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解放CA10试制成功。(一汽供图)
1996年,温州最后一辆“菲亚特”出租车。(视觉中国)
1999年,北京后海居民在清洗富康轿车。(视觉中国)
1985年4月,桑塔纳轿车驶出上海大众汽车工厂。(视觉中国)本报记者 杨沙沙 王 冬 陈子帅 本报驻瑞典、德国特派特约记者 殷 淼 青 木
编者的话:从奥拓夏利到奔驰宝马,从老解放卡车到百花齐放的国产品牌,汽车如今早已不再是中国人遥不可及的梦想。无论是经典的桑塔纳,还是层出不穷的新能源汽车,飞速转动的车轮正承载着越来越多中国人的美好生活。《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关键节点的亲历者以及潮头企业,回顾、展望中国汽车产业已经驶过和正在探索的路途。
“我乘坐第一批‘解放’卡车参加庆功游行”
生于1933年的中国汽车资深专家陈光祖几乎见证并经历中国汽车工业早期发展的所有关键时刻。在北京西城区一个老小区见到陈光祖时,他指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出版的“中国汽车70人”榜单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我的老领导很多都已经不在了”“留下我这个老汽车人,所以我要多说一说”。
1954年,从上海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毕业的陈光祖,秉持着“愿意吃苦”的精神,主动要求去长春652厂(第一汽车制造厂建厂的代号)工作,此前一年刚刚奠基的一汽正热火朝天地建设工厂。陈光祖和其他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住在日本驻长春第100细菌部队旧址的老破厂房里,睡着一排排大通铺。
陈光祖回忆,当时天气比现在冷得多,接近零下30℃,当地流行“三狗”——狗皮帽子、狗皮衣服、狗皮鞋子抵御严寒。但生于福建的陈光祖,却没有觉得苦,早起学俄文,晚上学汽车制造技术,“干活时感到新奇快乐”。
一汽第一批试生产的“解放”牌卡车于1956年7月15日下线,陈光祖作为“突击队员”,坐在参加游行的13辆新解放的第三辆中,参加庆功游行。随后两年,陈光祖还参与中国第一辆自己制造的小轿车 “东风”轿车、第一辆“红旗”牌轿车的试制工作。
这位一汽第一代汽车工人,扎扎实实在车间从锻工干到焊工,再干到机工。直到今天,陈光祖依然清晰记得“一辆解放汽车有7000多个零部件,在一汽生产的占85%,供应商和苏联进口的占15%”。
1960年,陈光祖调往北京新组建的机械工业部汽车局工作,在一汽积累的一线工作经验,让他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中继续发挥作用。从上世纪70到90年代,陈光祖历任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副总经理、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公司总经理、美国华鼎汽车技术贸易公司总裁等职。
在担任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副总经理期间,陈光祖批准的一件小事,改变了浙江萧山一个叫鲁冠球的乡镇企业家的命运。
“1979年,公司在青岛举办全国汽车配件订货会,这种会场只有国营公司才能进入,当时的乡镇企业浙江萧山万向节厂并没有被邀请,但鲁冠球听说这个会很重要后,用马车把产品柜运到当地并转辗找到了我,我就签字让他进去了。”陈光祖告诉记者,当时有人“批评我”,为什么让一位农民进来了,“我这个人思想比较开放,当时我们虽然是汽车国家队,但我想会场也应该设一个民营企业展台,表示有竞争态势,鲁冠球在订货会站了一星期,获得大概50多万人民币的订货单”。
相关历史在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 中国企业1978—2008》一书中也有所记载:鲁冠球背着自己的产品去参加行业交易会,在会场门口偷偷地“摆地摊”销售,最终他带去的汽车易耗零配件万向节以低于国营工厂20%的价格出售而受到欢迎。1980年鲁冠球第一次挤进“计划”内的序列。
中国民营企业从汽车零部件开始,一步步描画自己的“汽车梦”的同时,中国官方也在1978年向美国通用、福特,日本丰田、日产,德国奔驰、大众等著名企业发出邀请,希望他们来考察中国市场。《激荡三十年 中国企业1978—2008》一书引述一段话,德国《明镜》周刊记者当时在考察了手工作坊一般落后的中国厂房后,略带嘲讽地说:“大众汽车将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并且这里几乎没有任何配件供应商。中国车间里的葫芦吊、长板凳、橡皮榔头,都是我爷爷辈的生产方式。”
