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电动化“版图”本不该如现在这般“惨淡”。
市场研究公司Rho Motion近日表示,今年9月全球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同比增长30.5%,其中中国又创下历史新高。“地区差异是惊人的,仅中国就占全球销量的一半以上,而欧洲的数字(销量)正在萎缩。”
其预计2025年欧洲电动汽车销量将达378万辆,2030年将达978万辆,分别比之前的预测低24%和19%。
在欧洲电动汽车市场需求持续疲软的背后,由缺少高性价比动力电池供给所引发的一连串隐患环环相扣、集中爆发。欧洲动力电池“一哥”巨额亏损、订单流失、暂缓扩产、子公司申请破产……多种隐患逐渐浮出水面,欧洲汽车电动化战略遭遇“至暗时刻”。
回头来看,从两三年前信誓旦旦计划培养、构建欧洲本地动力电池供应链,到曾被当地新能源行业寄予厚望成为“欧洲版宁德时代”的瑞典电池企业Northvolt,近期“举步维艰”。
如此悬殊的电动化预期落差,并非欧洲车企和动力电池企业三年前所预料。在此背景下,市场的焦点集中在“欧洲动力电池为何‘难产’?”和“欧洲动力电池产业0到1究竟何解?”的问题上。
与此同时,作为全球动力电池“第一天团”,“如何更好地参与到欧洲本地化动力电池产业链建设的分工与合作中去?”,成为摆在中国动力电池及供应链企业面前的一大重要课题。
01
欧洲电动汽车为何“熄火”?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观察近两年欧洲动力电池和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可以看到,作为全球燃油车行业的发源地和核心市场之一,欧洲欲快速复制中国电动汽车的高速增长有情可原,但却低估了构建本地动力电池产业链、释放动力电池产能的难度,加之“贸易壁垒”的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当地动力电池产业不及预期的风险。
数据显示,今年8月,欧盟纯电动汽车销量同比暴跌43.9%,已连续第四个月下降,而最主要的原因是欧盟前两大电动汽车市场德国和法国出现崩盘式下滑,降幅分别为68.8%和33.1%。
欧洲电动汽车市场需求骤减的原因错综复杂,或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一是,欧洲本地电动车型价格昂贵,远超同级别燃油车型。
市场研究公司Jato Dynamics今年上半年的调研数据显示,欧洲电动汽车均价达6.5万欧元,约是燃油车均价的两倍。
分析人士表示,当前欧洲整体经济环境较为低迷,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具有价格优势的燃油车,而非同级别的电动车。
二是,电池包价格高企、电动汽车市场需求疲软和动力电池市场需求放缓之间形成一个不良的反馈循环。
当欧洲电池包价格较高时,抑制了当地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的意愿,导致市场对电动汽车的需求减少;电动汽车市场萎缩,使动力电池市场新的需求放缓;而市场对电池需求的减少,规模化下降,又可能使电池制造商难以降低生产成本,只能维持或提高电池包价格……这种动态循环不再是良性的,而恶性循环就会进一步加剧市场的萎缩。
三是,欧洲动力电池产业整体发展缓慢,使电池包降价难上加难。
曾被寄予欧洲锂电池“全村的希望”,手握庞大的资金和订单支持,Northvolt本应在全球汽车电动化潮头成为强者,如今却出现令市场悲观的“订单被取消”、扩产“计划暂缓”“裁员”等危机。
而实际上,Northvolt累计获得了约150亿美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贝莱德、高盛、大众汽车等国际知名机构和车企;同时,Northvolt还从宝马、大众、Fluence、斯堪尼亚、沃尔沃等车企处获得合计超5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00亿元)订单。可谓“背景”优渥,“家世”显赫,“出生”即带光环。
然,从其2015年出世至今,已近10岁的Northvolt一路走来却仍是“跌跌撞撞”,显然其“成长的根基”不稳。
彭博社发表文章表示,Northvolt原设想通过快速扩张来对标宁德时代等中国电池企业,其扩张策略不仅包括快速扩大复杂电池制造的规模,还涉及生产电池组件、建造新工厂以及与汽车制造商沃尔沃的合作研发。然而,这种激进扩张导致其出现质量问题。2023年6月,宝马因电池质量问题取消了与其价值20亿欧元的订单。大众旗下的卡车制造商Scania也因其交付延迟问题,而对Northvolt表达不满。
财务数据显示,2023年Northvolt亏损约1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7亿元),是前一年2.8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7亿元)亏损额的4.2倍。据报道,为了应对财务问题,该公司宣布收缩业务,关闭在瑞典的两家生产设施,关闭在美国加州的一家研发子公司,并为波兰的一个项目寻找新的投资方。
近期,Northvolt还宣布暂停年产能30 GWh电池项目的建设,在德国和加拿大的建厂计划也被推迟;其瑞典工厂裁员1600人,并向法院申请一家子公司破产。
Northvolt虽然于近日缴纳了一笔当日到期的巨额税款,极限式度过税款危机,但知情人士称,其仍在寻求约2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5.49亿元)的融资。上述多重因素意味着,其“生存危机”尚未解除。
欧洲动力电池“一哥”Northvolt尚且如此,不难推测欧洲本地其它电池企业的处境可能更难。英国电池初创公司Britishvolt Ltd.在2023年破产,意大利也以电动汽车市场需求疲软为由,削减了电池工厂项目的扶持资金。
业界人士表示,电池技术/工艺落后、材料成本高企,是欧洲本土电池企业共同的短板,导致其从生产到运营各环节都落后于亚洲同行,电池包价格短期内恐将维持高位。
尽管欧洲车企和电池企业在电动化转型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和资金,但其当前的市场表现难言乐观。彭博社文章认为,“Northvolt曾是欧洲发展本土锂电产业的最佳机会,如果该公司无力扭转局面,欧洲可能不得不向中国企业在欧洲设立更多工厂打开大门,以确保其电动汽车转型顺利实现。”
02
“黑夜”VS“破晓”?
