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亿纬锂能“定点爆破”:募资50亿扩大圆柱电池产能巩固领先优势

IP属地 北京 编辑:杨凌霄 华尔街见闻 时间:2024-10-20 22:50:19

不想在“卷价格”的红海里处处被动挣扎求生,那就得主动出击去拉开领先优势—动力储能电池行业的头部玩家已开始行动,在大圆柱电池的产品技术升级和量产“大战”中抢占先机。

近日,锂电池头部企业亿纬锂能更新了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的修订稿,拟发行不超过50亿元的可转债用于电池项目扩产。其中,31亿元用于23GWh圆柱磷酸铁锂储能动力电池项目,19亿元用于21GWh大圆柱乘用车动力电池项目。

在电动汽车全球霸主特斯拉先发入局带动下,大圆柱电池在2024年已开始迈向全面量产时代,宝马也宣布将在未来高端车型上使用圆柱电池。大圆柱电池在能量密度、性能、成本等方面具备综合优势,未来有较大的市场增长空间,有望成为新一轮动力电池行业争夺车企高端订单的“杀手锏”。

亿纬锂能这次募资50亿扩产加码圆柱电池,很明显是想要 技术升级换代的时间窗口,尽快提升产能以巩固领先优势。

特斯拉大幅扩产,圆柱电池进入量产“大战”

作为锂电池三大技术路线之一,圆柱电池凭借着生产效率高、安全性能优异、产品标准化程度高等优势,不仅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而且是电动工具、园林工具、电动两轮车、户外储能、家用储能和智能家居等下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具发展潜力。

特斯拉于2020年率先推出4680大圆柱电池,采用大电芯+全极耳+干法电极的多技术融合。具体来看,相比以往的21700电池,4680大圆柱电池直径更宽、高度更高,能量密度约为300千瓦时/千克。特斯拉当时就对大圆柱电池寄予厚望:“单体能量提升5倍,行驶里程提高16%;未来,随着电池材料和汽车设计的改进,将使续航里程净增加56%,生产成本下降54%。”

在2022年9月,宝马集团也宣布从2025年起在其新世代车型中使用46系列大圆柱电池,并与亿纬锂能等国内电池厂商达成46系大圆柱电池的供应合作,累计提供超过100GWh的订单量。特斯拉和宝马等国际车企巨头对于46系列大圆柱电池的明确需求使其成为了一种新风向,此后奔驰、通用、保时捷、沃尔沃等车企巨头也都纷纷宣布未来将使用或考虑使用大圆柱电池,都希望在下一代车型和电池设计上争取主动权。

在特斯拉的带动下,以4680、4695等型号为代表的大圆柱电池正成为动力电池领域的新焦点。而在2024年,特斯拉又率先加速圆柱电池的全面量产,在9月中旬宣布第1亿颗4680电池正式下线,此时距其宣布第5000万颗下线仅过了3个多月。

特斯拉目前已经在其德州超级工厂实现了4680电池的规模化生产,并计划进一步扩大产能,在内华达工厂投资扩建,用于生产电动重卡Semi和4680电池,电池产能规划达到100GWh。特斯拉还有更大的产业野心,未来其4680电池产能将提升至1000GWh以上,其长期产能目标甚至达到2TWh、3TWh。

而在9月初,松下能源也宣布已为4680圆柱汽车电池的量产做好准备,和歌山工厂经过改造,将成为该电池的主要生产地。

很明显,在特斯拉率先转向的带动下,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行业正在加速步入大圆柱电池全面量产的“大战”阶段。

“中国动力”早有布局,亿纬锂能深耕大圆柱电池占据先机

在这场大圆柱电池量产“大战”中,“中国动力”也是主角之一。作为国内锂动力储能电池行业头部玩家之一, 亿纬锂能立足于23年的圆柱型电池经验,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已构建了18、21、33、40、46等系列圆柱电池全面解决方案,是国内圆柱电池产品系列布局最为完善的强劲选手。

亿纬锂能很早就布局大圆柱电池的技术研发及量产落地,是目前极少数真正收到终端客户大批量圆柱电池订单,并做到大圆柱电池量产上车的电池公司之一。

目前亿纬锂能的大圆柱电池已经获得宝马集团、大运汽车、江淮汽车以及长安汽车等前沿汽车企业的定点和合作。

截至2024年3月,亿纬锂能的大圆柱电池已经下线超610万颗,并在今年6月18日累计实现在超21,000台车上进行装车,其中13,000台车辆稳定运行超过1,000公里,最长⾥程已达83,000公里;大圆柱电池的订单量水平更是远超亿纬锂能目前的动力电池产能,截止2023年年底,未来5年明确的客户意向性需求中,磷酸铁锂圆柱电池就高88GWh,三元大圆柱电池更是达到486GWh,而根据公司更新的可转债修订稿,2023年底,公司的现有产能共计84GWh,急需进行电池产能扩充来缓解后续需求端的迫切压力。

当然,亿纬锂能的成功也并非偶然,而是连续数十年专精于圆柱电池领域所拉开的领先优势所致。早在2015年,亿纬锂能就启动小松项目,正式开启了18650和21700小圆柱电池工厂的投产;在全球电动化、智能化需求激增的2016年-2021年,亿纬锂能更是乘着东风加大了产能扩充,连续实现了荆门工厂、惠州工厂和宁波工厂的电池产能突破;在2021年-2024年,除小圆柱电池的稳步扩产以外,亿纬锂能还进一步丰富了圆柱电池产品系列,加入了圆柱铁锂电池和46系列大圆柱电池。