对于“爷爷辈的生产方式”的评价,陈光祖并不否认。为了学习国外汽车产业先进经验,陈光祖当时几乎把发达国家都跑遍了,也感受到国内外巨大的落差。在全美乃至全球最大的汽车工业中心底特律,陈光祖在高速公路旁看到高大的指示牌上写着,今年底特律将量产多少辆汽车,在美国这个“车轮上的国家”,街头上跑的都是汽车,而国内当时还是“自行车大国”。
但陈光祖并不只看到了底特律表面上的风光无限,他更感兴趣的是底特律“汽车城”的数据库。亲眼看见100多台大型的计算机存储了汽车碰撞试验等数据,陈光祖震惊无比。而硅谷他也去了很多次,一个个不起眼的电脑小格子间就能诞生改变世界的想法,这让他更加确信“21世纪的汽车是四个轮子上的计算机”,中美汽车差距在于软件水平。
陈光祖最后一次去美国是2003年,到当地注销美国华鼎汽车技术贸易公司。因为种种原因,这个当初设想定位于中外汽车技术贸易的公司并没有运营下去。
但陈光祖并没有就此止步,进入21世纪,退休后的陈光祖参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大珩牵头开展的一系列汽车芯片、硬软件工程平台活动,近些年也不断呼吁汽车行业重视芯片问题。在2013年,陈光祖提出让两会“多关心电动汽车”。
现在,90多岁的陈光祖仍然可以骑着自行车买菜和参加汽车界活动,他告诉记者,“现在我们的汽车不比别人差,将来也会更好”。
桑塔纳国产40年,多国车企激荡市场
“在我珍藏的几十台经典老车中,有5辆桑塔纳,是数量最多的一款车型。”中国国际典藏车辆文化产业联盟秘书长高星向《环球时报》记者如数家珍般地介绍起他的收藏品,“当时有个广告叫做‘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在我看来桑塔纳在中国配得上这样的评价。”在高星的印象里,三十年前的桑塔纳是完美符合中国人对轿车需求的一款产品,“无论是跑长途还是商用接待,桑塔纳都能很好地胜任需求。它还特别皮实,即便出现故障也方便找修理件。”
“早年间,不少合资汽车上市后一车难求,主要原因是国产化率比较低,需要将汽车进口件运到国内完成组装。”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告诉记者,汽车产品有鲜明的时代象征,也是一个国家制造业实力水平的重要体现。中国汽车产业享受了改革开放后合资合作红利,外国的汽车品牌从产品到从业者团队都给予中国企业方方面面的技术支持,这点是需要肯定的。
作为少数先期布局中国市场的外国车企之一,德国大众集团和中国车企“双向奔赴”,一同开拓中国的乘用车市场。《环球时报》记者从大众集团了解到,1984年进入中国市场后,大众首先开始生产桑塔纳车型;1988年奥迪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成为豪华德国车企中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品牌;1991年,在中国生产的第一辆捷达轿车在长春组装下线。时至今日,大众在中国的8家零部件公司拥有23家工厂,生产涵盖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电驱动系统及高压电池系统在内的27种产品,员工总数逾三万人。2024年7月,大众汽车集团宣布,自2026年起大众汽车品牌在华生产的纯电动车型,将搭载基于区域控制及准中央计算的电子电气架构,该架构由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等企业共同研发。2005年,梅赛德斯-奔驰和北汽集团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北京奔驰。经过20年的本土化发展,北京奔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梅赛德斯-奔驰汽车生产基地。今年3月,北京奔驰整车累计产量达成500万辆,在北京投产的车型覆盖纯电车型、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和燃油车型。另一家德国豪华车巨头宝马集团也在沈阳投资打造出其全球最大生产基地和最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中心之一。至此,被称为BBA的三大德国豪华车巨头均在华投射了主要产能和研发业务。
除了“德国制造”,长期位居世界车企年销量冠军的丰田也是中国汽车产业七十多年蓬勃发展的见证者。根据丰田中国方面对《环球时报》记者透露的信息,上世纪70年代起,丰田便与中国车企频繁互访交流。1981年,丰田技术人员在一汽建造两条生产线,并于同年在北京设立外资企业首家维修服务中心。此后,依托丰田技术的夏利汽车开始从天津生产下线。在近40年的时间里,丰田通过人才培养、设立维修服务中心、构建零部件供应商体系等,构建起能够支撑事业开展的全产业链体系。
