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 正文

雷军“抛弃”石头科技,“扫地茅”股价腰斩,再遭减持50亿

IP属地 山东 编辑:张程张布 头部财经 时间:2022-04-30 17:28:15


撰文 / 陈畅



编辑 / 杨洁



小米生态链中的“明星公司”石头科技,在业绩下滑、股价腰斩之际,又遭遇了雷军的“补刀”。



近日,石头科技发布公告称,包括天津金米投资合伙企业在内的众股东及董监高计划减持不超过10.75%的公司股份。以公告发布时的公司市值估算,此次大股东拟减持股份所对应的市值接近50亿元。而在同一天,石头科技刚刚发布了业绩快报,其2021年的总营收和净利润都呈现增速下滑趋势。



当初,石头科技和做充电宝的紫米科技、做手环的华米科技,都曾是小米生态链里的“优等生”。作为石头科技第三大股东的金米投资,背后的实际控制人正是雷军。在石头科技业绩增长显露疲态之际,雷军系企业带头减持,不免令业界不少人发出疑问:雷军是正在“抛弃”石头科技吗?



小米从2013年底首次提出生态链概念,至今已有9个年头。截至2021年上半年,小米生态链投资企业累计达330家,投资总账面价值接近600亿元,走出了多家上市公司。当初定位小米生态链时,雷军并没有强调要“赚钱”。但实际上,纯从投资回报角度来看,小米也算是硕果累累。



但小米和生态链企业间的关系并不是一块铁板。华米科技、石头科技等上市公司们,也在致力于研发自有品牌、摆脱对小米的依赖。同时,小米对生态链企业的投资思路,也在进行改变。



石头科技遇到的事情,也曾发生在其它小米生态链企业身上。去年11月,雷军旗下两家公司决定减持智能平衡车龙头九号公司;去年12月,小米退出了其最早期投资的企业紫米科技的股东行列。



连续“削藩”之后,小米想做什么?小米生态链,最初是围绕着小米手机为核心搭建起来的。现在,小米手机也在积极推进高端化战略;同时,雷军也在不断加码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入。围绕着小米“造车”的新故事,小米生态链还能复制过往的成功吗?



雷军“补刀”石头科技



曾经在科创板上大出风头的石头科技,可以说是小米一手“捧起来”的。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4年7月,同年9月就获得了小米的投资,早期主要业务是为小米的米家扫地机器人做代工。公司头顶“小米生态链企业”的光环,同时接受小米在品牌、渠道、供应链的全方位帮扶。



根据石头科技的招股书,在2016-2018年,石头科技与小米的交易金额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一直较高,分别为100%、90.36%和50.17%。相应地,公司的净利润也由2016年的-1123.99万元爆发式增长至2018年的3.08亿元。在2019年,石头科技的营收增长为37.8%,净利润增长则达到了154.2%。



2020年2月,石头科技在成立6年后,以271.12元/股的发行价成功登陆科创板,上市当日股价即暴涨了83.65%。2020年底,公司股价突破千元,成为沪深两市继贵州茅台之后的第二只千元股,从而被市场冠上了“扫地茅”的称号。2021年6月,石头科技的股价一度飙升至历史高点1494.99元,市值逼近千亿元。



在上市之初,雷军旗下的顺为资本和金米投资合计持有石头科技24.7%的股权,是石头科技的第二和第三大股东。



但在上市两年后,石头科技的业绩来了个“变脸”。今年2月24日,石头科技发布了2021年业绩快报,其中公司年度营收58.37亿元,同比增长28.84%;归母净利润14.02亿元,同比增长仅为2.40%,营收和净利增速相对上市前均出现了大幅下滑。



石头科技的减持公告,也伴随着这份业绩快报一同发布。在它们的双重影响下,石头科技次日开盘后股价一度跌超10%。截至3月8日,石头科技股价继续下探,收报540.66元,较去年股价最高点跌去六成;总市值为361亿元,市值较高点已蒸发超过630亿元。



借助小米才得以发展壮大的石头科技,这次却没有得到雷军的帮助。一时间,业界纷纷传言称,石头科技“去小米化”,而雷军也正在将其“抛弃”。



实际上,石头科技的股东们早就开启了减持“抢钱”模式。2021年2月,石头科技迎来300亿元巨额解禁,包括顺为资本和公司多位董监高在内的10名股东就减持11.1%,涉及总市值超过70亿元。2021年第二季度,金米投资减持了石头科技133.33万股,套现金额16.5亿元。