如今,亿纬锂能的圆柱型产品型号超过50款,涵盖锂一次、二次电池技术领域,全国18条小圆柱产线都已经全面达产,最大年产能高达15亿只,其中V圆柱电池(18/21系列)累计销售数量超22亿只,是国内圆柱电池当之无愧的销量冠军。未来随着亿纬锂能的成都工厂、马来西亚工厂建设,项目全部达产后,最大年产能规模将达到23.5亿只。

从小圆柱电池到大圆柱电池,这每一个里程碑式的进展都是亿纬锂能技术积累的写照,亿纬锂能的每一步也都落在了实处,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也正是因为亿纬锂能坚持长期主义,选择沿着圆柱电池的优势,持续做大做强这个产品系列方向,亿纬锂能才能从越来越卷的锂电江湖中持续脱颖而出。

基于前期的长期投入和技术积累,亿纬锂能在锂电池领域拿下行业领先地位也是水到渠成之事,不仅锂原电池在2023年第八次实现销售额和出口额全国第一,圆柱电池全国出货量第一,储能电池也在2024年上半年由三进二位列全球第二,而且动力电池装机量也在2024年上半年得到了全国第四和全球第九的好成绩。亿纬锂能选择在此时顺势而为,抓住机遇扩大产能投入有助于进一步扩大自己的优势地位。

扩产能抢市场,化优势为胜势

坚持长期主义让亿纬锂能率先完成了前期从0到1的基础积累,在“第一个十年”中取得了不小的优势地位,如今则已经来到从1到10将前期优势转为后期胜势的关键阶段,扩大产能优势和开展技术竞争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资本的高强度投入。最新这笔50亿的可转债融资扩产,将有助于亿纬锂能 抓住当前大圆柱电池量产“大战”的关键时机,化优势为胜势加速抢占市场份额,在此后几年内为公司的营收和利润增长提供动力。

回顾过往, 亿纬锂能的多次募资扩产其实都做到了有选择性的差异化扩产,而非无效内卷,是要将在圆柱电池领域的独有优势进一步扩大。这一点在亿纬锂能定增募资的项目投入方向,以及后续的研发投入方向上可见一斑,2019年至今亿纬锂能已完成的3次募资140亿元,项目投资主体方向均涉及圆柱电池的产能扩张。

期间2022年的90亿元定增项目更是完全由控股股东亿纬控股和实控人刘金成、骆锦红夫妇进行了全额认购,表现了大股东对于未来圆柱电池领域的发展以及企业竞争力的信心。

除前文提到的极具潜力的大圆柱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推广以外,亿纬锂能的小圆柱电池已经被大量运用到电动工具、园林工具、电动两轮车、清洁设备、智能家居、个人护理、便携式储能等市场中,广泛服务全球前十电动工具品牌、一线园林工具及电动两轮车品牌,倍受下游客户的认可。

如今更是到了国产企业销量大幅放量、替代日韩企业份额的关键时点,在近几年松下和三星SDI等企业的小圆柱电池产能基本上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亿纬锂能依然维持产能的稳步增长。这也使得亿纬锂能在2023年一举在小圆柱电池出货量排名中,鱼跃至全球前四,国内更是第一。

随着今年各类消费品开启以旧换新活动,以及如电动工具、园林工具等需求的回暖以及终端客户的补库,市场有望进一步得到复苏。这一点在亿纬锂能的业务表现上也有所体现,亿纬锂能的消费电池业务依然是毛利率最高的业务,2024年上半年的毛利率高达24.73%,伴随着后续消费领域的持续升温,该业务有望得到持续提升。

除了锂电池产能的迭代增长,亿纬锂能在技术上也在持续投入。2024年上半年,亿纬锂能的研发费用高达14.2亿元,占整体销售收入的6.57%,为近三年新高。持续增高的研发投入也的确带来了良好的效果和回报。在储能电池领域,亿纬锂能展示了Mr.Big超大电芯和Mr.Giant储能系统所形成的Mr旗舰系列产品;在圆柱电池领域,亿纬锂能发布了实现6 C快充,强度达到6.6倍国标的大圆柱Omnicell全能电池,以及大圆柱“π”电池系统;在消费电池领域,亿纬锂能公布了用于电动二轮车的超高续航“麟驹”系列电池,以及用于各类消费领域的高倍率、高容量的全极耳新品18650 30PL圆柱电池。

由此可见,亿纬锂能的募资扩产并非无序扩张,而是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在动力电池市场中,亿纬锂能充分发挥在大圆柱电池领域的优势,以差异化策略扩大圆柱电池产能来构建强劲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而在消费电池市场中,亿纬锂能则稳扎稳打,享受消费行业逐步复苏后的收益。因此在这个亿纬锂能需要扩大领先优势的重要节点,持续的募资投入是势在必行的。

锂电江湖依然处于残酷竞争中,且随着电池价格战力度的持续升温,正从此前的增量竞争转为存量竞争。动力电池厂商们的行业地位也时刻面临挑战,想要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脱颖而出,固步自封,原地踏步是行不通的, 只有不断加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赢得市场认可,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刊登平台之观点,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独立判断和决策。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