截至2023年,中国已经连续15年蝉联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争夺中国市场已成为不少国际汽车巨头的关键。在外资车企激荡中国市场的同时,中国本土车企也没有放下学习与发展的脚步。作为新中国的“汽车长子”,在今年7月16日,一汽生产出第6000万辆汽车暨第900万辆解放卡车。目前,一汽正聚焦“清洁动力”“智能网联”“智能底盘”“先进材料”等技术方向,已经累计突破454项关键核心技术,申请专利11397件。
如今新能源车开始在国内细分市场“独占鳌头”。《环球时报》记者从蔚来相关负责人了解到,蔚来至今年5月已经实现第50万辆量产车下线。吉利集团发给作者的信息显示,其开发出的智能电混平台,在电混引擎热效率、性能、智控上实现新突破,量产热效率达到44.26%。
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1986年公司开启第一次创业时,主要生产的产品是弹簧;2003年,公司开启第二次创业与东风合资造车;2016年,公司开启第三次创业积极转型新能源市场;2021年,赛力斯与华为跨界合作,打造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问界,受到市场认可用户喜爱。截至目前,问界M9大定突破15万辆,连续6个月蝉联中国豪华市场50万以上车型销量冠军;问界新M7系列上市12个月,累计交付新车20万辆,再创中国新能源豪华品牌的新纪录。
2021年至今,问界系列产品和服务深受市场认可用户欢迎,月销三万辆以上,形成了在高端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品牌影响力。
张兴海表示,赛力斯聚焦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市场,围绕车辆全生命周期,全方位构建“智能安全体系”,覆盖用车全场景,不仅有传统汽车的被动安全,更有高端智能电动汽车的智能主动安全,智能主动安全包括动力安全、隐私安全、网络安全、健康安全、数据安全等。
“我的第一辆汽车”
“在1997年,我坐公交车行驶在北京三环路上,突然身边一辆悬挂京A00001车牌的红色跑车呼啸而过。当时我连打夏利出租车的钱都不舍得花,但我心里从此埋下了‘跑车梦’。”时隔多年,北京退休职工郑先生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对这一情景记忆犹新。4年后,一辆售价6万元的蓝色长安铃木奥拓成为他的家庭新成员。“这款排量仅0.8升车甚至比一些‘老头乐’还小,但对于月工资仅几千元的我而言这就是不折不扣的‘跑车’。”
2023年郑先生在上海工作的儿子也拥有了人生第一辆车——价值30万元的特斯拉Model Y,“在上海竞拍小汽车牌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郑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购买新能源牌汽车直接拥有沪牌的政策对他来说拥有很大吸引力。不仅是特斯拉,国产新能源品牌也在逐渐成为家庭首车的“主角”。南京市民李女士9月底产子,她告诉记者,有了宝宝后,近期有购车打算,“我想买国产的电动车,车内空间大,南京充电也方便,身边同事很多都是买国产电车。”
在汽车走入寻常百姓家之前,“婚车接新娘”是不少中国人一生中少数能体验到的几次坐车经历,婚车也见证着不同年代的人对于“豪车”的理解。“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姥爷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娶了我姥姥;30年后,我父亲借了几辆桑塔纳,组了一个在当时来说颇有‘阵仗’的迎亲队伍。而今天,我的同学朋友们在婚车、家庭用车的选择上越来越偏向国产品牌,”湖北的张女士向《环球时报》记者讲述了过去三代人结婚用车的变化。“在一些人看来,名贵的外国车可能会让婚礼显得更有仪式感,但在我看来,选择国产电车更时髦。”住在安徽某县城的王先生在去年结婚时借用了朋友的几辆电动汽车作为婚车,他在短视频平台上展示了相关内容,有网友称赞“很拉风”。《环球时报》记者从北京的多家婚车租赁公司了解到,婚车“头车”主流车型大多为外国品牌,但国产汽车也开始成为婚车主力。一位婚车租赁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有新人将红旗L5作为“头车”,劳斯莱斯等外国豪车反而跟在了后面。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汽车技术比较薄弱,当时我们有一句话叫‘缺重、少轻、轿车空白’,就是形容国内从卡车到轿车都有很大的产能和技术不足。”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改革开放后,中国乘用车市场开始逐渐形成。早期一汽、二汽、北汽和上汽等国内车企通过合资引进技术,形成了乘用车市场“三大三小两微”的格局。桑塔纳、捷达、富康成为第一代私家车主口中的“老三样”。“轿车真正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人的家庭是2000年之后,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付于武告诉记者,“随着中国的汽车产业不断发展,我们开始强调自主创新,特别是新的世纪以后,我们不但有了量的变化,汽车产量跃居全球第一;同时,我们也有了质的飞跃,在汽车智能化电动化领域走在全球前列。”
