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冠病毒时代走出来,我们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但即便过去了两年多时间,但很多人依然感觉到经济并没有好转。
原因出现在哪里?
先说普通人,对普通人来说,宏观经济的好坏和普通人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就业数据上。最近美国的就业数据表现好于预期,就给美国经济软着陆提供了很好的数据支撑。
一个人容不容易在就业市场找到工作,以及找到一份好工作,这就直接关乎他对宏观经济感受的温差,那么我们最近两年的就业表现怎么样呢?
从数据上来看并不好。
2019年,也就是新冠病毒之前,餐饮业的外卖骑手数量是700万;2023年的时候,这个数字达到了1300万,增长了接近一倍。
网约车也是类似的增长趋势,2019年网约车驾驶员大概有250万,2023年底的时候,这个数字达到了657万,考虑到更多的人没有证跑网约车,实际上网约车人数当然也就更高。
仅仅是外卖和网约车这两个行业,在最近五年时间里,就为就业端增加了1000万低质量的工作岗位。
为什么说是低质量工作岗位?
这五年时间里,外卖员和网约车这两个行业的从业者工作时长是大幅上升了,但对应的收入却没有明显的增长。
究其根源,就在于消费端也就是乘车和点外卖的市场增量是非常有限的;在从业者增长1000万的情况下,消费端的增量却极其有限,也导致了内卷的发生。
在同样甚至是更长的工作时长下,却没有换来更高的收入增长,这就是低质量岗位。
外卖和网约车都属于灵活就业群体,这两个行业的增长趋势,也从侧面反映了失业率数据的高低。
2023年,我国城镇失业率是5.2%,2019年的时候,这个数字是3.62%。
2023年,全国城镇就业人口是4.7亿,我们就很容易计算出,2023年城镇里的失业人口,增加了752万人。
我们再叠加网约车和外卖增加的600万就业人口,那么在其他行业里,其实就相当于减少了上千万的工作岗位。
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考虑到进入就业市场的年轻人和退休的老年人,但不管怎样,其他行业里这几年减少工作岗位的增长趋势,是不争的事实。
传统行业的工作岗位,保守估计减少了上千万。
今年一季度的个人所得税也可以印证这一点,一季度个人所得税同比下降了4.5%,工资低了,自然要交的个人所得税也就变少了。
总体来看,从就业端我们可以得知,内卷的趋势在扩大,而外卖和网约车的现状,只是被具象化了而已。
外卖和网约车行业代表着什么?
他们代表着国内的中低收入群体,他们面临着更为内卷的一个就业形态,但面临内卷的可能也不仅仅是中低收入群体。
传统企业的工作岗位在减少,叠加网约车司机的增长比例超过外卖员,我们还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那就是中产群体也面临周期性的影响。
过去我们提消费升级,其实主要就是中产群体的扩大,导致了消费降级。
现在就业端不景气已经是事实了,那么这也意味着,传统的中产群体不仅没有扩大,反而还在收缩。
就业端不景气,本质上是消费端出了问题,而中产和中低收入群体这几年遇到的一些困境,毫无疑问,拉低了他们的消费欲望。
中产和中低收入群体受到影响,那么富人群体呢?
从一些数据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些端倪;比如今年我们的信贷数据出现了新低,同时民营企业的投资意愿不高。
富人的消费可能不太会受到影响,但有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他们开始减少国内的投资了,并把钱投到了国外。
投资对经济拉动作用力不容小觑,过去一年来外资不断减少,事实上国内民营企业的投资,也在下滑。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最近几年中低收入群体过得更苦了,迫于消费端的变化,他们不得不承受更长的劳动时间,以维系自己的收入水平不变,亦或是干脆就降价入职,这些都是内卷导致的恶性竞争。
而高收入群体呢,则是在给自己找“退路”,把目光放在了对外投资寻找新的机会上面。
如果这个趋势没有变化的话,那么长期来看,宏观经济就会继续承压,消费和CPI还会持续疲软,最终影响到就业和企业投资,形成一个闭环。
因为内部的增长点,的确开始放缓了。
内部开始放缓,那么出口表现怎么样呢?