无独有偶,石头科技并不是唯一一家一边“逃离”小米,一边被小米减持的企业。



在去年11月,雷军系两家企业People Better和顺为决定减持小米生态链企业九号公司。九号公司作为电动平衡车及滑板车行业的龙头,曾为小米生产过“米家电动滑板车”。2020年10月,九号公司存托凭证正式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成为A股“CDR第一股”。但在其上市一年解禁后,雷军系的股东们就开始“迫不及待”地减持股份。



2020年4月,小米负责生态链业务的高级副总裁刘德退出安徽华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股东与董事行列,也一度引发了业界关于华米科技“加速去小米化”的猜测。之后,华米科技对媒体表示,小米的持股从未发生改变,刘德也仍然是上市公司的董事。



2021年12月,江苏紫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也发生了工商变更,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退出了其股东行列。



“博弈”小米生态链



早在2013年底,小米就启动了布局生态链的计划。



在那一年,小米实现了销售手机1870万台的成绩,销量同比增长160%;全年销售额达316亿元(含税),同比增长150%。但对于雷军来说,小米并不是一家手机厂商,而是互联网公司,因此,打造和维护更多的流量入口才是最重要的。



小米的生态链业务启动后,由小米联合创始人刘德全权负责,雷军一开口,就为其定下了“5年内投资100家”的目标。生产1MORE耳机的加一联创(后更名万魔声学)就成为第一家入选小米生态链的公司,有了小米的加持,公司售价99元的耳机曾拿下过一年销量超100万的业绩。



小米选择投资的产品,基本聚焦于手机周边、智能硬件和生活耗材三个方向,可以与小米的核心产品手机相连接。作为生态链企业,在共享小米的客群和销售渠道的同时,也为小米带来新的流量。



用雷军的话总结就是,“用投资的方式,找最牛的团队,用小米的平台和资源,帮助企业做出最好的产品,迅速地布局互联网。”



小米贴牌的售价69元的充电宝、99元的手环、699元的空气净化器、1999元的平衡车等产品,也先后推向市场并走红。它们背后的紫米科技、华米科技、智米科技、九号公司等,也迅速成长起来,年营收快速达到了十亿元以上的规模。



2014年底,小米生态链企业拓展到27家,并在2018年突破百家,刘德团队顺利地完成了雷军当年定下的目标。小米集团在港上市后,投资版图继续扩张。



截至2021上半年,小米生态链共投资了330家公司,投资总账面价值579亿元,其中也走出了华米科技、云米科技、石头科技、九号公司等上市企业。同时拥有5件以上小米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设备(除手机外)的用户已达740万,总AIoT连接数已达3.75亿。



(小米生态链主要公司相关信息。资料来源/企查查、各公司公告;图/国盛证券研究)



小米和生态链中的企业,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



2015年-2016年,小米遭遇了“供应链危机”,手机出货量也一度降到谷底;2016年的净利润更是仅有5.53亿元。而彼时小米生态链产品却销量同比增长了220%,部分抵消了手机销量不佳对业绩带来的影响。小米之家线下门店里售卖的小米生态链硬件产品,也为小米手机提供了反向曝光和引流,对手机的线下销售起了辅助作用。



但事情却不会一直如此美好。刘德曾用“结婚”一词比喻生态链企业和小米的关系,“床头吵架床尾和”,但关系又“不足为外人道也”。



做小米的“代工厂”,也并不是没有代价的。以性价比为核心的“小米模式”,固然能让生态链企业迅速做大规模,但却削薄了它们的利润,也弱化了品牌。当生态链企业完成了积累后,尤其是其中的龙头企业们,不可避免地想要通过打造自有品牌,摆脱这一“桎梏”。



小米曾承诺“硬件毛利率不高于5%”,而这对生态链企业们来说,无异于套上了一副“枷锁”。



根据公司招股书,在上市前的2019年上半年,石头科技的综合毛利率为32.5%,在同行业中基本处在垫底水平,其中小米产品的毛利率仅有14%。直到2017年和2018年,石头科技相继推出其自有品牌“石头”和“小瓦”扫地机器人,开始和米家扫地机器人正面竞争,才逐渐降低了对小米的依赖性。2021年上半年,石头科技自有品牌销售额占比超过了98%;综合毛利率也增长至2020年的51.32%。



华米科技也是一样,它早期的营收都来自代工、分销小米产品的分成。2015-2018年,小米产品贡献的收入占其总营收的比例高达97.1%、92.1%、78.8%与66.9%。但在2015年,其毛利率只有12.34%。



为了提升利率、摆脱对小米的依赖,华米在自有品牌Amazfit和Zepp上不断加码,引发了业界对于其“去小米化”的猜测,但在2017年,其毛利率已提高到了25%左右。