目前欧洲电动汽车市场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可谓“黑夜”漫长,引发业界广泛担忧。
对于“破晓”,在电池中国看来:
1.受累于目前欧洲本土企业高性能高性价比动力电池“痕量”产能,以及严重匮乏的核心材料供给能力,欧洲欲构建起有竞争力的本地动力电池产业链或仍需5-10年时间。
2.在欧洲电动汽车市场,未来一段时间内,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PHEV)的增速或将持续优于纯电动乘用车(BEV),PHEV或将更快回暖和起量。
3.越来越多的国际主流车企开始采购磷酸铁锂电池,率先在欧洲实现本地化规模化供应磷酸铁锂电池的电池企业,或将成为欧洲动力电池“翘楚”。今年7月8日,远景动力在西班牙建设的超级电池工厂开工。据报道,该工厂预计2026年投产,届时或将成为欧洲首个磷酸铁锂电池超级工厂。
4.较其它国家企业,中国头部电池企业及核心材料/设备企业深度参与到欧洲动力电池产业链本地化建设的分工与合作,在技术领先性、工艺成熟度、量产经验丰富等方面更有优势,并可以更好地满足当地市场需求。
5.现阶段,欧洲或不得不加强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电池企业合作。中国电池企业在欧洲的本地化布局将逐渐释放相应产能,乐观情况下预计到2027年前后,将带动当地动力电池成本显著下降。
03
中国企业欧洲布局持续加码
尽管当前欧洲电动汽车市场面临诸多挑战,但业界普遍认为,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中国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产业具有产业链完善、智能化程度高、竞争力强等优势,虽然欧洲相关关税政策、限制条款已经落地,但也无法完全阻挡欧洲企业向中国企业伸出橄榄枝,也不妨碍中国企业继续探索参与欧洲市场构建的可能性。
据外媒报道,西班牙政府已向汽车制造商Stellantis提供1.3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0.3亿元)的补贴,以支持其在萨拉戈萨附近建设动力电池工厂的计划。Stellantis该项目计划与宁德时代合作,预计投资近2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94亿元),未来所生产的磷酸铁锂电池将用于其旗下多个品牌的电动汽车。
10月18日,欣旺达动力表示,其位于匈牙利尼赖吉哈佐市的电池生产基地进入施工阶段,预计2025年投产。资料显示,2023年8月欣旺达宣布,将在匈牙利投资约19亿元,建设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工厂一期,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动力电池系统制造及销售等业务。
继2023年亿纬锂能位于匈牙利德布勒森市的电池工厂开工建设,今年6月2日,其欧洲区域总部在慕尼黑正式揭牌成立。
据了解,目前,亿纬锂能在欧洲销售的产品已覆盖储能、动力和消费三大类,相继与BMW、Rimac、梅斯德斯-奔驰、捷豹路虎等知名品牌达成合作。其后续将在欧洲设立多处交付中心,提供更便捷的交付服务;同时,其碳中和战略正积极推进中,已携手当地企业、机构共建锂电池循环回收闭环体系,助力绿色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欧洲建工厂成本会比国内高出好几倍,比如人力成本就是很大的一个挑战,(企业)要算算口袋里的钱有多少,腰杆子有多硬。而且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风土人情,怎么和当地文化融合也是大问题。”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在第八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上,曾向与会代表分享该企业在欧洲布局的切实体会。
资料显示,孚能科技与土耳其汽车创业集团TOGG的合资电池工厂已于2023年3月建成,年产能6GWh的模组和电池包产线投产。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除了多家头部动力电池企业积极在欧洲布局外,华友钴业、利元亨、新宙邦、先导智能、恩捷股份、赢合科技等中国锂电材料/设备主流企业也已在欧洲建厂或设立办事处、分公司、研发中心,或计划设厂,以就近为当地客户供货或提供相关服务。
根据欧洲2025年即将实施的碳排放新规,整个欧洲汽车产业可能面临高达150亿欧元的巨额罚款。另一方面,欧洲汽车行业仍希望扭转当前销量颓势,重振欧洲汽车产业竞争力,因此,其电动化不能“开倒车”。而中国企业的参与,无疑将会更好地助力欧洲找到既能较好扶持其本地产业链构建,又可使其汽车电动化稳步过渡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