今年3月,出口以美元计同比下降了7.5%,这个是自去年八月以来的最大降幅,考虑到欧盟对我国的电动车关税也已经板上钉钉,接下来的出口形势并不乐观。
尤其是整体来看,我们向欧盟、美国、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出口,都是呈一个衰退的趋势。
尽管出口到东南亚和东盟等地的出口有所增加,但是从利润上来讲,和发达国家相比显然没有优势。
发达国家的购买力更强,自然也就有更丰厚的利润空间,短期内发达国家在供应链的“去风险化”也很难改变。
另外从投资上来看,外商对华的直接投资,也跌到了30年来的新低。
拉消费已经很难了,前面已经说到,各个群体的消费欲望并不强,消费降级是大趋势,这是短期内不太可能改善的。
最终,我们还是要把目光放在房地产上面。
房地产自今年5月推出大规模刺激措施以来,房地产的下行趋势并没有止住;在今年9月末针对一线城市的限购能够起到多大的效果,这个也还有待观察。
考虑到今年已经来到了10月份,接下来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对股市的刺激能够多大程度上反哺到消费端,我们也不能仅看现在股市涨了多少,更要看股市让散户最终赚了多少。
如果这一轮股市上涨又是一波散户被“套牢”的话,那么恢复也很难。
最后我们还要聊聊养老金,从2023年开始,每年退休的人都会超过2000万,但对应的2023年只出生了902万的新生儿,从数字上来看,老人和婴儿的比例有极大的不均衡。
最终这会导致一个什么结果呢?
如果我们把新生儿看作是经济的增长力,老人看作是经济的阻力因素的话(老人不产生劳动价值),那么未来由于每年增加的老人都是一倍于新生儿的数量,因此未来的增长阻力也会非常大。
所以,延退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它可以延缓老人工作的时间,提高我们的生产率,推动经济向前走一大步。
但最多,也就是几年时间了,再长一点,老人也受不了。
从青壮年到老人,我们会发现一个奇特的共同点,那就是单位工作时间都在延长,年轻人付出更长的每天工作时间,来保障收入的不变。
而老人呢,则付出更长的工作年限,来保障自己的养老金。
这就是宏观经济要想维持增长的秘诀,通俗来说,就是用更多的单位劳动时间,去创造更高的GDP。
当然这仅仅只是通俗的说法,这其中还牵扯到利润率、收入分配机制等等,但就眼下来看,我们的确是走的这一步。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长期来看,我们需要结构性的变化去转型,但短期内追求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没有变。
看起来我们做了这么多,宏观经济似乎还是没有恢复;但我们反方向思考一下,要是没有做这么多,宏观经济是否还会承受更大的阻力?
答案是肯定的。
未来增长的动力在哪里?
短期内我们需要付出更多一点,长期来看则需要结构性的改善;以养老金为例,今天的老龄化已经比较严重了,进入到了中度老龄化社会。
但有的老人一个月的养老金就是上万元,这比那些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的年轻人工资还要高,这种差异性,就是我们需要长期改善的其中一个点。
最终,一个年轻人到最后可能还是要比拼原生家庭,是给父母养老,还是父母为你养老。这个时候社会就形成了我们常说的固化。
人口是经济的基本盘,哪怕是今天我们所有人都想通了,放开猛生,但依然改变不了未来十年退休的老人远远高于进入就业市场的年轻人。
人口的影响是无力改变的,也是比较好预测的。
差异化的东西,需要去做调整,现在宏观上到了愈发需要年轻人的时候,但短期内的办法也确实没有,要想提高年轻人的收入水平和工作环境,最终只能用时间换空间。
过去我们习惯了高增长,未来习惯高质量的稳增长,也没有什么问题;但这可能还不是最主要的,更重要的还在于地方收入对地方经济的影响,一些地方的罚没收入越来越高,经济越差的城市罚没收入反而越高。
而越高的罚没收入就会带来越低的消费,最终形成一个螺旋式负循环。
经济要想恢复,就必然需要找到一个正确的认知去看当下所处的位置;在地产泡沫刺破后的今天,资产负债表衰退带来的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问题,也必然需要用时间去解决。
end.
作者:罗sir,关心经济、社会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