但它们想要“自立门户”,也并非一件易事。这意味着,它们要把小米帮它们趟过的路,重新自己再走一遍,这比创业时开局甚至还要更为艰难。



根据财报,在2021年第一季度,华米科技收获了近年来首个季度净亏损,亏损额为4042.7万元,而这和它大力投入自有品牌研发紧密相关。石头科技的业绩增速也经历了连续下滑;从去年8月至今,其股价已然腰斩,“扫地茅”神话已被打破。



同时,小米生态链上的公司在做大之后,纷纷开始拓展品类,也出现了更多的横向竞争。“(它们)按照营收排资论辈,互相拆台、提防、这不是我们想要的。”小米生态链总经理屈恒曾表示。



对于小米而言,生态链的圈层已经足够厚重,本不该出现的“内耗”竞争,也让小米生态链中的“爆品”开始越来越少。



反映到业绩上,2018至2020年,小米IoT与生态消费产品部门的营收增速分别为87.2%、41.8%和8.53%,逐年大幅下滑。



小米生态链“内忧”的同时,智能手机硬件厂商同行们也纷纷推出了“生态链”概念,产业链条向物联网、全屋智能领域延伸,小米在这块市场上原本的“独食”变成了“分食”。vivo推出了Jovi物联;OPPO成立了新兴移动终端事业部,发力IoT设备;华为更是在2021年推出“1+2+N”全屋智能解决方案,用备受关注的鸿蒙系统建立生态链环境。这些都为小米生态链的进一步发展增加了难度。



竞争加剧,小米生态链的扩张速度也在放缓。数据显示,目前小米生态链的330家企业中,有超过210家都是在2019年之前投资孵化的。



原本小米生态链是以手机产品为中心搭建的,现在,随着小米品牌战略的改变,小米生态链建设也需要重新作出思考。



小米“高端化”



对于小米的核心产品手机来说,“性价比”的故事也不再新鲜,雷军已经转向“高端化”的战略布局。



早在2019年,红米从小米剥离,成为独立品牌。在同年的小米9发布会上,雷军宣称,小米要进军高端市场。2021年12月,苏炳添代言的小米12正式发布,雷军放出的豪言也升级为“全面对标苹果”。



2022年虎年开工第二天,小米集团内部举办高端化战略研讨会,会议明确,“高端之路是小米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小米发展的生死之战,我们会坚定不移执行高端化战略。”会议还立下了”三年内拿下国产高端手机市场份额第一”的目标。



(雷军宣布正式对标苹果,一步一步超越苹果。图/小米12发布会截图)



“小米手机品牌高端化之路困难重重,甚至行不通。”品牌学家高韬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其中原因有四:小米一直以来的极致性价比的品牌烙印太深,难以抹灭;全球第一品牌苹果仍是小米难以逾越的高墙;品牌定位战略‘自上而下’是可行的(如苹果、特斯拉),反之‘自下而上’难行,这已经被大量实践证明;小米科技公司在做品牌战略决策时存在思维盲点,没有意识到抢夺人文占有率要比抢占市场占有率艰难百倍。它需要来一场意义革命,而不仅仅是科技、产品、价格等理性因素。”



“相比之下,启动全新顶级品牌独立运营,或是收购品牌改造,也许才是小米高端化的出路。此外,小米给出的三年的时间太短,要做好十年以上的准备。而且品牌高端化的失败概率极高。”高韬建议称。



围绕着这一战略,雷军为小米生态链赋予的功能和意义也发生了改变。2020年中,雷军曾在小米的全员信中表示,要将原有的“手机+AIoT”战略,升级为“手机XAIoT”战略。



雷军认为,在智能互联进一步融合的当下,小米的手机核心业务和AIoT生态布局,不再只是简单的加法,AIoT业务要渗透更多场景、赢得更多的用户,并获得海量的流量和数据,成为小米商业模式的护城河。



屈恒在公开采访中,也透露了其对2022年小米生态链的最新思考。他提到,集团对生态链的定位变化后,现在看来,手机、汽车、全屋智能等场景联动的机会更多;为此,生态链内部也砍掉了很多SKU,更加聚焦于智能周边,回归老本行。



据媒体报道,从2019年底到2020年初,小米内部曾把产品品类重新梳理了一遍,最后把生态链后续布局的产品定位为三类:和手机主业相关的产品、全屋智能以及酷玩产品。小米生态链的SKU也从1500多个砍到了600多个。



