实践检验、不断改进和总结后获得的经验性总结,对提升管理能力大有裨益。

潘异的实战经历,也是无数成功企业的缩影。

全球化时代下的底层逻辑:

终身学习=“开天眼”

回顾港科大EMBA的整个学习过程,潘异用一个词来总结:开天眼。

潘异并非个例,同样有不少企业董事长、高层管理者学完后感叹,“实际学习效果明显超出预期。”

企业家往往是企业成长最核心的动能,正如港科大EMBA课程学术总监房育辉教授所说,企业内部高级管理人才的价值趋向,往往代表着企业市场布局的战略导向。尤其在企业出海,比起技术更需要的是顶尖管理人才,一个是将企业核心能力复刻应对更具体的出海业务,另一个则是时刻紧跟新风口、新痛点。

类似问题,但凡有一个强悍的管理团队撑腰,就能够迎刃而解,这也是为何很多企业家、高层管理者,都适合来港科大打破旧认知、走出舒适圈。香港科技大学是所年轻大学,建校三十多年,2024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年轻大学排名全球第三。商学院更是低调的商科强者,连续多年在UTD全球商学院科研排名位居亚洲前列。

与市面上的一般课程比,港科大EMBA自然也有更为强悍的内容优势。

一方面,是与时俱进的课程创新。

如今的风口眼花缭乱,从区块链、大数据再到人工智能......未来全球会有更多的新技术涌现,新的风口必然伴随新的知识更新。潘异认为,AI等新技术革命与管理不可一分为二,企业家更需要随时充电、随时更新知识储备。

在这方面,港科大EMBA站在香港地理先锋视角,有更广阔与包容的教育经验,无论传统行业还是新兴领域,都能保证课程与企业管理的实操业务紧密相关,EMBA双语课程的全球顶尖师资,相当于给企业服下一颗定心丸,不少企业学员选择学习,也是看中了这些能力——时效性、可复制。

另一方面,更高维度的知识体系。

最后,比起企业发展,最难也最关键的还是管理者认知思维方式的改变。

在潘异看来,企业家需要站在更高的知识体系上看待管理,过去的管理经验都是来自于自己的亲身经历,一个很明显的弊病就是封闭。只有把自己浸泡在不一样的环境氛围,才能站在更高更系统化的体系去了解管理。

香港科大EMBA于2024年7月举办以《大模型与联邦学习》为题的分享讲座

读完港科大EMBA,正是潘异自身潜移默化的改变,还变相“安利”了很多股东产生读EMBA的想法。

潘异认为,对于企业家个人而言,终身学习更是一种修行,人有时候可能会堕落、骄傲、自满,只有通过学习的方式,可以让自己时刻保持谦卑、更包容、更平和地看待企业运行管理规律,不断倒逼企业与人的共同成长。

只要企业发展还以人为主导,那么在成长之路上,认知到位,信念和底气才能到位。

坚守“客户为中心+终身学习”底层逻辑的不变,足以应全球化时代的万变。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