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探索 » 正文

第一次!借助人工智能,中国天文学家在太空有新发现

IP属地 北京 编辑:孙雅 爱济南新闻客户端 时间:2024-10-14 15:40:21

艺术想象图:新发现的类似火星大小的超短周期系外行星(制图:石琰)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宇宙的奥秘被“看见”。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教授葛健带领国际团队,通过创新深度学习算法,发现了5颗直径小于地球、轨道周期短于1天的超短周期行星。这是天文学家首次利用人工智能,一次性完成搜寻疑似信号和识别真信号任务。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天文学期刊《皇家天文学会月报》发表。

超短周期行星又被天文学家称为“熔岩世界”,表面温度很高,潮汐力的挤压还会导致大量火山喷发现象。2011年,超短周期系外行星在开普勒望远镜提供的测光数据中被首次发现,为行星形成理论带来了独特的机遇和挑战。

2015年,人工智能AlphaGo的出现备受关注。葛健受此启发,试将深度学习技术用于分析开普勒数据集。他表示,要让人工智能从海量数据中“挖”到宝,需要发展新算法,并开展针对性训练,力求快速、准确、完备地探寻到稀少而微弱的信号。

通过不断尝试,该团队的深度学习新算法,比国际流行的算法搜寻速度提高了约15倍,显著提高了凌星信号的搜索速度、精度和完备度。“我们很幸运。经过近10年的努力,有了第一份收获。这是人工智能在天文大数据领域应用的又一个里程碑。”葛健说,这套算法在开普勒数据集中,识别出5颗新的超短周期行星,其中4颗是迄今发现的距其主星最近的最小行星,大小与火星相近。

“这些超短周期行星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系外行星样本,也将帮助我们理解超短周期行星形成机制。”葛健说。

北京日报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