过往小米生态链的投资集中在“蚂蚁市场”上,即市场中没有寡头存在,大量的市场需求被“蚂蚁”一样密密麻麻的小玩家所分食。但现在,跟随着小米高端化的脚步,生态链投资也“向上”扩展,例如比较成熟的白电市场,投资范围中也增加了路由器、新风空调、加湿器等等。小米生态链企业的投资门槛也提高了,不再像以前一样专注于初创企业,想要入局的项目要足够成熟;小米也会选择深入到工厂端和行业上游中去选择龙头企业进行投资。“大众产品普及化、高端产品大众化都是生态链的使命。”屈恒称。



这或许也意味着,小米生态链要摆脱传统品牌们的“内耗”,跃至更大、更高的空间去寻找新的爆品。



近年来,小米出手投资的项目也逐渐偏向了半导体领域,例如投资了无线物联网芯片研发商优智联科技、物联网Alot SoC系列化芯片研发商微纳核芯、传感器芯片研发商华景传感和物联网芯片研发商安凯威电子等。



接下来,以车为中心?



作为小米生态链企业们的“带头大哥”,小米也已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它讲述给资本市场的商业故事重心,已经从生态链向造车发生了偏移。



据媒体报道,屈恒也表示,在宣布造车之后,雷军也给内部提了一个新问题:“怎么打造以车为中心的生态链”。



2021年底,一则“雷军退出小米电子公司董事长”的消息引发网络关注。雷军退出了多家关联公司的领导席位,针对网络上各色评论,小米公关总经理王化表示,这是正常的变更,雷军的精力主要放在了造车相关的事务上面,高管们可分担他此前的工作。



在此之前,雷军在2021年“生生不息”春季小米发布会上重磅宣布了造车的消息,并将其视为“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52岁的雷军甚至说,他愿意为此“押上人生全部声誉”,亲自带队,为小米汽车而战。



按照雷军的预计,首款“小米牌汽车”预计于2024年上半年量产。在今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雷军提交的四份建议中,两份都是关于新能源汽车的。



(位于北京亦庄的小米汽车总部,图/视觉中国)



雷军曾坦言,让他下定决心造车主要基于三个因素:一是不差钱,截至2020年底,小米账上现金流高达1080亿元;二是拥有优秀工程师团队和智能生态;三是亏得起。



对于雷军造车背后的考虑,在一家传统车企工作的工程师杨凯向《财经天下》周刊表示,他非常认可小米的入局时机。他认为,2021年国内乘用车市场累计销量超2000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全年增速贡献了9个百分点,“电动车的成长空间非常大,未来拼的就是钱和资源,小米有信心去打持久战。”



“另外,经过行业发展,整个市场对于电车车的认可度已经得到明显提升,而以小米的声量,只要钱给到位,也能招到优秀的研发团队。最后一点,小米造车有北京政策方面的支持。”他说。



虽然小米造车的野心不小,但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张书乐向《财经天下》周刊表示,“小米造车的最大问题在于,业内并没有看到其在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所急需的指挥车舱上有独家优势。小米现有的庞大生态谱系和造车领域的弱关联,也使得其战略布局显得纵深不足、底气不够。”



为此,小米也开启了新一轮的“买买买”。小米产业投资基金在2021年10月的Demo Day上展示了其投资的超过40家汽车领域企业,雷军亲赴现场与做汽车解决方案的诚瑞光学和瑞声科技进行了交流。



据光大证券研究所整理,在成立汽车项目和官宣造车之前,截至2021年7月,小米集团已经通过集团本身以及创始人雷军设立的顺为资本,在汽车领域进行了大量的产业投资布局,涉及激光雷达、自动驾驶、三电系统、智能座舱硬件、车联网等多个领域。



小米在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相关领域的投资,资料来源:汽车之家,盖世汽车,图源:光大证券



“从小米的投资版图来看,它应该是完成了造车的初期积累,因此我认为小米造车也应该是对整个产业链思考完善的结果。”通信高级工程师、战略规划专家袁博称。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依附于小米生态链上的企业,在造车的想法上与小米不谋而合。



在去年年底,智米科技曾传出造车的相关消息,据悉,其造车方向为乘用车,计划推出的首款车型是SUV,由前通用泛亚电动汽车项目负责人马永东负责其整车业务。天眼查显示,小米联合创始人刘德是智米科技的法人,占股95%。



石头科技旗下名为“洛轲汽车”的造车项目则启动更早、进展更快。有消息称,其在2021年末已完成腾讯领投的1亿美元融资,该项目由石头科技创始人CEO昌敬亲自操盘,还拉来了前威马汽车CTO闫枫加盟。



而它们和“老东家”小米之间,在造车上未来是形成协同效应还是正面竞争,都还是未知数。



但无论如何,围绕着新的高端手机战略和新能源汽车,小米生态链未来的玩法,已经改变了。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