“2000年,桑塔纳是我的第一辆出租车,如今它已成为历史。”上海强生出租车公司的司机张师傅告诉记者,作为上海最早的一批新能源出租车用户,他的桑塔纳在几年前换成了上汽荣威,“未来,车队里可能会有更多的国产品牌电动汽车。”
再出海,全球最大市场孕育汽车新未来
在1958年10月出版的一本埃及刊物上,一则大篇幅的“解放”卡车出口广告十分醒目。这是新中国刚刚具备自主生产汽车能力两年后,中国车企在外刊登出的最早一批汽车出口广告。如今,中国车已经遍布世界各地。2024年6月,在埃及首都开罗“十月六日城”的一家汽车卖场,一款中国的电动汽车陈列在展厅,引来当地消费者围观和试驾。这是新能源技术支持下,背靠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中国车再一次起帆出海的缩影。
在向外国车企学习技术并“内化创新”的过程中,中国发展出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如今,曾经的“老师”也在见证中国车的技术崛起,并在老牌车企的故乡参与竞争。
乌维是德国一家大型汽车企业的资深工程师。谈起上世纪80年代首次随父母来华时他回忆道:“那时候,中国街头都是骑自行车的人。偶尔可以看到日本和德国的汽车。”上世纪90年代,作为工程师的乌维被德国总部频繁派到中国的合资汽车工厂短期工作,经历了工厂产量从最早的每年上万辆暴增至上百万辆的过程。
从新千年开始,乌维亲眼见证了一批批中国品牌汽车走向海外。到2023年的慕尼黑IAA车展,中国汽车已成为绝对主角。除了比亚迪、小鹏、零跑、上汽MG等整车车企外,还有众多中国零部件企业,如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在动力电池领域的重要企业,以及地平线等智能汽车软硬件提供商。“最近两三年,中国街头的自主品牌汽车越来越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乌维表示,“中国汽车技术发展飞跃的背后是10多年来的厚积薄发。”以前中国员工和车企常常来德国学习,现在德国车企派员工来中国“取经”,因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汽车技术的新中心。
北欧是中国电动汽车在海外市场表现最为亮眼的地区之一。在沃尔沃的故乡瑞典,中国电动车品牌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街头。极氪近期在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开设了新店,吸引不少当地消费者关注。正在店内观看极氪展车的房地产中介佩尔松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这些电动车的用户界面直观、触摸屏灵敏,驾驶舱现代感十足,让人感觉仿佛置身未来。银行职员伊丽莎白是Polestar的车主,她称赞道:“Polestar的设计非常现代,每次出行都能引人注目,展示出很强的吸引力。”另一位Polestar车主软件工程师尼尔森评价称,这款车加速平稳且动力强劲,特别适合瑞典道路。此外,内饰中使用的再生材料也很符合他的环保理念。
出海欧洲的中国企业还有蔚来,据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9月30日,蔚来已在挪威、德国、荷兰、丹麦、瑞典欧洲5国建成8家蔚来中心。另一家中国车企长安汽车将在今年于欧洲市场完成深蓝、长安启源、阿维塔三大新能源品牌的发布,2027年前欧洲市场将共计导入6款新能源车型。
如今依托新能源汽车和汽车智能化的浪潮,中国汽车研发实力越发被老牌巨头看重。宝马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智能网联电动汽车发展。2023年4月,大众投资10亿欧元,在合肥建立聚焦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研发、创新与采购中心,并于今年进一步拓展投资规模。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在今年9月宣布,计划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在华投资超140亿元人民币,过去五年奔驰在华的研发投入达105亿元。▲